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及诗歌风格比较【作者】古丽娟【关键词】李白;苏轼;天真执着;通脱超然;清新自然;平淡古朴【指导老师】李胜【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李白和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星空中璀璨的两颗明星。
后人尊称李白为“诗仙”,而苏轼也被尊称为“坡仙”。
在我国文学史上被冠以“仙”的尊称的大概也只有他们两位了。
李白其人其诗一直广受关注,一直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点、热点。
在海外,亚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对李白早有研究,日本研究李白的历史尤为悠久。
李白在西方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喜爱,不少西方学者认为:李白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诗人,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近年来,世界各国研究李白的学者越来越多,李白的影响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相反越来越大。
[1](p7)苏轼同李白一样,同为一代巨擘,历来被认为是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其创作成就堪称北宋文学的最高峰。
直到现在,苏轼的思想和创作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苏轼在海外也广有影响,不仅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苏轼研究有十分深厚的基础,在欧美文学界也不断有值得借鉴的成果问世。
[1](p10)苏轼一向是赞誉李白并向之学习的,因而他们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比较两者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两者的相似和差异。
李白和苏轼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均为一个朝代的文学巨擘。
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典型代表,苏轼则是隆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他们同为蜀人,然而却一生时光都游历在外,终老他乡。
他们均天才丰赡,少年得名,被后人视为天生才华的代表。
他们同样受到儒、道、释各家思想的影响,同样“奋厉有当世志”,有着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实际行动。
在个性气质上,他们都本真豪放、潇洒自由、乐观旷达。
他们都具有忧时伤国、济世爱民之心,关心国家的命运、人民的苦难。
面对黑暗的政治和祸国殃民的当道人物,怒目以对,刚正敢言,不因个人利益和安危而退避,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原则,尽管在人生旅途和宦海生涯中饱受打击、磨难,依然是非分明,守正不阿。
尽管李白和苏轼有着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两个仍然是个性鲜明的个体。
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两者的人生态度以及由此导致的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人生态度:天真执着与通脱超然李白生性真率豪放,一生自然本色,以天真而执着的态度面对世界,似乎未经历练陶铸,没有掩饰。
他的那些愿为宰弼的大话,有些幼稚可笑,但都是他的真实想法。
[2](p2)苏轼的性格豪迈旷达,几经宦海沉浮,颖悟人生。
因此,苏轼常常显露出一种游戏人生的成分,不时表现出幽默讽刺调侃的一面。
两者都处于逆境的时候,李白真而放,因此遭遇不平、身陷囹圄时,是悲愤,是发泄,是狂呼:“南冠君子,呼天而啼。
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万愤词投魏郎中》)。
苏轼旷达,在遭受打击惊吓之后,能以通脱超然的态度对待逆境,有时不妨自我调侃和解嘲。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序言中就曾这样说: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3](p2)李白自信、天真、狂傲、仗义。
他对待人生就像一个在炎热夏天玩耍的孩子,不愿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
他通体透明,不躲不藏,无遮无拦,潇洒的做人,潇洒的做事,潇洒的作诗。
想做官了,他就说“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南陵别儿童入京》);做不成的时候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认为人的得失沉浮组成了人生不定的和漫长的持续过程,主观意志不能完全左右,因此他主张采取随缘自适、超然于物外的态度来抓住新的希望。
他的一生从满怀信心的追求政治抱负的实现到淡化功名意识而追求精神满足,对人生采取一任陶铸的态度,把人生视为一个不断超越现实与自我的精神追求过程。
时代背景、家庭出生、思想影响、人生经历都是形成人生态度的关键因素。
以下将试着从上述几方面论述两者人生态度形成的原因:(一)时代背景盛唐和隆宋,显然是有极大差异的两个时代。
盛唐是一个真正开放和国力强大的时代,广大世人洋溢着自信和建功立业的精神,主体的自觉意识较强,其行为的自由度也比较宽。
开元、天宝时期,是大唐帝国的全盛时期,经过一个世纪的治理和发展,唐朝出现社会稳定,经济高度繁荣,思想自由活跃,国势空前强盛的局面。
盛唐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政治宽松给了士人开阔的视野胸襟,鼎盛时代的气魄精神又激发起士人强烈的功名之心。
但尚武轻文的唐代,进士录取的比例仅占考试人数的百分之二、三,大量人才被排斥在朝堂之外。
盛唐十几位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杜甫等,都流落于草野之间。
建功立业的理想同入仕艰难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士人普遍的失望、愤懑的情绪,但盛唐人又能始终保持进取的热情。
出生于八世纪之初的李白,其一生几乎和盛唐相始终。
所谓“时势造英雄”,强大的国势激发了诗人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宋代的科举考试给予了士人更多的参政机会。
闭门苦读、科举入仕的蔚然成风,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因此,“历数千年之演进”的华夏文化在“赵宋之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的士人亦呈现出官僚、学者、才子三位一体的鲜明特色。
然而,宋代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加之党争及文字狱的迫害,文士在对外改变自己、顺应社会的同时,却将自我品格的完善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标。
北宋仁宗时期号称“隆宋”,文人的待遇纵然优厚,但实际上国家虚弱,外患内忧,危机四伏,自神宗以来党争严重。
士大夫文人的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心态上远远不如唐人自信和自如。
(二)家庭出身李白先世于隋末远谪西域,居于碎叶。
李白五岁时候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
他的家庭是比较富有而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商人家庭。
虽然出生布衣之家,他常常自认为是李唐宗室,但实在是谱牒难求,因此得不到李唐王室的承认。
其先祖隋末逃往西域,其父时回到四川安家,这期间几百年深受异族文化的影响。
李白异于中原的非同寻常的仪表气质、目光神态,明显表现出异域的色彩。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文学世家,祖籍赵郡苏氏,为名门望族。
他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母亲程氏是有文化明大义的女子,为典型的士大夫文人家庭(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因而李白和苏轼分别成为各具特色的中国文人的典型,代表着不同的“士文化”类型,李白是较为纯粹性的平民诗人,苏轼则为典型的士大夫文人。
这与其家庭出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思想影响由于家庭背境之不同,二人所受教育也有差异。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又“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青年时代又曾在蜀中从赵蕤学纵横之术。
由此可见,李白学习涉猎很有“杂”的色彩。
李白除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外,又深受道家思想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他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性格。
他积极要求从政又热烈向往山林隐逸生活;他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拯物救世,又蔑视富贵利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愿受到封建秩序的束缚。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终其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使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岸不屈和豪纵狂放的性格。
儒、道、侠三家思想有很多是矛盾的,这导致李白思想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遁的等思想行为相互交杂。
相对而言,苏轼所受到的则是较为正统的儒家教育,我们从苏轼早年他父亲命他作《夏侯太初论》和他与他母亲关于《后汉书范滂传》的谈话,以及后来他又到名儒刘微之处从学,可知他是受到颇为严格的传统教育。
儒家正统教育使他能想到的唯一出路是“学而优则仕”,封妻荫子,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
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
他一生积极入世,但其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喜读《庄子》。
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佛、道思想影响加深,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
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但是仍有用世之心。
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无施不可,可以说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
(四)人生经历李白一生漫游、隐居,四海为家,行止相对自如,李白高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可见他是一位典型的自在“游士”。
李白虽也曾在政治上遭遇打击(如赐金放还、流放夜郎),但终究是自由之身。
同时他不走科举途径,希望一举冲天,一鸣惊人,然结果却终身在野,一命不沾,以游历而终其生。
苏轼走的是典型的由科举入仕的道路,青年得志。
以后或在朝廷中枢,或在地方任职,虽“身行万里半天下”(《龟山诗》)、“行遍天涯意未阑”(《赠惠山僧惠表》),但苏轼之游是不自主的宦游,他自言“宦游直送江入海”(《游金山寺》),所以虽身如不系之舟,却有“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饱历官场,陷入不尽的党争,翻云覆雨,几经沉浮。
在中国封建专制时代,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去当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苏东坡就感叹:“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笞。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名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戏子由》)这种不同的人生经历,必然也会对人的处世态度产生不同的作用。
此外,李白虽曾供奉翰林,但那实际上只是名份虚衔,李白始终是一布衣,且诗人气质,无实际为政经验,难以在官场存身。
苏轼进士出身,虽几起几落,但有实际为政经历,展现出杰出的治理才干。
[2](p4) 正是因为以上方面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李白和苏轼不同的人生态度。
而作为一代典型文人代表的两者,其诗歌风格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和差异。
诗歌,作为表现诗人内心情感,传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反映出诗人内在的心里感受、人生态度。
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所作诗歌风格大相径庭。
李白自我肯定,他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赠新平少年》)。
李白自我信任,因此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4](P28)苏轼认为“人生如梦”,表现在其诗中最最为警策的就是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鸿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和子由渑池怀旧》)其意即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如往深层发掘,也就是一种“人生飘忽”之感。
虽然苏轼彻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空,但他最终却仍以其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二、诗歌风格:清新自然与平淡古朴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
他的诗歌风格飘逸,奔放,雄奇,壮丽,语言清新自然,做到了他所谓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诗虽然以浪漫主义为主,但是在不同时期还是表现出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