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言是否需要保护

方言是否需要保护

这几日,本地一档电视对话节目播出关于“上海话急需保护吗”的辩论,持反方观点的嘉宾随后遭到本地网友炮轰,嘉宾则在博客上“麻辣”还击,引发更大的“讨伐”声浪。

上海话是否急需保护不是一个新话题,观点对立的双方争论已久,但依然无法达成共识,更不能说服对方。

笔者以为,上海话作为上海的地方方言,当然有必要保持它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传承,决不能让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自生自灭。

上海话其实属于吴语系,而吴语(也称江浙话)在中国被认为是汉语的一支方言,在人口统计上是中国除官话方言(北方话)以外的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联合国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在全球排第十位。

吴语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各地区之间交流的增加,吴语的发展空间正受到不断挤压。

如今,江浙沪地区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

不光是他们,就连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面对很多成语,也无法用方言准确读出。

要知道,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时不带入声调的北方话还没完全形成。

因此,保护吴语,保护上海话是势在必行的。

晚保护不如早保护。

晚保护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两者之间似乎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所以一碰到这个问题,就脸红耳赤,心跳加速。

然而,保护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难道真的有一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敌对关系?方言是历史的产物,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和锤炼,当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比方说吴语,正是这种典型的江南话,才孕育出了《红楼梦》和《三言两拍》,孕育出了《梁祝》和《二泉映月》。

你说,这样的方言应不应该保护?
我们一直在追求多元化,方言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其存在就是是语言多样化的体现;我们一直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让方言和普通话和谐共生,一起发展,不也是一种和谐吗?作为国家生活的需要,我们当然有必要推广普通话,这是共性的需要;但方言也需要保护,这是个性的体现。

有共性才有向心力,有个性才有活力。

中国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就如一个大花园,如果只有普通话,这个花园是否显得太过单调与乏味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