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
血吸虫性肝硬化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穿过人体皮肤后侵入静脉,经循环到 达肠系膜下静脉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再经过肝门 静脉到达肝脏,在汇管区沉积,并造成肝组织的 炎性反应、缺血、缺氧、坏死,造成肝内纤维化 及假小叶形成,逐步导致肝硬化改变。在虫卵沿 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的过程,沿途可沉积于血 管壁引起钙化。沉积于结肠黏膜下层组织中,晚 期也可钙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 期,由于虫卵在肝内大量沉积,特别沉积在门静 脉干支系周围的小分支内,引起门脉干支系统, 尤其是第2、3、4级分支周围纤维化,形成宽纤维 隔,并可以出现钙化。
大体表现:肠壁增厚、变硬及粘膜增厚呈 息肉样增生或颗粒状粗糙不平; 镜检:粘膜下层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及弥漫 性纤维化,其间夹杂数量不等的钙化虫卵 和钙化斑块,粘膜增生、增厚。 CT表现:肠壁增厚及结肠壁钙化。
鉴别诊断
(1)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沿 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并有远端肝内胆管扩张。而血吸虫性 肝硬化的肝内钙化沿门脉血管走行或位于肝包膜下,范围 较为广泛,典型表现为地图样钙化,鉴别不难。(2)肝 炎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晚期常出现肝硬化,表现为肝脏 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常、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肝脏 表面呈波浪状改变,肝脏质地不均,呈弥漫分布的高密度 小结节影与低密度区域相间,但肝内钙化少见,与血吸虫 性肝硬化鉴别不难。(3)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 史,CT检查肝内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囊壁可呈弧形或蛋 壳状钙化,囊内容物亦可见片状或条状钙化,与血吸虫性 肝硬化的地图样钙化不难鉴别。
CT表现
①肝内钙化:肝内钙化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 病理特征和主要诊断依据,表现为肝内线样、网 状、蟹足状、地图状、团块状或包膜下钙化,是 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特征性表现。②肝硬化:肝脏 各叶比例失调,右叶缩小而左叶、尾叶增大,并 可伴有脾大、腹水、门脉高压等改变。③肝内汇 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低密度灶为虫卵在 汇管区沉积造成的纤维组织增生,中心血管影为 其内扩张扭曲的门脉分支。④门静脉系统血管壁 钙化,呈点状、半弧形或整个管壁的高密度影。 ⑤肠壁钙化,主要在结肠肠壁表现条带状高密度 影。⑥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肝癌
脾脏钙化出现率不高,形态以不定形钙化 为多,大多表现为斑片状成簇钙化,而包 膜及分隔状钙化相对较少。 镜下脾脏小叶间隙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 但残留虫卵出现率较少,可能与脾脏内较 强的吞噬功能有关。
门脉高压导致门静脉血液逆流至脾脏及胃 壁导致钙化产生。
结肠影像与病理
结肠是血吸虫卵排出的通道,病理损伤较 重。
病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和CT 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虫卵钙化所致。形态多样, 大量钙化局限汇管区内,则表现为团块状;如沿 小叶表面伸展,则呈蟹足状;小叶间钙化相连则 呈曲折线状,大量间隔钙化。纵横交错则表现为 网格状,包膜钙化多呈线条状;多种钙化形态可 混合存在。虫卵移行途中沉着于血管壁,可引起 血管壁钙化,其形态与血管走行相关;虫卵也可 逆流至脾脏引起脾内钙化;沉积于结肠黏膜和黏 膜下层,CT可见到沿肠壁分布的线形或弧线形钙 化影,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