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概论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医学家注意到环境及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866年,广州博济医学校 1949年,中国医科大学建立公共卫生学院,并建立卫生行政 学科 1952年,引进《保健组织学》 1957年,第一届保健组织学师资讲习班 1978年,百科全书社医与卫管分册 1984年,成都召开了首届全国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术研讨 会。 先后创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84年)、《中国 社会医学》(1985年)及《医学与社会》(1988年)杂志 1985年起,招收社会医学硕士研究生 1994年社会医学博士研究生学科点成立是医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 生理扩大到心理
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
单纯的医疗技术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
二、研究对象
1.与有社会属性人群的生、老、病、 死有关的社会医学问题。 2.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 康水平的社会卫生对策与措施。
牛津大学社会医学教授赖尔(Ryle)认为公共 卫生、工业卫生、社会卫生服务及公共医疗卫生事 业都属于社会医学范畴。 在美国,社会医学并未发展,而医学社会学和 社区医学成为重要学科。 在日本,社会医学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并列, 包括公共卫生、卫生统计、法医学、环境医学及卫 生管理学等。 前苏联于 1922 年在莫斯科大学医学院成立了 社会卫生学教研室,1923年成立了国立社会卫生学 研究所,后改称为社会卫生学与保健组织学研究所。 40年代初社会卫生学改称保健组织学,以保健史、 保健理论、卫生统计与保健组织为主要内容。
六、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
1.建立起整体医学观念和大卫生观念。 2.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 3.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4.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研究法 (4)测量法 (5)文献法
七、社会医学的发展
(一)社会医学萌芽时期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在19世纪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但是,社会因素对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早在 经验医学时期就为医学家所注意。 德国卫生学家彼得·弗兰克(Peter Frank, 1745~1821年)提出了居民的悲惨生活是疾病的温 床的观点。 英国伦敦首任医官西蒙(Simon,1816~1904) 专门研究了伦敦的食品卫生、住宅和工厂卫生,认 为这些因素与英国工人健康密切相关。
一、社会医学概念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研 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联系 及其规律,探讨从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
Dever氏病因分类法
综合内因
成熟老化
社会 心理 环境因素
生物遗传
遗传
康复
健 康
卫生服务 预防
治疗
自然
职 业 危险因素 行 为 生活方式
(二)社会医学创立与发展时期 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Guerin,1801~1886年) 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 德国医学家诺尔曼(Neumann,1813~1908年) 及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1821~1902年)都强 调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对 健 康 和 疾 病 的 重 要 作 用 , 提出 “医学科学的核心是社会科学”,“医学是一门社 会科学,任何社会都应对居民健康负责”等观点。 德国的格罗蒂扬(Grotjahn,1869~1931年) 1920年首次在柏林大学开设社会卫生学课程,成为 柏林大学社会卫生学正式教授,权威著作有《社会 病理学》。
三、研究内容
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 康状况。 2.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一)社会卫生状况
1.社会经济状况:GNP、GDP、人均GNP、人均GDP 2.社会生活条件:衣、食、住、行 摄入热量/日/人、住房面积/人 3.居民健康状况: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 4.人口状况:年龄、性别指标等 5.卫生行为:吸烟、吸毒、酗酒、性乱等 6.卫生服务状况: 卫生人员: 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护士)/千人(万人) 卫生经费:GNP%、GDP%、人均卫生费用 卫生设施:病床数/千人(万人)
3.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 量,延长健康期望寿命,促进全人类健 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其社会卫生策略主要是普及健康新观念, 树立大卫生观,倡导自我保健、家庭保 健、社区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提升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 病”、“社会病”等,这将会在社会、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生命质量与健康 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二)社会因素与疾病和健康
1.社会因素
2.社会因素
其 他
疾病、健康问题
疾病、健康问题
研 制 新 疫 苗
改 进 防 护 设 备
. . .
(三)社会卫生措施
1. 制定卫生政策 2. 人群干预措施 3. 社会处方
四、三次卫生革命防制对象及策略
1.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 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 主要有制订国家卫生法规、采取环境卫生工 程措施、研制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消毒隔 离、检疫监测、消灭病媒动物、垃圾粪便无 害处理、食物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从而使 得人群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 幅度下降,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感染人数不断 减少,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社会医学概论
思考: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医学?
快速阅读: 案例1-1《风雪千里送心
脏 》
在上述案例中: 1.什么是健康? 2.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3.该心脏移植成功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学习社会医学的要求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案例启示。
学会用社会学的眼光看待疾病与健康
问题。 提高自我写作水平。 具备科学性、政策性观察事物的敏锐 眼光。 善于提出问题,锻炼观察事物及自我 表达能力。
五、社会医学的性质
它连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 领域,将自然科学的成就和社会科学的 理论、技术和方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综合了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与成果,产生了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六、社会医学的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 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 活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 平和生命质量。 3.制订卫生政策与策略。开展区域卫生 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及社会 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有关社会医学的信息渠道
书籍:近20个版本的《社会医学》 教材。 杂志:中文、外文杂志。
九、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与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 2.与卫生事业管理学(health care management) 3.与社区医学(community medicine) 4.与医学社会学(medical sociology) 5.与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 )
2.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为主攻目标。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 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控制与疾 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改善生 态、生产和生活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和健 康促进,倡导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度锻炼、心 理平衡)等综合卫生措施,促使慢性非传 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
案例分析题
1996年春天的苏格兰,一个民风纯朴的偏远小镇发生了一起震惊全 英国的事情。山区小学一位有着二十余年看护孩子经历的校工,因为生 活中的挫折感,冲进教室开枪狂射,打死了九个孩子和一位教师。英国 人在一瞬间几乎目瞪口呆,紧接着朝野上下一片愤怒、悲痛、绝望和谴 责之声。英国议会一遍遍检讨《儿童保护法》、《枪支管理法》,当时 的首相梅杰、女王本人、工党领袖布莱尔都亲赴这个山区小镇慰问死难 者亲属。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周日上午10点,全英国为这几个普通的孩 子和他们的老师默哀 1 分钟并下半旗致哀。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电 视台每周日都要转播一场礼拜仪式,那一天转播的就是这个乡村小镇的 礼拜。在举国上下一致沉浸在悲愤绝望之中时,一个年轻的乡村牧师这 样开始的布道令人击节、难忘: “请把你的手交给你的邻座,再请你的 邻座把手交给他的邻座,让我们把手紧紧握住,然后,让我们一起来微 笑!如果我们还能抓住邻座的手,说明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孤独的,我 们彼此支撑;如果我们还能微笑,说明我们人类还有希望。” 1.试分析发生这次惨案的原因。
2.牧师布道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