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纲要》1990年,美国学者米勒首先提出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了解。
与此同时,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可以测量的,同时提出了测试科学素养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
乔恩·米勒(JONMILLER),约68岁,美国人。
在他长期的研究中,解决了在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关于公众科学素养标准的问题。
绪论在米勒的体系中,科学素养首先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米勒认为:对一个公民而言,并不需要他了解很多的科学知识,但是要知道基本术语和基本观点;如果不知道DNA是与生物学有关,电脑软件绝不是电脑中很软的零件,那么这个公民就丧失了通过大众媒介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他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第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现和要求。
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获取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第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是真正理解科学的体现。
科学严谨的、不容欺骗的本质,宽容和论证的风格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类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活带来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这就是公正和平等。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为了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一旦错用,带来的后果是十分巨大;避免这种现象的正确做法,就是把科学交给大众,让公众理解科学。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绪论米勒体系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学素质的把握是内在一致的。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界定为“四科两能力”,并作出了一系列修饰与限定。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您认为“分子”是什么?1.□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最小微粒2.□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3.□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4.□不知道。
您认为“DNA”是什么?1.□生物学名词、与遗传有关2.□人体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3.□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核酸4.□不知道您认为“INTERNET(因特网)”是什么?1.□全球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总和2.□由一些使用公共协议互相能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3.□由多台计算机和线路连接而成的区域网络4.□不知道305. 您认为“纳米”是什么?1.□长度计量单位之一2.□一种高科技材料3.□水稻新品种4.□不知道您认为“科学研究”是什么?1.□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使用新技术2.□观察、解释、结论3.□观察、推理、实验4.□不知道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治疗高血压的新药是否有疗效。
在以下的方法中,您认为哪一种方法最正确?1.□给10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2.□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不服用这种药,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的血压有所下降3.□给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这种药,另外500个高血压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血压有所下降如果以上任何一种预测方法告诉您,您最近将有大灾难,您将如何处理?1.□不理睬2.□查询有关书籍或者询问亲友3.□按预测者提供的办法避灾免灾4.□不知道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早在古希腊时期,随着科学的繁荣,古希腊人就曾对当时的科学史进行过最初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欧得曼斯(公元前4世纪)曾著有《算术史》、《几何史》和《天文学史》等科学史著作。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另一个学生,古希腊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得奥弗拉斯特(公元前372—前287)曾写过《物理学史》。
而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正是在研究古希腊几何史的基础上,才写出了《几何原本》。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的真正发展始于近代科学革命的兴起之后。
在西方,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较多的科学史著作,如德国曼得拉的《数学史》,普利斯特列的《电学的历史和现状》等。
在早期的科学史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是英国的惠威尔(1794—1866),他于1837年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史》,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专著。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科学技术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史从大量的史料搜集整理、简单记述日益走向理论化,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1912年萨顿(1884~1956)创办科学史刊物。
1924年,美国科学史学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史学术组织。
1929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史代表大会召开。
1936年,在李约瑟(1900—1995)博士的积极倡导下,英国剑桥大学创立了科学史系。
随后,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科学史系或科学史专业,有的还设有分科史系,如数学史系、化学史系等。
由此,科学技术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所以它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2.科学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发展从各学科史到综合性的科学史,是科学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变;从内史到外史,是科学史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个重要转变。
所谓内史,是指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局限干科学内部,把科学史仅看做是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所谓外史,是把科学看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它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诸如与经济、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3.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第一,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利于我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技意识。
第四,学习科学技术史,有助于我们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二、学习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与意义科学,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但是,正如许多常说常听的词,我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它;一般人类意识对科学的理解,是经不起多问几句的。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绪论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地思考“科学是什么”的人,当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什么是科学亚里士多德说:“所谓科学知识,是指只要我们把握了它,就能据此知道事物的东西。
”即是说,科学知识是对事物的认识。
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人,自幼父母双亡,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学生。
前343年,成为马其顿王太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
前335年,在雅典建立吕克昂(Lyceum)学院,又称逍遥学派(peripatetic)。
亚里士多德部分著作的书影(中文单行本)《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文译本及获奖证书、奖杯)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不能对观察提供解释,只有理性才能做到这点。
他说,我们的感觉能告诉我们火是热的,但不能告诉我们火为什么热。
“火是热的”,这是常识;“火为什么热”,这是对常识的解释。
1.什么是科学绪论当古代科学家用自己创造的概念、抽象的思考来解释常识,这些概念与思考已经超越了古人的生存经验,是少数人才能理解的专业知识;也就进入用非常识解释常识。
这时古代科学家进行了双重的创造,一是创造了某种非常识,二是创造了这种非常识同某种常识的联系。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绪论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理论,可看作是用非常识解释常识的一个典型。
他提出了一种关于“自然位置”、“自然运动”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他的宇宙理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各有其自然位置,火的自然位置在最上面,下面是气,再下面是水,而土的自然位置在最下面。
四种元素都有一种本能,尽量地趋向它的自然位置,这种运动便称“自然运动”。
每种元素在宇宙中有其天然的位置:土的天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水在地球的表面;气,在紧接着地球表面的上方区域内;火,在大气层的顶端,靠近月球的轨道。
绪论因此,火、气的自然运动是向上运动,水、土的自然位置是向下运动。
他用这种理论能解释不少日常生活经验,如火苗往上窜、水往低处流、重物会自由下落等等。
每种元素在宇宙中有其天然的位置:土的天然位置在宇宙中心;水在地球的表面;气,在紧接着地球表面的上方区域内;火,在大气层的顶端,靠近月球的轨道。
绪论他主张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
那为什么这些天体不掉到地球上来呢?他认为天体是由第五种神秘的元素“以太”构成的,以太的自然位置是个圆圈,所以天体的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所以天不会掉下来。
显然,这儿的“自然位置”、“自然运动”、“以太”都不是常识,而是亚里士多德通过自己的思索提出的新概念,属于专业知识。
绪论到了近代,科学认识活动发展为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认识活动。
与日常认识活动相比,科学认识活动具有了下列优点:●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并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验证。
1.什么是科学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由人类对认识客体(自然界、社会界、思维过程及其它各种事物)的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三、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1.什么是科学“科学”内在结构示意图1.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活动(即产生知识的活动)开展的社会组织形式,也可以说是科学活动进行的社会组织基础。
科学活动(即产生知识的活动)是知识体系建立或形成的过程,知识体系则是科学活动的结果。
科学方法是科学活动所运用的手段(硬件及软件),即建立知识体系的必要条件。
科学精神则是科学活动、科学建制、科学方法、知识体系的思想升华,也可以说是渗透在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方法、科学活动及科学内容(知识体系)中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