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和禅趣 王维 , 字摩诘,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他睿智早慧, 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 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 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
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 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锋更多地转向现实。
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 侣, "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 "在他身上, 禅、 诗、 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 '诗画是孪生姊妹' 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1)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 力, 王维以清新淡远、 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 " 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臶。
一、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
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 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 慰勉之情, 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 秋色。
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 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
"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 深情,扑面而至。
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 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 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
如《临 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
"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 里,猿啼十二时。
"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 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 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 畅,蕴藉含蓄。
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劝君"二句, 依依不舍 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 却又绵长含蓄。
胡应麟评这两句 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
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
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 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
所以钟 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
深味之,知右 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2)。
王维写情之妙处, 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 蕴含深沉婉约的绵 绵情思。
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 典之作。
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 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让人顿觉" 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 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3)。
王维写情, 又多见隐喻比兴。
上述数诗, 已可略见其风。
又如 《杂诗三首》 :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藉" 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第一首写出了妻子对 远在江南的丈夫的牵挂,第二首则从丈夫的角度着笔,却不直诉思念,而是向来 自故乡的捎话人打听故乡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写法别致有趣,委婉含蓄。
整篇 尤以第三首中"心心"二句最见功力, 借"春草阶生"将女子 的愁心难展、情意缠绵刻画入骨,令人感慨叫绝。
王维歌咏从军、边塞等内容的诗篇,也同样善于写情。
在这类诗作中,刻画 出诸如将军、战士、豪侠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通过写人,抒发了诗人自己 的豪情壮志。
如《观猎》通过日常的狩猎活动来刻画将军的精神面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回看"二句所显露的"毫端有风雨声"(4),不啻 是诗人凌云壮志的化身。
二、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 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 以灵性的语言、 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如《山中》道:"荆溪白石出, 开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浅溪白石,缀上依稀红叶,山色 苍翠, 处处鲜艳欲滴。
此即东坡所指誉的"诗中有画"。
而 《使至塞上》 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仅用十字就描绘出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四样景物,形、体、光、色尽在眼前,构图简洁不掩气势壮美,实乃 意境深邃之佳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妙在传神。
无论是刻画工细的白描,还是大 笔勾勒的写意,无论是极尽夸张的渲染,还是引而不发的含蓄,都让人读后无需 细品,脑海中即浮现出鲜明的景象。
《山居秋瞑》一诗描绘了一组秋日傍晚雨后 山村的景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流光音色浑然一体--山泉叮咚映照明月无声, 莲叶沙沙点缀着浣纱女的 软语轻笑,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流畅、富有生气的图画,毫不夸张地说,通篇就 是一部充满诗意的风光影片。
王维诗中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个性特征,这 一点,完全可以在他对夕阳、明月、空山、深林、清泉、远村、白云、孤烟等景 物的渲染中感受得到,如《竹里馆》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 皎洁的月光, 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 仰天长啸, 一吐胸中郁闷。
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藉竹林、明月寓情,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 悲愤。
在诗人笔下,点睛之笔的妙用、虚实浓淡的构架、气韵渲染的铺排,都有其 独到之处。
其《鸟鸣涧》云:"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 惊"、"鸣"二字点睛,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又如"夜静群动 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雨中山果落,灯 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等句,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妙笔,使画境 平添几分生动。
《终南山》一诗中,诗人这样写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篇虚实变幻,开阖大气。
终南山的奇峰广脉、深壑云烟,因此诗而显得神 韵流转,读之如身临其境,牵人荡气回肠。
神韵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 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
在博大纷繁的自然 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绘出一幅 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正如清人陆佃所言:" 摩诘诗到神境处,真是景即意、意即景,不造境而景得,不说意而意完"(6)。
三、诗中有禅 王维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
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 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7),以求看空 名利,摆脱烦恼。
王维学佛,并不恪守一定的教门,而是广泛结交各个宗派的僧 侣,同时自学各派佛教经论,从中接受佛学的影响。
王维笃志奉佛,思慕隐逸, 在《偶然作六首》第三篇中我们即可略窥一斑: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
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王维著名诗句 。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
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
相去讵几许?故人在中路。
爱染日已薄。
禅寂日已固。
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
这是诗人最早谈到个人佛教信仰的作品, "爱染"二句, 表明自己 对佛教的信仰日益牢固,世俗的贪欲、爱念已日渐淡薄。
王维对奸臣专政的黑暗政治颇感不满,不愿同流合污,加上宦途受挫,于是 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企图走隐遁的道路。
然而,他又不甘心过清贫的日子, 在隐逸的同时幻想着"终南捷径"。
矛盾的诗人试图从佛学中寻找精神 上的安慰和自己思想行为的理论依据。
从佛教的义学中接受的主要思想, 于他的 诗歌创作中随处可见。
在《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中有云: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臵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此诗大意是说,一旦滋生微小的尘念,便忽然感到生命的短促有如朝露,觉 得世上难以容身。
然而只是洗濯邪恶之心并不能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在 " 悟道"的过程中人还处于迷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