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歌及特点

民歌及特点

南方民歌曲调抒情、委婉、细腻,音乐性较 强。
四、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从体裁形式上主要可分为:号子、 山歌、小调。
什么是号子?
1、人们从事体力劳动过程中创作并演唱的一 种呼号性的歌曲。 2、它直接伴随集体劳动由于紧张的劳动,沉 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吆喝、呐喊特点。 号子起着指挥劳动,统一动作,鼓舞情绪, 减轻疲乏的作用。
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流行广大城乡的一种 民间歌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 风俗活动,也称“里巷之曲”。是民歌中 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艺术化的品种。 它的发展更多与城镇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经过职业艺人的加工提炼,使小调在艺术 上有较大的提高。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 术品种,小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 影响很大。
民歌及民歌 特点
一、什么是民歌: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 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 间,紧密伴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随社会 历史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民歌的特点:
1、真实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意志、 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它是 “人民的心声”,“时代的镜子”。
4、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和”领唱者又叫“号 工”,也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部分一般高亢嘹 亮、多唱实词;合唱部分坚实有力,多唱虚词。 领唱和合唱交替进行。
山歌:
山歌又称山野之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 田间牧场劳动时即兴演唱的歌曲,也是表达内 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山歌是民歌中地方色 彩最浓,风格最强的一种。
楚国的《楚辞》、汉魏六朝的《乐府》、唐 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明清的 《小曲》等,都是民歌留存下来的放射着不 灭光辉的珍珠。
在不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语言习惯、生 活和劳动方式的影响下,形成民歌体裁的多 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和色彩的浓郁性。
北方民歌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甩腔使 用较多,格调刚阳、开朗、奔放。
我国各地的山歌丰富多彩,各地都有不同的名 称。陕北叫“信天游”,青海宁夏叫“花儿”, 山西叫“山曲”,内蒙古叫“爬山调”,四川 叫“晨歌”,苗族叫“飞歌”,草原称“牧 歌”,水乡称“渔歌”等。
从音乐风格和歌曲特点,我国山歌可分为: 高腔、平腔、矮腔等。
山歌 曲调 节奏 音 音 演唱 代表作品
分类
域 程 方式
高腔 平腔 矮腔
高亢、 嘹亮、 激昂、 奔放 悠长、 平稳
优美、 柔和
自由 、 较宽 跳动 真假
富于变
较大 声交
化、拖

腔长
自由、 不宽 跳动 真假
拖腔短
不大 声结

规整、 不宽 大跳 多用
无拖腔
少 真声
四川《槐花几 开》甘肃《牧 羊山歌》
云南《小河淌 水》 江西《兴国山 歌》
陕北《赶牲灵》 湖南《一根竹 竿容易弯》
2、每一首优秀的民歌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 劳动人民把它当做自己的歌。
3、民歌一般短小精炼,音乐语言简洁,结构 逻辑严密,音乐形象集中而鲜明,达到高度 的艺术完整性,易学易记,易于流传。
三、民歌历史:
从远古时代,中国历史民歌有着极其辉煌的 成就。公元前11世纪问世的《诗经》是我国 古代最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民歌集。
按劳动方式号子归纳为:工程号子、 渔船号子、搬运号子、作坊号子、农 事号子等。
号子的音乐特点如下:
1、以节奏见长,节奏紧密配合劳动强度。劳动强 度越大、节奏紧凑急速;劳动强度越小、节奏相 对松弛、舒展。
2、音调铿锵有力,粗犷、豪迈。
3、歌词常是即兴编唱,题材不限。演唱者即发挥、 自由抒发,广泛的生活题材能引起劳动者的兴趣, 起到鼓舞情绪的作用。
小调的音乐特点:
1、节奏规整,结构比较严谨。 2、旋律比较柔美、流利、委婉、含蓄。
3、歌词比较固定பைடு நூலகம்感情表达细腻、迂回曲 折。
山歌的音乐特点:
1、节奏舒展自由,有时为了使歌手传得更远, 感情抒发得更充分,常在歌曲前加呼唤性的喊 句。如:“哎——”、“哎呀来嗨——” 2、曲调一般比较爽朗、质朴、悠扬、嘹亮、顺 口、悦耳。句尾较多用甩腔,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 3、歌词多即兴创作,带有随意性,内容多反映 爱情生活。 4、演唱形式,以独唱或对唱形式较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