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要内容内容分别是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宗教雕塑、民俗性及其他内容的雕塑。
著名的佛教造像雕塑家有东晋是的戴奎。
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被称作“塑圣”。
四大石窟及其特点。
佛教雕塑各时期特点:(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
真实的反映了各个时代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
)早期佛教雕塑的手法明显受印度影响。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第20窟主佛,创造于北魏初年,佛像面部菱角分明,平直的鼻梁与额面成为一体,鼻子向侧面和下面的转折也概括平直,整个神像显示了庄严、肃穆、超人的美。
而创作于北魏后期的陕西天水麦积山石窟23号窟中的佛像,造型手法明显趋于圆润,额部与浅浅的眼窝转折关系淡化,消除了眉梢的表现,鼻子圆鼓,嘴的造型更趋向于写实,明显接近了汉人形象的特点。
罗汉形象进入中国,就穿上了汉式僧衣。
宋元之后,罗汉的形象越来越平民化,明清时期的罗汉雕像逐步失去了早期神像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象,吸引我们的已经不是神像的“神性”了,而是人像的“神情”了。
课本中涉及的石窟年代:北魏初年的大同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唐代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主要雕塑作品及其年代:三星堆青铜面具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是上个世纪我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199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单。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青铜人面具,共出土人面具20余件,分大、中、小三型。
这些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
目前,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馆的展厅内,陈列有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
其中,一件面具高64.5厘米,宽138厘米,宽嘴巴,大耳朵,耳部斜向伸展,极为夸张,额头正中有一方孔,可能原来安装有装饰物。
这件面具最奇特的是: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被人们俗称为“千里眼、顺风耳”。
这样的造型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还有一具中型面具高22.5厘米,宽42.5厘米,面具呈方形,宽颐,广额,长眉,直鼻,长耳,耳廓较宽,耳垂有穿孔,耳前面颊的上、下及额部正中各錾凿一方孔。
最值得关注的还有一具宽1.32米、高80厘米、重100公斤的青铜大面具。
立马:(中国写意雕塑)1、立马是西汉时期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
2、石雕借一匹威武雄健的战马来展现大汉王朝的强盛以及霍去病抗击匈奴、捍卫王朝的英雄气概,战马昂首屹立,庄重威严,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匈奴则蜷缩于战马胯下,一副惊恐、狼狈不堪之相。
通过胜败两者鲜明比照,赋予作品丰富而含蓄的想象空间,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统一。
3、石雕全部为花岗岩材质,运用了偱石造型、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
石雕采用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给人以浑厚、朴实、大气有力的艺术之美,开创了大写意先河。
石雕造型伟岸,内涵丰富,堪称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典范之作。
击鼓说唱俑1、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
2、表现内容:人体比例完全失衡,但面部表情充满情趣。
生动的表现出说唱者说到精彩之处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的瞬间情态,充满了欢快活泼的心情。
3、艺术特色: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该件陶俑富含浓郁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反映了东汉时期高超陶塑艺术水平。
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铜奔马1、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2、表现内容:形象矫健俊美,马昂首嘶鸣,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又巧妙地利用飞鸟的躯体扩大了着地面积,保证了奔马的稳定。
其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3、艺术特色:该作构思巧妙,工艺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现在,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城标。
长信宫灯1、中国汉代(西汉)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同“挽”)墓。
2、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宫灯设计十分巧妙,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
宫女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
3、这件铜灯体现出卓越的设计匠意,把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结合成一体,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
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舒展自如、轻巧华丽,堪称“中华第一灯”。
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秦兵马俑(中国写实雕塑)1、时代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
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
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2、表现内容: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向西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
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
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
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
3、艺术特点及意义:a、崇尚写实,手法严谨;b、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c、整体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形象生动的再现了秦军扫灭六国的军威,使人产生敬畏的印象;d、打破了西方中国古代没有写实性雕塑的断言,弥补了秦汉美术缺少实物印证的缺憾;e、秦兵马俑以其恢宏的场面众多的数量和非凡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昭陵六骏:唐代陵墓石雕1、昭陵位于陕西礼泉,为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2、现存昭陵六骏浮雕表现的是伴随唐太宗戎马征战的六匹坐骑,即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
浮雕由画家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上方原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写的赞文。
六块浮雕当时皆列置陵园北司马门内的长廊建筑中。
六块浮雕中的飒露紫、拳毛騧两件1914年被盗运海外,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3、六块石雕全部为高浮雕,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线条刚柔相济,手法概括洗练,整体感、体量感、力度感均极强。
浮雕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歌颂了唐太宗李世民开创江山的丰功伟绩,作品融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为中国古代纪念碑性雕塑的典范。
汉画像石:画像石是一种富于平面感和绘画性的石刻,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目前所见汉代画像石基本都与墓葬相关,包括画像石墓、画像石祠堂、画像石阙、画像石棺。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武梁祠位于山东嘉祥武宅村,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祠堂之一,为单开间悬山顶石结构祠堂。
画像分层分栏布局,坡顶石上刻祥瑞图;东、西山墙的山尖部分别刻东王公、西王母仙庭;山墙的山尖以下部分和后墙分四栏,刻有人类始祖、先贤帝王、孝子列女、刺客义士、车马出行、楼阁人物等图像,且多处附有榜题。
画像运用了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手法,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
图像丰富,布局严谨,雕凿精湛,风格凝重沉稳,堪称汉画像石的典范和集大成者。
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南麦积山,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
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由于麦积山山体实质结构松散,不以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
窟内佛造像生动秀美,菩萨清秀。
麦积山石窟壁画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
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系统反应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
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
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
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士”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
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生生命力,宋代起步时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一公里,气势恢宏,内容丰富。
现存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
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乘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