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诊疗常规

内科诊疗常规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可能系多种发病因素和复杂的发病机理所致。

对于迄今原因尚未完全清楚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病史采集】1. 对在门诊就诊的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就诊记录。

入院后24小时之内必须完成住院病历记录。

2. 病历采集的内容应该包括:(1)血压升高的时间和水平;(2)以往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3)可能影响血压控制的神经精神和环境因素;(4)家族史;(5)是否有心、脑血管、肾病及糖尿病史;(6)体重状况、运动量、饮食状况;(7)其它药物服用史。

【体格检查】1.初次体检病人应休息十分钟,按标准测血压方法连续测上臂血压三次;2.发现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需测两侧上臂血压;3.行心、肺、腹部检查;4.行颈、胸、腹部听诊,是否有血管杂音存在;5.必要行神经系统和眼底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脂、心电图、X线、UCG、必要腹部CT和相关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生化检查。

【诊断】根据1978年WHO高血压专家委员会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我国1964年兰州会议对我国高血压诊断修改和方案,1974年北京会议收缩压考虑年龄因素,规定高血压诊断标准如下:1.凡舒张压持续超过12.0Kpa(90mmHg)者,不论其收缩压如何,均列为高血压。

2.凡舒张压持续在11.3Kpa~12.0Kpa(85~90mmHg)者,列为高血压可疑。

3.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2年WHO标准,因我国未制定这方面标准。

65岁以上:确定高血压SBP>21.3Kpa(160mmHg)或DBP>12.0Kpa(90mmHg)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SBP18.6~21.3Kpa(140~160mmHg)DBP<12.0Kpa(90mmHg)【治疗原则】1.凡舒张压在90~100mmHg无症状者:非药物治疗,观察4周。

2.凡舒张压在观察4周未测得>95mmHg者:药物+非药和治疗。

3.降压治疗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对于重度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或伴有明显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40~150/90~100mmHg即可。

药物治疗简单的导向:1.以舒张压增高为主,收缩压不高者--以血管扩张剂为首选;2.血压高,伴有浮肿者--以利尿剂为主;3.舒张压与收缩压均增高者--β或a阻滞剂+血管扩张剂;4.血压增高伴有心率增快者--β阻滞剂为主;5.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采用二种或三种药物联合应用。

【疗效标准】1.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水平以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称痊愈。

2.血压未达到上述水准,有临床症状者,称未愈。

3.血压降到目标水平后,无明显临床其它并发症存在,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心绞痛【病史采集】1.住院病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病历记录,门诊病人必须建立病历做简要相关病情记录。

2.病历的采集内容应包括症状的发生、发展、诱因、特别胸痛的位置、性质、放射部位、发作时间、治疗反应、有无危险因素及合并症。

【体检和实验室检查】1.入院后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体格检查,并做18导联心电图。

2.心绞痛持续发作1小时不愈者需查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排除心肌梗塞。

【诊断】1.具有典型心绞痛,相应心电图缺血和/或传导系统的改变可做出明确诊断。

2.凡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可疑或正常者或具有典型症状但心电图无改变者都需进一步检查,包括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X光心脏摄片、必要同位素心肌扫描、大血管核磁共振检查、与各种可能引起胸部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凡诊断明确的或可疑心绞痛者都应该按心绞痛进行治疗,诊断不明确者一方面治疗并观察治疗反应,另一方面同时进行鉴别诊断有关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治疗原则】1.根据病况限制一定体力活动范围,避免过度工作紧张,避免或消除一切诱发因素。

2.戒烟、避免大量饮酒和禁用烈性酒。

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等都需同时治疗。

4.以劳力性心绞痛表现者用药以硝酸脂类和β-阻滞剂为主的药物联合治疗,注意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如肺部阻塞性疾病、哮喘者都禁用β-阻滞剂。

以自发性心绞痛表现者以硝酸脂类和钙拮抗剂为主联合用药,同时注意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用药反应,用药剂量应是个体化。

5.对症处理、中西医结合。

6.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和栓塞,可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力抗栓、华发令、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剂。

对有出血性疾病、活动性胃溃疡、近期外伤、对上药有过敏者都是禁忌证。

7.经药物正规治疗无效者,必须行冠脉造影,在造影的基础上必须采用PTCA、支架或搭桥手术等,适应证和禁忌证详见介入性诊疗技术规范。

【疗效标准】1.治愈:心绞痛的症状消失,心电图缺血的改变恢复正常。

2.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的程度减轻,心电图缺血状态改善。

3.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凡未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起搏、频率、节律的异常及(或)传导发生异常。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病史采集】1.发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心律快慢,节律是否整齐,发作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是否有伴随症状。

2.有无发热,与情绪激动、劳动有无关系。

3.有无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尿少、浮肿等。

4.有无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史。

【体格检查】1.注意心脏是否扩大、有无病理性杂音、心率及节律的改变。

2.测血压、注意有无血管杂音及颈动脉搏动的情况。

【其他检查】1.心电图检查,危重病人需持续心电监测。

2.必要时作Holter心脏电生理检查。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采集】1.诱因:受凉、劳累。

2.症状:(1)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头痛、疲乏等。

(2)局部症状:鼻卡他症状--喷嚏、流涕(初为浆液性,后为混浊脓性)和鼻塞,咽、喉卡他症状——咽干、咽痒、灼热感和声音嘶哑,干咳或胸骨后疼痛等。

【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皮疹以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鼻、咽腔粘膜。

(2)扁桃体。

(3)喉部。

(4)颌下淋巴结。

【辅助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2.病毒分离和病毒抗体检测。

3.细菌培养。

【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多较急,但是预后良好,一般于5~7日痊愈;2.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和鼻、咽腔充血水肿及分泌物;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见黄色点状脓性分泌物;喉部水肿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并有核左移。

病毒分离及病毒抗体检测、细菌培养阳性可作出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

2.过敏性鼻炎。

3.早期具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症状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4.奋森咽峡炎。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多饮水,摄入富含维生素饮食,适当休息。

2.抗感染治疗:可用吗啉双呱0.1~0.2g,tid口服,金刚烷胺0.1g,bid口服,三氮唑核苷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用10%葡萄糖溶液稀释成1mg/ml,缓慢滴注,以及板兰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针剂等清热解毒剂抗病毒,但治疗效果不肯定。

细菌感染可用青霉素,麦迪霉素或磺胺类药物。

3.对症治疗:头痛、发热可口服阿司匹林,消炎痛,去痛片等。

咽痛可用六神丸,喉症消炎丸,溶菌酶片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采集】1.症状: 咳嗽、咳痰、气短、喘息。

2.个人及职业史:长期吸烟,吸入粉尘,烟雾或有害气体。

3.急性发作:气促加剧,痰量增加,痰脓性程度增加。

注意其严重程度,发作频度。

【物理检查】1.肺部过度充气:桶状胸,心浊音量缩小,呼吸音降低。

2.气流受阻:呼吸频率增快,辅助呼吸肌运动,肋缘矛盾运动,缩唇呼吸,呼气相延长。

3.呼吸衰竭:紫绀,震颤,体表静脉充盈。

4.右心衰竭:心尖抬举活动,颈静脉怒张,外周水肿。

5.细湿罗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病人经常听到,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

【辅助检查】1.肺功能:确定有无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及其可逆程度。

2.胸片:肺纹理增加,紊乱等非持异性改变外,主要为肺气肿改变。

肺野透明度增加,横膈位置低平胸腔前后径增大。

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者,除右心增大X征象外,还可有肺动脉园锥膨隆,肺门血管影扩大,右下肺动脉增宽等改变。

3.动脉血气分析:可有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储留。

4.痰检查:严重急性发作时需作痰病原学检查。

5.血常规检查:部分病人可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诊断要点】1.慢性咳嗽,咳痰至少每年3个月,连续2年以上。

2.肺功能检查显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3.胸部X线:肺纹理增多或/和肺气肿改变,•并排除可引起慢性咳嗽的其他病变。

【鉴别诊断】1.与其他能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矽肺或其他尘肺相鉴别。

2.有喘息者应与支气管哮喘鉴别。

但有些COPD患者可合并哮喘或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原则】1.停止吸烟,避免或防止粉尘、烟雾或有害气体吸入。

2.支气管扩张剂:注意教会病人正确使用吸入支气管舒剂,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吸入技术不正确。

(1)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或间羟舒喘宁定量吸入剂100~200ug,或雾化剂2.5~5mg 吸入,每天3~4次。

主要副作用是大剂量时可引起肌肉颤震或低血钾。

(2)茶碱类药:缓释型茶硷,如舒弗美0.1~0.2/次,每12小时1次。

应作血药浓度监测,理想范围为10~20ug/l。

要注意老年人持续发热,心力衰竭和肝功能障碍者,同时应用西米替丁,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氟哌酸等)和口服避孕药者,都可使茶碱血浓度增加。

3.糖皮质激素:有客观证据显示对糖皮质激素有反应的COPD病人,可使用定量吸入制剂。

急性发作时可用注射或口服制剂。

对皮质激素有反应的定义是:指稳定期COPD病人,用强的松30mg/天,连用3周后,FEV1改善超过10%以上。

抗生素:稳定期无应用抗生素指征。

急性加重期如有痰量增加,痰的脓性程度增加,气促,应考虑抗生素治疗。

4.其他治疗:(1)长期氧疗:指征:稳定期连续二次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5mmHg,已戒烟。

(2)机械通气。

【疗效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部不可逆器质性病变。

疗效标准为:1.肺功能已达最大限度的改善。

2.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减缓。

3.改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提高。

【出院标准】1.稳定期病人毋需住院。

2.对于急性发作病人,引起急性发作的病因(如感染)得到控制。

心、肺功能稳定,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PaCO2•恢复至病人稳定期的基础水平。

无血酸碱度,电解质失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