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释名
功效如御风屏障,珍贵如玉
主治
气虚见症 :面色白,语音低,疲倦乏力
表卫不固:汗出恶风
与桂枝汤证鉴别
功用: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君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臣 白术-健脾益气
蒲辅周治验:白术剂量超过黄芪,乃脾健则运化有权
佐 防风-祛风,御风
配伍特点:
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慢性腹泻(与参苓白术散如何鉴别?)
? 使用注意:
带下属湿热下注者,非本方所宜。
气
? 补气剂小结
剂
基础方
四君子汤
小 夹湿
参苓白术散
脾虚
气陷
补中益气汤
结
肝郁
完带汤
卫气虚弱 气阴两伤
玉屏风散 生脉散
第二节 补血剂
适应症:血虚证
? 一黄:面色萎黄 ? 五白:面色 嘴唇 爪甲 舌体 眼结膜 ? 四不养:血不养心
实热
加黄芩,黄连
先期
气虚
加黄芪
寒
加附子,肉桂
后期
痰
加半夏,陈皮
气滞
加枳实,厚朴
区别:四物汤和逍遥散调理月经
附方
桃仁、红花
四物汤
+
阿胶、艾叶、甘草
人参、黄芪
桃红四物汤 胶艾汤 圣愈汤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勿用
脾虚化血不足者勿用
出血过多勿用
当归补血汤
Ⅰ类
难点:
? (1)血虚为什么会发热? ? (2)血虚为什么重用黄芪? ? (3)补气何以用黄芪而不用人参?
血不养肝 血不养头目 血不养肢体
补血方法
? 1、直接补血:补血药
? 2、间接补血
①益气生血 ②补肾填精 ③活血药
为何补气一般不配补血药
补血剂的常用配伍规律
? 1、行气药
? 2、活血药
四物汤
Ⅰ类
释名
四物,四类也,四味药均入血分,分别于 心、肾、肝、脾四脏起“生血”、“滋血”、 “敛阴”、“行血中之气”四种不同作用
配伍特点
? 1、多种除湿法:健脾、燥湿、淡渗、芳化、行气 ? 2、补而不滞 ? 3、标本兼顾 ? 4、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运
用
? 1、使用要点:脾虚+湿滞
? 2、培土生金: ①小儿久咳;
②增强易感儿的抵抗力
补中益气汤
Ⅰ类
《内外伤辩惑论》
主治:脾虚气陷证
脾虚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萎白
(2 )久咳肺虚,气阴两伤。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气短,干咳少痰,咳则汗出,脉虚细。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 止汗
汗多
五味子(敛)
津亏 气虚
麦冬(润) 人参(补)
为何取名“生脉”
? 气复津生,汗止阴存,脉得气充,则可复生
运用
? 辨证要点: 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
病案
孙某,男, 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 ,中医诊视 :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 ,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 反见心律增快, 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 ,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79(1)
生脉散加味治疗心悸
? 加丹参、三七、当归、川芎、桃仁 ? 加黄芪、当归 ? 加麻黄、杏仁、紫菀、蛤蚧、胡桃肉
临床运用
? 久咳,无表邪,无腻苔可用此方; ?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用量或选用注射液; ? 抗疲劳;
使用注意
外感自汗不宜使用。
玉屏风散
Ⅰ类
《医方类聚》
? 傅青主发展了缪氏的肝郁脾虚论,治以“大补脾胃之气,稍 佐以疏肝之品”,将缪方删去黄芪、当归、酸枣仁、茯苓、 黄柏、麦冬,加车前子、黑芥穗、白芍而成完带汤
配伍特点
寓补于消 寓消于升 培土抑木 肝脾同治
运用
? 辨证要点
带下清稀色白,舌淡苔白,脉濡缓。
? 现代应用
多用于妇科阴道炎、盆腔炎等。
? 新用
临床运用
“我恍然悟到表虚自汗,是慢性的肌表生理衰弱 证,想以药力改变和恢复生理,必须容许它由量变 到质变,3-5帖汤剂,岂能生理骤复 ?即复,也是 药力的表现,而不是生理的康复。(缓解期)
固本丸(岳美中创制) 本方合六君子汤加补骨脂、紫河车
? 慢性肾炎易感外邪而复发
汪昂:“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当归辛 苦甘温,入心脾生血为君,生地甘寒,入心 肾滋血为臣;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川 芎辛温,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
主治证:营血虚滞
? 1、内科
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唇淡甲枯,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 2、妇科
血虚
月经量少 血滞
闭经 痛经
气虚
崩漏
3、外科
? 佐:陈皮 车前子 柴胡 黑荆芥
使:甘草
岳美中:“方中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亦, 陈皮、柴胡、黑荆芥穗用量可谓小亦, 大者补养,小者消散”
白术 苍术
? 白术和苍术,古时不分,《神农本草经》将 “术”列为上品,而不分白术、苍术。
? 白术补力较强,多用于虚证; ? 苍术燥湿健脾,可能发汗散邪,多用于实证。
? 枯梗炒至深黄色,其气香、药性操。入脾胃 ,芳香醒 脾,和脾喜燥之性。
清·吴仪洛 : “色黄,味甘气香,其性属土,皆入足 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气腥,其性属金,皆 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 《神农本草经》“桔梗治腹满肠鸣”
《太平圣惠方 ·脾脏冷气腹内虚鸣》篇,载方 6首, 有5首配伍桔梗。其中一首用于治疗“脾脏久积冷气, 流走腹内虚鸣,两胁胀满,少思饮食”的桔梗散,取 桔梗命为方名,更说明当时医家对桔梗化湿入中焦的 认可。
? 佐:★桔梗:通利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砂仁
? 使:甘草
桔梗的配伍意义
? 张元素:“枯梗辛苦,阳中之阳,谓之舟揖, 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
? 枯梗载诸多归经脾胃之药上升于肺,犹如一叶小 舟,负荷超载,岂有不沉之理?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不用桔梗, 就不能培土生金吗?
桔梗的配伍意义
《岳美中医学文集》
为何用桑叶30g
? 《本草从新》:“(桑叶)凉血,止血” ? 从肝脾关系考虑
脾不统血 加重脾虚
1、血滞: 川芎为君
2、腹痛: 白芍为君
3、月经不调:当归 (和血)为君
配伍特点
补血而不滞血(滋而不腻)
行血而不伤血(温而不燥) 动(川芎、当归)静(熟地、白芍)结合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无华,心悸头晕,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思考
? 山西中医,1988(5)四物汤补血刍议
余在六十年代中期,治疗一例钩虫贫血 患者,徐某,女,肤黄乏力,头眩心悸,舌淡 苔白,脉弱无力,心肺检安无异常,血红蛋 白5克(正常值11-15克),粪便盐水漂浮镜 检找见钩虫卵(十十),四物汤加酸枣仁20余 帖病势有增无减,后改用归脾、理中辈鼓舞 中焦脾胃阳气,促进机体生血功能而获效。
上部:头昏、耳鸣
气陷
下部:久泻久痢、崩漏脱肛、子宫脱垂
本质是气失于固摄
发热★
特点 ①活动后就发热 ②伴汗出气短 ③体温不高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君:黄芪:补气;升阳;固摄 ? 臣:人参、白术:补气健脾 ? 佐: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陈皮:通补
为何不用人参为君? 为何不用茯苓健脾?
黄芪:人参:升麻:柴胡=3-5:1:1:1 ★甘温除热
多种除湿方法集于一方
白术、山药 、人参:补脾祛湿① 苍术:燥湿② 陈皮:行气 ③ 车前子:利湿④ 荆芥穗:袪风 ⑤ ;(炒黑) 收涩⑥ 柴胡 白芍:柔肝抑木,健运脾土⑦
为何本方无茯苓
药物组成:车前子
产生背景: ? 明代缪希雍:“白带多是脾虚,盖肝气郁则脾受伤,脾伤则
湿土之气下陷… …宜以补中益气汤加酸枣仁、茯苓、山药、 黄柏、苍术、麦冬”
主治:发热(血虚阳浮)
急性大出血
血虚
阳气外越
发热 脉洪大无力
出汗
口渴
白虎汤证与当归补血汤证比较
白虎汤证
当归补血汤证
病机:气分热盛 (实热)
血虚阳浮 (虚热)
见证: 1、烦渴饮冷
1 、烦渴喜温饮
2 、大热
2 、低热
3 、大汗
3 、有汗
4 、脉洪大
4 、脉大而虚
功用:补气生血
黄芪
1.补气生血
“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尔” 《名医方论》
:
? 使用注意 素体阴虚,产后发热者忌用。
病案
? 李某,女,月经周期紊乱,时崩时漏,一月 中仅二三日干净,经补脾、化瘀、凉血、温 摄诸法不效,以加减当归补血汤(傅青主治 血崩不止方),数剂而愈。
处方:生黄芪30g 当归30g 三七9g 桑叶 30g 白术12g 白芍30g
岳美中治验:此方止血,关键在白芍、桑叶剂量要大。据 《止园医话》载,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 30克以上, 治愈多人。
跌打损伤(瘀血疼痛) 皮肤瘙痒(血虚生风)
4、眼科
治疗方法:补血活血
(一)以血虚为主证进行组方
君:熟地:补肾滋血,多配砂仁
臣:当归:生血
佐:川芎:活血行气
白芍:养血敛阴 《蒲辅舟医疗经验》
“血瘀者,易白芍为赤勺,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 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两倍.”
(二)根据主证的不同而调整君药
脾胃气虚
附方
气滞
异功散
痰饮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