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汉卿和元杂剧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
3.分析并把握主人公窦娥形象,概括本文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案】1、背景介绍《窦娥冤》,正名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的晚年。
的确如“正名”所标,这个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大悲剧。
它通过当时人民中间一个最普通的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案,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愤怒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被压迫妇女们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
这个杂剧概括的社会生活是相当丰富的,今天的读者不难从中看出元代社会的面影:放高利贷的现象;流氓恶霸的横行;官吏们的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和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等等。
这些在剧作家的笔下得到了相当深广的艺术再现。
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政治意义,几乎超过了当时所有的杂剧。
2、初读课文,给下面生字注音。
埋怨()嗟怨()罪愆()盗跖()甘霖()苌弘()亢旱()错勘贤愚()前合后偃( ) 杳无音信( ) 刽子手 ( ) 湛湛()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身影只:杳无音信:4.近义词辨析(1)委屈·冤枉辨析:都指因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深感难受的样子。
“委屈”指因上述原因而难过的样子,语义较轻。
“冤枉”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加上不应有的罪名;使无罪者有罪,没有事实根据,给人加上恶名。
语义较重。
例句:①听了刘宗敏的话,李俊感到了情况确实十分严重,而且深为激动,刚才在心中产生的那一缕________情绪跑到爪哇国了。
②李某当庭翻供,否认此前在侦查机关作的有罪供述,称自己是________的,没有贪污一分钱。
(2)分辨·分辩辨析:“分辨”指分清辨别。
“分辩”指用语言辩白。
例句:这些盗版书粗糙至极,就是用肉眼也很容易________。
卖书时,销售者也不再同顾客________,干脆打三折售书,想尽快脱手。
(3)顺水推船·见风使舵辨析:两者都有“不做主张,没有观点态度”的意思。
但在词义的侧重点和感情色彩上不同。
“顺水推船”,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中性词。
“见风使舵”,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多用做贬义词。
例句:①你应该实事求是,不要看人家都说好,就来个______________。
②这种人最会修正自己,对什么主义都可信可不信,______________。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折一楔子。
思考那么窦娥到底冤在哪里呢?窦娥是如何伸冤的?【我的困惑】:第一课时【合作探究案】学案装订线教学目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人物形象,1、窦娥是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从哪里看出?2、窦娥死前发下三桩誓愿,她是把报仇的希望寄予上天,但是窦娥在文章的前面又指天地斥鬼神,这是否有矛盾,你怎样理解?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案】教学目标: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进而把握主旨。
1、赏析本文的语言(1)找出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2)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讨论)2、概括本文的主题【知识链接】1 关于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
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
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
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
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
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
在元代的各类文学作品中,杂剧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最为广泛。
在元代各类文学作品中,也只有杂剧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较广泛而深入,尤其突出的是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民普遍地被写入作品,乃至成为主要的正面人物形象,扩充和提高了宋代话本在这方面开拓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很多作品抨击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豪绅以及他们的帮凶、爪牙对普通人民的迫害和剥削,同时歌颂普通人民对封建统治集团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反抗。
其中杰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受冤屈的窦娥形象控诉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皇天后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更是表达了十分强烈的反抗精神。
三温馨提示1 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①.“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②.“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③.“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3 十大古典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成《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清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锋塔》4 欣赏《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可以说是一篇极端张扬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宣言书“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