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管理职能的转变:管理者与其说是一位激励者、指导者 、控制者,不如说是一位起催化作用的媒介者,是创造和提供方 便的人。
(3)奖励方式的改变:外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方式的改变:科学管理 理
参与管理 民主管
(四)复杂人 1.基本观点: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且不断变化。 (2)需要和动机组成复杂的动机模式; (3)可学得新的动机; (4)在不同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部门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
第三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 础
第一节 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管理的实质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
管理的目的-----实现预期目标 管理的本质-----协调 协调的范围-----社会组织 协调的中心-----人 协调的方法-----多样性
(二)管理的性质 1, 自然属性:任何社会活动都需要。客观需要,也是客观存在 2, 社会属性: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与社会制度相联系 深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市
(二)Z式管理
1。日本(J式)管理组织和美国(A式)管理组织的区别
日本(J式)管理组织 长期雇佣制
缓慢评定和提升 非专业化的职业道路
照制度办理事情。 2,非原则问题可以提醒----如吃饭喝酒等--3,如果是激励的话,不要去找。否则去逼,会产生不
愉快。
第三节 人性假设与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二、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 三、四种人假设
四、z理论与z式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哲学上讲的人性论是指人的一般本性和各个时代发生了变
(四)、效益原理 1, 效益原理的含义: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效益。
2, 效益原理的要点 经济效益直接表现 绝对挑战-------西瓜、丝绸 管理思想相当重要 各种效益协调 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三、管理的方法 (一)、法律的方法 1, 法律方法的含义:运用具有法律性质的行为规则管理。 以法治国 2, 法律方法的特点 严肃性 规范性 强制性
A, 为人谨慎,凡事会三思而行。 表现欲望有时因自我膨胀而弄巧成拙。
B, 活泼型,社交力强,很得人缘。考虑周到受人倚重。
C, 自恃高,不愿受人指使。 不适合团队合作,是独当一面得行动派。
D, 非常浪漫,美的感觉特别强。思考直觉型,易情绪化。
E, 经常急躁,怨恨不满,重财轻义,人际关系不够圆滑。
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
二、管理的基本原理 ------建筑是历史剧,工程师是导演、 工人是演员、 管理者是导演、 工地是舞台
(一)、合理处理个部分的关系,以实现整体优化 整体与
部分
--- 太长高速路
2, 系统原理的要点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适应性
(二)、人本原理
1, 人本原理的含义: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
古希腊---灵魂之学;中国----心:心思、心念、心意
理:条理、规则、规律
认识过程 感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心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现 心理状态
象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需要 兴趣 信念 世界观
个 性 特 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二、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结构与机能 最复杂
反射: 无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发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四)超Y理论 x和y个有利弊。强调组织的适当模式要依据工作性质二定
,并依据人员的特殊需要而定(制造与科研)
1。基本观点 (1)胜任感是人各种各样需求中的主要需求 胜任感-----组织的成员成功地掌握了周围世界的满足
感 (2)不同人取得胜任感的方式不同 (3)如果任务和组织相适合,胜任感极可能取得(实现) (4)胜任感的后激励作用
2。管理思想 我们不仅要使组织适合任务,也要是任务适合工作人员,
以及使工作人员适合组织。
三、四种人假设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 雪恩 1960年
(一)经济人(Rational-economic Man)
《组织心理学》
1。基本观点: 因,人在的于行追为求动自机己源的于最经大济利诱 益 组 的,织。干操工纵作和是控为制了下金人钱是,被动在
化的本性,是人类本性的最高概括。 管理心理学上讲的人性是指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劳动态
度的看法,它不同于哲学上的人性观。它一般离开人的阶级性, 而从人的自然属性方面展开。 (一)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和求得生存的欲望; (二)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三)人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 (四)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五)人可能因受到某种刺激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 ,甚至不 惜牺牲生命;也可能因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空虚、情绪不安, 甚至感到 人生毫无疑义。
1。信任 英国政府、工会和资方互不信任,使 英本企国经业济最瘫重痪要并的把特英征国是的终生身活雇水用平制降,到这可是悲产的生境信地任;、日对 企感业 的忠基诚础、 。把一生最美好的岁月认真地献给工作的责任 分最析为恰人2当的。-个微-性-妙-,组性精织确效是地率指了最以解高不人的强并搭加决档于定或人谁班的与组方谁。法在指一导起工工作作, 支持和3经。过亲教密导性的无贯私穿性于。人而们现生代活工中业的社互会相对关人心类、的互最相 大伤害,莫过于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人们的 交往关系日渐疏远。
(决3方)法效率低,情绪低落,解 是重新审查奖酬方案。
(二)社会人 1.基本观点:
(1)不只追求金钱、物质,社 会需求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 素。 (2)工作丧失了内在的乐趣和 意义,它们只能在工作中人们的 社交中获得。 (3)对团队意识比对经济报酬 更重视; (4)工作效率随社会需要的满 足程度而变化。
(二)、行政方法 1, 行政方法的含义: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2, 行政方法的特点 权威性 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无偿性
(三)、经济方法 1, 经济方法的含义: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 2, 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 关联性 灵活性 平等性
(四)、教育方法 1, 教育方法的含义:通过教育进行管理 2, 教育方法的特点 目的性 真理性 启发性 艺术性
激 励(,和1人控)是制人为的基企被本业动上所力是操受纵经、济激刺 量。
理 够 人(性而的2的且感),应情人企该,的业用从感机来而情构调控基的和制本设和他上计控们是能制不无 可预测的性格。
2。管理策略: (1)用经济奖酬来获得劳务 和服从;
(完2成)生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产任务,而对人的感情和道义 上应负 的责任是次要的;
2。管理策略:
(1)更应注意为完成目标 而必须工作的职工的个人需 求; (2)关心职工的心理健康 和人际关系、归属感和地位 感等; (3)注视群体的存在和团 体奖励; (4)不仅是管理者,更是 为职工创造条件、方便,富 有同情心的支持者; (5)参与管理。
(三)自我实现(自动)人
1。基本观点:
(1)人的需求是分层递进发展的,自我实现是最高需求;
二、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 美国 麦格雷戈 1960年
极专制和民主宽容
《企业中人的因素》 消
(一) X理论 1.基本观点 (1)好逸恶劳 亚当与夏娃 (2)强制与惩罚 (3)志向不大,规避责任,但求生活安全 2.管理思想 (1)绩效低落由人之本性所至
(2)集权化管理 (3)阶梯原则 通过权威的运用以执行督导与控制 (4)组织要求重于个人需要
(三)、意志过程
意志定义 意志特征 目的性 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过程 采取觉得的阶段 执行决定的阶段
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四、心理状态
(一)、心理状态的含义 人在一定时期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特点:
综合性 ------一段时间里,既有心理过程的成分又有心 理特 征的成分。千姿百态。
持续性-------一段时间
; (5)无论什么动机,都可导致最高的生产率; (6)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的管理方式
。 2。管理策略: (1)权变管理,以现实的情景为基础,做出可变的灵活的
行为。 (2)管理措施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千篇一律。 (3)管理策略和措施不能简单化和一般化。
四、z理论与z式管理
教(授一威)Z理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 廉.大内1981年提出来的。
两种信号系统-----具体事物——语词
(望梅止渴)
(二)、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加工厂
文章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反映是头脑中 形成映象的过程。 事物的映象是观念的形式存在与大脑,是第二性 主观世界折射的现实----知识经验、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二) Y理论
1。基本观点
(1)人天生勤奋,视劳动如游戏
(2)人为自身承诺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3)自我满足、自我实现是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需要
(4)承担责任、寻求责任
(5)广泛存在着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一般人只得 到部分发挥。
2。管理思想
(1)绩效低落归因于管理
(2)参与管理
(3)融合原则 ,又促使组织成功
创造一种环境,既实现个人目标
(4)兼顾组织要求和个人需要
(三)我国管理者对X理论与Y理论的选择 根据X理论,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强调的是各项控制的技
术\步骤和方法;而根据Y理论,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要通过 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绩效考核\薪资与升迁管理来创造一种环 境.这种环境将鼓励职工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同时也提供一个 机会,使职工得以发挥自己最大的聪明才智,达到自我实现的 目标.
(2)人们因工作而变的成熟,有独立和自主的倾向;
(3)人从根本上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
(4)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不存在矛盾。
2。管理策略:
(1)管理重点的转变:经济人重视物质因素的刺激;社会人 重视群体作用和人际关系;而自我实现人则更注意怎样使工作更 具挑战性和内在意义,并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使职工能够在工 作中找到这种意义,感受到接受挑战的自豪感和自尊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