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李军红 陈德义 庞永师 于茜薇 王亦斌(广州大学 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需要构建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
其中师资结构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出发,对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师资建设1.问题的提出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在对高等学校分类时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其中一种分类是按“学术性人才培养——应用性人才培养”划分类型。
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曾两次举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研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思想。
各个高等院校也分别结合本校和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研究,以期望建立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要是解决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
这对从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何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即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
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要求,笔者赞同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五种能力:一是要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直接参与企业一线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四是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能够较好的处理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要培养出达到上述能力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以符合《高等教育法》关于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为出发点,满足“应用”这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建立起应用型本科教育区别于其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的基本架构。
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现状2006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与政策分析”指出,“高等教育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通过毕业生就业反映出的矛盾就极具典型意义。
一方面,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社会迫切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和原创性成果,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办学模式趋同等又难以有根本性的改观。
”教育部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355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保持在72.6%的水平,也就是说会有近100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就业难成为高等教育凸显的问题。
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社会应用型人才供小于求,特别是技术性应用型人才,仅有些重点城市的缺口就在10万左右。
就业难是带有明显地域性和结构性的。
从另一方面看,只要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解决如何将所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它的培养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更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满足应用性工作要求的各方面知识。
而目前的情况是,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拓展知识能力弱、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脱节、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原因形成的,同时也和高校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服务领域密切相关。
4、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高校师资的现状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体现以一线生产和活动的实际需要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注重管理能力、设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课程设置上要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按技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设计教学内容,培养过程要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相结合、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这无疑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一个严峻问题:师资队伍水平如何适应工程应用型教学需求?讲授工程应用技术类课程的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生产一线,是很难跟随工程技术的发展而一起发展的,这样很难对学生正确引导,充其量只能授学生以鱼,而不是授学生以渔。
《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高校课程与政治思想教育状况调查在“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对个人起发展作用的重要学习内容的认识”调查中设置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思想与道德教育内容”、“外语和国际交流知识”、“处理日常生活的知识和技巧”及“其他”等栏目,工科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占85.2%,文理科或其他专业也是一样。
而在“被调查对象认为大学老师在教学中最缺乏的必要工作内容”设置有“教给学生人生哲理”、“教给学生前沿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实用技能”及“给学生表达批判性观点的机会”栏目,对此选择的学生分布情况是14.5%,15.2%,56.5%和13.8%。
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帮助学生获得实用技能”选项。
还有,在“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教学方面总体上最需要加强的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知识内容的更新”等项目,工科学生选择分别是81.4%、72.8%和59.2%(多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所学内容和教师的要求与希望。
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旨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担负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教学活动的方式有课堂教学,也有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技术应用、操作技能方面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迫切需要强化的部分。
一般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而在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教”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应对和处理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我们一般院校的师资队伍,较为重视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
但教师的实际经验和工程实践的经历则不在其中,教师的社会兼职、执业资格等也只是增加名片上的头衔而已。
况且这些头衔,基本是以学术性为主的。
以我们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为例,来自企业占22%,有执业资格的占39%,89%都有过或长或短的企业锻炼和工程实践经历。
这样的师资队伍结构,应该说能较为适应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包括实验课程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但在毕业设计阶段,来自工程实际涉及面广一些的课题,一些教师无法独立指导,表现出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对工程中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缺乏了解。
5、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对师资的要求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师队伍素质要胜任培养目标所设立的各项任务,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技术工程师的教育,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引导专业教师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如何能够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熟练掌握一线生产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促进科技成果、规划设计等知识形态向生产力、产品和市场的转化工作方面,具备较强能力。
诚然,大学本科教育要满足高等教育的学业标准和修业年限的规定,但在如何突出“应用型”方面,尤其是对专业教师将有更高的要求。
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师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教师,按照各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来建设,同时有必要针对《2005: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所提及针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建议加以改进,重点是对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出明确要求,除了学历、职称以外,强调教师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
我们认为,师资结构一定要与所办专业相适应,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参与工程项目(包括科研项目)的经历等对工程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影响要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更加深远。
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还需要“双师型”的教师。
6.对加快建设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设想各个学校对师资有相应要求。
对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师,如果按照学校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对专业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会起到限制作用。
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分不同的专业特点区别对待,设置不同条件和绩效考核指标,通过设置进入门槛和考核指标的指挥棒,引导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工作。
(1)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指标各个学科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特点,不能一刀切。
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也应该实施分门别类的评价项目与考核指标。
比如,工程应用性专业教师参与生产性项目的实践活动、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等应该纳入绩效考核的业绩之中;在某一专业中也可设置课堂教学岗位、实践教学岗位等,充分发挥有不同特长教师的作用,优化组合教师资源等。
(2)鼓励教师取得除教师资格证以外的“第二证”“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重要力量。
尽管“双师”不是“双证”,但无“双证”的教师,也难胜任“双师”的岗位。
根据教高司[2000]49号《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的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①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②既有讲师或其以上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③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其他资格证书,如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是一条提高教师队伍的快速途径,也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起到筑石铺路的作用。
(3)设立“技术休假”制度,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像设立科技休假制度一样设立“技术休假”制度,在一个考核期,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利用半年或一年时间到生产一线参加锻炼和学习,让他们在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练就一身过硬实践本领。
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一方面为自己积累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技术状况,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从事教学做好积淀工作。
(4)定期为教师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可让教师了解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方法,使其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领域逐渐拓宽;鼓励教师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考取有关技能等级证书,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充实对学生实操训练的指导方法。
(5)设置“专业导师制”,对学生实行个性化辅导许多学校设立了“导师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