《老子》四章教案教学目标:1. 翻译课文。
2. 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
3. 探究儒道之异同。
教学重点:1、对老子四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
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2、介绍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3、介绍《老子》《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
《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
《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
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
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
《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翻译课文】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
【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
【老子的结论】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
“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
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
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
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
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
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
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
跨者不行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
【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
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
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
【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老子的结论】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
体道悟道守道得道。
下面请看立志故事。
【探究课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
可见,道之大啊,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
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
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原文】“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译文】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
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原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老子的结论】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
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
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
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
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
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
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
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
【老子的结论】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
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
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
【探究课文】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
所以只管做好,自然有用……明确: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
本章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
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
有无相生,有就是实,无并不是没有,是虚无空无,一个空口袋里可以装东西。
一无所有才是真正拥有的开始。
无的状态是道,有有的优点,无有无的价值。
就像书法里的黑与白。
白即空白,指墨迹以外的纸上空间,也可称之为虚象。
黑,指落在纸上的黑迹,也可谓实象。
空白在书法作品艺术艺术中,也是审美对象,是整幅书作的“半壁江山”,没有空白,便无书法。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
”充实是美的先决条件,“神”则是最高境界之“虚”。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对的存在。
生命有时,有生就有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徒把这句话反过来读——“未知死,焉知生?”2、第2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