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聂安琪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法学专业09级2班2009102083摘要:本文通过对惩罚性赔偿历史来源、我国惩罚性赔偿的发展与实际应用上的分析,认为在民事法律中惩罚性赔偿能够解决一般性赔偿应用中所起到的问题,在一些民事案件中惩罚性赔偿更能够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但我国的惩罚性赔偿也存在着一些天然的不足与缺陷,需要通过对其的研究来改进、完善。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一般性赔偿、民事法律、侵权The punishment in the shallow Xi civil law compensatesNie Anqi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teaches method in the ability and learning hospital to learn profession 09 class 2 class 2009102083Summary:This text passes the analysi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hysically applied top that punishes sex indemnification history source, our country punishment indemnification, think punish sex indemnification in the law in the civil case can solve general indemnification application in rise of problem, punish sex indemnification in some civil cases can even support the legal rights of civil case corpus.But the punishment of the our country the indemnification also exist some natural shortage and blemish and need to be passed as to it's of research to improve, perfect.Keyword:Punish the indemnification, civil case law and infringement of the sex indemnification, general一、前言在民事责任领域,赔偿损失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被认为“是以将受害人发生的实际损害进行金钱上的评估,使加害人对此进行赔偿,由此而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使其恢复到无侵权行为的状态为目的的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中对这种方式已有规定。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填补被害人已发生的实际损失为目的的责任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
针对现实,有关国家在这些特定领域已突破了传统民事赔偿责任理论的局限,通过立法或司法确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1]。
惩罚性赔偿,又称示范性赔偿或报复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损害数额的赔偿。
惩罚性赔偿是加重赔偿的一种原则,目的是在针对被告过去故意的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之外,对被告进行处罚以防止将来重犯,同时也达到惩戒他人的目的;如果被告的侵权行为是基于收益大于赔偿的精心算计,也可以给予惩罚性赔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同意给予补偿性赔偿,侵权人只是相当于事后通过赔偿补办手续,但没有任何风险[2]。
惩罚性赔偿源于英美法系国家,起源于1763年英国HuckleV.money一案并在美国1784年的GenayV.Norris一案中最早得到确立[3]。
1763年,HuckleV.money 一案中原告维尔克斯因在杂志中发表文章批评政府无能并谴责英王为叛国贼,被英王下令以破坏社会治安与诽谤罪起诉该杂志及作者。
英国行政机关签署了45份逮捕搜查令,但搜查令中没有明确载明特定罪犯的姓名。
原告因此被逮捕并讯问,后来被释放。
原告释放后立即对执法人员提出侵权行为损害赔偿之诉,其理由有二:一是法官并未签发逮捕搜查令;二是行政机关的逮捕搜查令并未载明欲逮捕者的姓名。
陪审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1000英镑作为损害赔偿金。
被告不服,提起上诉。
上诉法官认为:“损害赔偿制度不仅要填补被害人损失,而且要惩罚违法行为,以制止未来的类似情形再次发生。
因此,陪审团有权判决比实际损害更高的赔偿金额。
”[4]在1784年的Genay 诉Norris案中,被告因恶作剧,在原告的酒中掺杂而致使原告受伤害,法院裁决被告承担惩罚性赔偿。
在18世纪,英美法系中的惩罚性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诬告等使受害人遭受精神痛苦的案件。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赔偿制度难以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失予以补偿,通过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赔偿受害人实际物质损失时,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失也予以物化,给予与物质损失同等的金钱赔偿待遇[5]。
可见,最初的惩罚性赔偿与今天的惩罚性赔偿有着明显不同,它是在不承认对精神损失以物质赔偿的民事责任制度中,对精神损失的一种替代赔偿,即所谓的惩罚性赔偿部分是对精神损失赔偿的替代。
延至当今社会,惩罚性赔偿从其涵义到适用范围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一,现在所谓的惩罚性赔偿,是在把精神损失的赔偿作为一项独立赔偿事由的前提下,将精神损失与物质损失一并计为实际损失,并在此实际损失的基础上加一定数额或比例的惩罚性赔偿,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最初的惩罚性赔偿总额=实际物质损失赔偿额+替代性的惩罚赔偿额(精神损失赔偿额);现在的惩罚性赔偿总额=实际物质损失赔偿额+精神损失赔偿额+惩罚赔偿额。
这一差别在现实中的体现之一就是美国惩罚性赔偿额的巨额增长。
其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张。
如,通常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应适用于侵权案件,但在美国法中,这一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合同纠纷,在许多州甚至主要适用于合同纠纷[6]。
二、中国法律中惩罚性赔偿的发展与对法条简要分析1、我国古代类似惩罚性赔偿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古代,便有累死惩罚性赔偿金的制度。
在汉代,就有“加责入官”之制。
《周礼·秋官·司历注》云:“杀伤人所用兵器,盗贼赃,加责没入县官。
”所谓加责,就是在原来责任的基础上,再加一倍。
加责入官制度经过演化,在唐、宋时代形成了“倍备”制度。
在唐朝和宋朝的立法中,定有倍备制度,即加倍赔偿,在原来的损失要全部赔偿的基础上,再加一倍的赔偿。
这种制度的适用,主要是盗窃赔赃。
《唐律》和《宋刑统》的“征赃”条文中,都规定“盗者,倍备”,并疏议云:“谓盗者以其贪利既重,故令倍备,谓盗一尺,征二尺之类。
”在宋朝后期,发现对盗者加倍赔偿,多有不合理之处,故“近来盗赃多不征倍,倍备之律,伏请不行”。
在明代,设有倍追钞贯制度,《明会典·律例·仓库》“钞法”规定:“凡印造宝钞与洪武大中通宝,及历代铜钱相兼行使,其民间买卖诸物及茶盐商税,诸色课程,并听收受违者,杖一百。
若诸人将宝钞赴仓场库务,折纳诸色课程,中买盐货,及各衙门起解赃罚,须要于背用使姓名私记,以凭稽考。
若有不行用心辨验,收受伪钞,及挑剜描辏钞贯在内者,经手之人,杖一百,倍追所纳钞贯,伪挑钞贯烧毁,其民间关市交易,亦须用使私记。
若有不行仔细辨验,误相行使者,杖一百,倍追钞贯。
只问见使之人,若知情行使者,并依本律。
”这里的倍追钞贯,就是加倍追罚,有惩罚性赔偿金的意思。
在旧中国改律变法以后,采取了大陆法系的成文法模式,所以在以后的民法中,就没有规定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了[7]。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对49条的简要分析(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993年10月31日颁布出台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隶属与经济法系中,实属行政管理法,其中在第49条中首次提出了双倍赔偿“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8]这是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立法中的首次确立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在本法颁布之后我国国民维权意识明显加强,民间出现了许多的打假英雄,以及一些向王海一样依靠着识假买假赚取赔偿金的打假专家。
这对《消法》的推广与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意味着惩罚性赔偿在我国司法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成功。
(2)、对《消法》第49条简要分析A、《消法》49条的适用:《消法》49条适用于在消费关系中实施欺诈的经营者与因欺诈而受损失的消费者。
就是说,只有消费关系产生后,经营者因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并使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损失时,才适用本条。
所以本条所指的是特定的范围与关系。
《消法》中所指的消费者是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或使用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人。
这对消费者范围进行了限定,并不是所有的法律主体都适用本条。
B、《消法》的积极意义与不足积极性:《消法》是一部公法,既然是公法就意味着公权力的介入也意味着法律主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在当今中国由于消费者群体基数大但力量小,在《消法》出台之前消费者侵权案件屡有发生且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消法》中49条提出的双倍赔偿在一定情况下对生产者与销售者起到了制约震慑作用。
另一方面,《消法》49条中提出的双倍赔偿也能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使民间监督的力量壮大,例如“消协”的建立。
第三,《消法》的出台使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有了法律保障,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不足:《消法》49条中所规定的双倍赔偿在日常消费侵权案件中得不到有力的执行,而且在数额较小的消费关系中,消费者往往不愿意为了不多的赔偿去打官司,这是造成司法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消法》的赔偿制度中没有提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方面,所以对消费案件中的赔偿标准一般是按着物质损失的双倍赔偿,往往不能给消费者以安慰。
这是《消法》中不足的另外一点。
3、《合同法》及对113、114、115条的简要分析(1)《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颁布1999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合同法》隶属于民商法体系是一部私法。
它是针对于民事主体在商业活动中的合同关系而制定的,它在第113条、114条、115条中对定金及违约金的规定来源于英美法系中对合同纠纷的处理,是惩罚性赔偿在中国法律中的发展,也是中国民事法律中的首次尝试。
(2)对《合同法》113、114、115条的简要分析《合同法》中113、114、115条是针对合同签订后对合同双方限制的定金及违约金制度,这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种演化,是中国立法中的一个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