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48课时)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制定单位:金融与经济学院课程说明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单个经济行为的经济学科,主要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微观经济学运用各种基本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价格理论。
本课程从最为基本的概念出发,如需求、供给等,逐步深入地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包括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分配理论以及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本课程以新古典综合派为其主要理论体系,同时也涉及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最优配置问题。
即既定的经济资源如何被用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及采用什么生产方法,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使之达到最优。
应让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主,附加近二、三十年微观经济学的新课题,使同学们在掌握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新经济理论。
其中新古典经济理论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厂商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分析等理论组成。
近几年来已成为微观经济学主要的前沿课题有:博弈论和竞争策略,不确定性条件下信息的作用,具有市场垄断势力的厂商的定价策略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中的单个消费者或单个企业的经济行为。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并能够清楚地解释价格形成的机理,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并且能够解释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市场运作的原理,理解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含义及其条件,了解并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局限性。
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同学们能灵活运用微观经济学中介绍的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能初步回答如何管理决策、如何制定和理解公共政策,以及了解世界经济是如何运转的、现代经济社会是如何运作的等社会现象。
使同学们认识到微观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学科。
使同学们能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最优化分析方法和博弈分析方法等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总之,我们应该让学生看到《微观经济学》是如何可以用作决策的一种工具,了解到《微观经济学》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同时要让让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来理解现实经济问题。
(三)适用对象财经类院校经济类各专业本科生。
(四)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积分》等。
后续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等。
二、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在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而且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处理好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西方经济学中的错误。
2、处理好数学工具与基本理论(原理)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重在讲清基本原理,同时适当地借鉴数学工具,为理论讲授服务。
3、处理好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具体理论之间的关系,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具体的理论与知识,而且特别应该注意给予他们有关这门学科的总体框架结构,便于学生们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学的内容。
4、处理好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同专业学生相同点与差别化的关系。
在保证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授课内容、案例分析等方面要体现差别化。
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建议:许多年来,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满堂灌”。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微观经济学,加上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就更加如此。
结果是教学计划虽然完成了,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对所学内容只是生吞活剥,仍然是一知半解。
特别是由于未能深入联系实际,学习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背诵、记忆上,未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不能用实际经济活动的经验来检验经济理论,更不能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
实际上,财经类院校学生生源好、质量高、学习能力较强。
考虑到这些特点,建议在教学方法上作如下调整:首先,要精心选择讲课内容,增加阅读部分。
以新古典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内容就很充实,再加上新的经济理论后,内容就更多,45课时的授课时间往往不够用。
过去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加快教学进度,意即快速“满堂灌”。
在意识到“满堂灌”的弊端和学生学习潜力后,建议部分自学的解决办法。
选择性地划定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再由教师系统讲授,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督促下自学。
节省下的时间用于教授新的经济理论和进行课堂讨论。
其次,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
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主动地学习有着明显不同的效果。
主动思考问题,即使错了,也能通过“错”的刺激,加深理解。
所以,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上应加大启发式教学的力度。
具体建议是:第一,在讲授过程中,经常提问。
凡是在需要运用前一阶段知识进行推理的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这种时候提问学生,比直接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地讲授更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也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第二,挑选类型类似的章节,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后,上台讲课。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些分析方法是类似的,例如,在讲了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后,垄断市场理论可以让同学们通过与竞争性市场的比较,自己分析归纳,然后随机抽取学生讲解。
这既能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订正,又使学生在主动掌握本章内容的同时,加深对前面理论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将某些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提出讨论,明辨是非。
例如把习题中的一些容易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讨论,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自己比较鉴别,确定、接受正确的东西,认识错误所在。
有时候,错误意见能够深化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提供实际案例,进行专题讨论。
最后一点,联系实际,让理论教学置于实际经济活动背景和实际案例的分析中。
对于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来说,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注重培养他们善于观察、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以及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
即使他们今后有可能进一步深造,被培养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大学本科阶段在知识、能力和经验积累方面的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方面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
况且多数学生渴望通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充实专业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一定实力,未来能够立足于竞争的市场。
满足学生这种合理要求,使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这虽然是一个难题,但也的确是大学教育的责任。
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应当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在专业领域竞争的本领。
基于这种基本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大量引入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
引入案例的具体目的,一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三是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如何应用。
理论是抽象的、枯燥的。
而实际案例是生动的、丰富的。
让学生在初步学习经济学时就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让他们感受到经济理论的作用,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
特别是让他们讨论那些人们正在进行争论的实际问题,是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认识经济学者使命的最好方式。
在这种讨论中,学生能够逐步了解社会经济生活,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如民航机票打折事件在2000年4月引起争议,一时尚无定论。
应该如何对待打折事件?如何解释机票降价与民航业亏损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企业应如何制定价格?这个事件引起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又集中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其中包括,价格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规模经济原理,需求价格弹性和差别定价原理等等。
结果学生对案例的研究表现了极大热情,这既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又尝试了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积累十分重要。
而案例来源多样化,又是案例质量的保证。
建议教师研究实践性较强的科研课题,参加地方政府部门各种咨询和听政活动,参与企业的各种咨询活动和对企业的调查,是获得丰富生动案例的良好途径。
报刊等媒体也提供了大量可供参考的案例。
优选案例能够有效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为此,要有意识地收集案例资料,并且定期进行资料更新。
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结合案例教学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学时要求与分配(一)总学时要求总学时为48学时,3学分。
(二)学时分配四、教学参考资料1、曼昆著:《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上下册)[汉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下册)[汉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7版)[汉译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4、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四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微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6、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刘东,梁东黎:《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9、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刘东:《微观观经济学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五、课程的考核要求本课程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时间为2小时(120分钟)总评成绩的计算依据:(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其中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5%,课堂小测验(至少两次)占5%,作业、课堂提问等占10%。
(2)期终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依据。
如下表所示:识记部分约占30%;理解部分约占40%;运用部分约占30%。
考试题型包括判断、选择、作图、计算、简答、分析论述等。
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章引论【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介绍了经济学的总体概念,着重分析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及常用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常用分析方法,并调动或增强他们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概述【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定义(二)定义的关键词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一)经济学经历的四个阶段(二)三本流行的入门教科书: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四、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二)规范经济学(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关系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教学内容】一、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二)解决的基本问题二、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