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1.1 项目由来简单介绍项目的基本情况。
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全国人大2002.6.29发布,2003年1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8.1.1。
1.2.2 全国性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1) 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2)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3)《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控[1997]0232号);(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2005]40号令,2005年12月2日起施行);(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40号令,2005年12月2日);(6)《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7) 国务院文件,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3日);(8) 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建标[2001]77号文,关于批准发布《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通知;(9)《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10) 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9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11) 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6)394号《关于加强环保审批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的通知》;(12) 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发[1998]089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1998年7月1 日);(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 建设部、国家环保局、科技部文件建城[2000]124号文,关于印发《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15)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水利部、建设部、农业部联合发布的《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16) 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计价格(2002)125号文《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1.2.3 地方性环境保护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1.2.4 技术文件、技术规范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7)《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2003)。
1.2.5 项目依据1.3 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污染控制目标:项目建成后污水经处理后,污染物必须做到达标排放。
环境保护目标:尾水受纳水体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使用功能不受影响,水质基本保持现状水平。
排放口下游水体水质也基本不受影响。
空气质量应达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厂界噪声应达《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相应标准,固体废弃物妥善处理、处置,不产生二次污染。
如果厂界周围有敏感点时还应重点考虑环境敏感点不受影响。
1.4 评价标准根据项目影响区环境功能调查,依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⑴水环境尾水受纳水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尾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⑵声环境施工期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有关标准,营运期执行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厂界执行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⑶环境空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GBZ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有关居住区标准。
废气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⑷污泥污水处理厂运行后产生的污泥农用时执行GB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用于其它方面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
1.5 评价工作等级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2.2-2008,HJ2.4-2009)分别确定地表水,声环境,环境空气的评价等级。
1.6 评价范围及评价因子1.6.1 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以及拟建工程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征来确定。
1.6.2 评价因子1.7 评价重点2 建设项目概况2.1 项目名称2.2 建设性质(新建、改建、扩建)2.3 建设单位2.4 建设地点2.5 项目总投资及占地面积2.6 建设规模2.7 人员编制2.8 建设进度3 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3.1 自然环境3.1.1 地形地貌3.1.2 气象、气候3.1.3 水文地质3.1.4 土壤及植被3.2 社会环境3.3 区域污染源现状4 工程分析4.1 工程概况4.2 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和污水收集系统4.3 污水处理工艺及主要构筑物、设备4.4 工程污染源分析从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4.5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针对拟建工程的原材料、能源消耗、污水处理工艺和设备、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等清洁生产情况作简要分析。
4.6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1.1 监测断面设置按照导则要求,根据项目特性及某江的水文特征来确定。
5.1.2 监测项目地表水监测项目为:pH、CODCr 、BOD5、SS、DO、氨氮、总磷、LAS、Cr6+、硫化物、石油类。
5.1.3 采样频率5.1.4 监测时间5.1.5 分析方法监测分析方法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进行。
详见表5-1。
5.1.6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 pH 的标准指数为:)0.7(0.70.7.>--=jsuj jpH pHpHpH S或)0.7(0.70.7.≤--=jsdj jpH pHpHpH S式中:pH sd ——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下限; pH su ——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 值上限; DO 的标准指数为:)(,s jsfj f j DO DO DODODODODOS ≥--=或)(910,s jsj j DO DO DODODO S <-=其中TDOf+=6.31468式中:f DO ——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sDO——溶解氧的地面水水质标准,mg/L ;其它项目表达式为:CoiCi Pi =式中:Pi ——i 类污染物单因子指数;Ci——i 类污染物实测浓度平均值,mg/L ;C o i ——i 类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 。
根据污染物单因子指数计算结果,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论证其是否满足功能规划的要求,为工程实施后对水环境的影响预测提供依据。
5.1.7 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5.2 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5.3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3.1 现状监测在厂界周围布设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确定监测时间。
监测方法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14623-93)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
5.3.2 评价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即利用噪声监测数据统计的等效声级(Leq)与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的标准相比较,确定声环境质量的好坏。
5.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4.1 监测布点5.4.2 监测项目一般有TSP、NO2、SO2三项。
5.4.3 采样频率5.4.4 监测时间5.4.5 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
5.4.6 监测结果及评价结果6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6.1.1 预测因子根据项目排污特性选取。
6.1.2 预测时段及范围6.1.3 预测模式根据项目排污特性,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选取。
6.1.4 参数选取根据所选的预测模式确定。
6.1.5 评价标准根据水体功能区要求,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1.6 预测结果及评价6.2 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对污水厂运行后的厂界噪声进行预测评价。
6.2.1 噪声源分析一般是污水提升泵房和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噪声。
6.2.2 预测模式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2009)选取。
6.2.3 预测结果及评价6.3 恶臭污染物影响预测与分析6.3.1 恶臭气体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恶臭气体卫生防护距离按GB/T13201-91中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计算Qc/Cm=(BL c+0.25r2)0.5×L D/A式中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m3);L—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生产单元等效半径(m);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标准浓度限值采用《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中表1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新、改、扩二级标准,见表6-3。
表6-3 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限值表单位:mg/m36.3.2 恶臭气体环境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对恶臭污染物所做的界定是指一切能对嗅觉器官造成刺激,使人感觉不愉快及恶化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气体物质,其组成较为复杂并且为一无量纲单位。
恶臭逸出量的大小,受污水量、BOD负荷、污水中DO、污泥量及堆存量、气象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
恶臭的扩散衰减过程,主要由三维空间扩散的物理稀释性衰减和受日照紫外线因素经一定时间的化学破坏性衰减。
由于恶臭成分种类多元,衰减机理复杂,源强和衰减量难以准确量化。
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厂界恶臭气体浓度预测一般采用类比法进行。
恶臭是一种很难治理的大气污染物,当脱臭效率几乎达到100%时,才能基本达到无臭强度。
为切实减轻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应采取一些措施尽量降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