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逻辑判断题应坚持五原则《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逻辑判断主要考查的是应试者的逻辑判断能力。
这种题型是在每道题中给出一段陈述,而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请应试者根据这段陈述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能够从陈述中直接推出的结论. 该部分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强调对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考察应试者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题目虽有一定的难度,但考生应注意的是,这部分并不专门考察逻辑学及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其面对所有考生,坚持“一视同仁”原则,考查的只是考生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应试者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摆脱烦琐细节和冗余文字的干扰,理清问题的逻辑思路,迅速找到正确的答案呢?学易公务员行测专家提醒考生:这部分试题在考试答题时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1. 问题先于题干原则。
先看问题再读题干陈述,逻辑判断题根据题目中问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几大类,因此,阅读题干前先看问题,根据问题判断属于哪一类题型,再带着问题阅读题干陈述部分可以很快理清思路,找出正确答案。
2. 紧扣题干答题原则。
题目陈述部分是整个题目的精髓所在,应坚持紧扣题干答题原则,不可随意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
因为逻辑判断题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论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
因此,应试者在答题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题目给出的陈述假设来进行推理,不能因觉得给出的陈述假设不太合乎常理,或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偏差而忽视题目中所陈述的事实,并随意掺入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样的话很容易选错答案。
3. 题干前提为主原则。
当试题的备选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每个选项看起来都有道理,令应试者很难做答时,应试者应坚持“题干前提为主”的原则,选项看起来有道理并不等于与题目给出的前提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选项应该从前提陈述直接推出,当某个选项的论述是正确的,但不能从短文陈述中直接推导出来时,应排除这个选项。
4. 化繁为简原则。
在遇到比较复杂的判断推理题的时候,可以把需要推理的内容借助符号、图形、表格等形式直观化,可以帮助应试者快速、准确进行选择。
例如:做三段论题型时用画圈的方法(即欧拉图);做关系推理题时可以画表格等。
5. 巧用方法原则。
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充分利用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排除法、代入法。
因为利用这两种方法很多时候都无须让推理进行到底,很多情况下在推理的过程中就已经排除掉了三项,这样在帮助考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同时也节省了很多时间。
另外,当逻辑判断涉及数学问题时,思路要拓宽,要敢于借用数学方法(例如:计算法)来解题,不要认为逻辑判断题就不能用数学方法来解题。
逻辑判断基本题型和解题技巧2011-03-23 22:59:16| 分类:公务员考试|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根据近几年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试题,逻辑判断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题型:(一)语义推理型语义推理型的特点是:题干给出一些前提和条件,要求考生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推知可以得出的结论。
语义推理与逻辑推理不同,它不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而是主要通过揭示前提和条件之间的语义关联。
这是逻辑判断题的最常见命题思路。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语言的歧义或者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对一句话、一段话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受语义关联和逻辑关系的制约,一句话、一段话的含义却必须是确定的,其前后语句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必然存在着确定的语义关系。
要求考生通过一定的语义分析,确定题干陈述的真实含义,包括揭示其隐含的语义。
在这种试题中,揭示隐含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语义关联往往不明显,所以必须借助于关键词或者逻辑连接词,揭示出其中的隐含语义和隐含关联。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是要寻找“可以推出”的项,还是“不能推出”的项;第二,借助于关键词或逻辑连接词,明确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第三,明确备选项的语义(特别是隐含语义);第四,建立或排除备选项与题干陈述之间的语义关联。
【例题1】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大脑分为若干个区域,然后扫描并比较了每个人大脑各区域的脑灰质含量。
结果显示,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推出()。
A.智商低的人大脑中不含灰质B.大脑中灰质越多的人,智商越高C.聪明的人在大脑24个区域中含有灰质D.智商高的人,记忆、反应和语言能力都强【解析】本题要求找出“可以推出”的项。
从连接词“结果显示”可以看出,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是: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这些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
A项,题干说智商低的人大脑中灰质含量少而已,但没有说不含灰质,不能推出,排除。
B项,题干仅仅说智商高的人大脑中灰质多,但并没有说灰质越多智商就越高,不能推出,排除。
C项,题干说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人与得分低的人相比,其大脑中有24个区域灰质含量更多,“灰质含量多”隐含:有灰质。
“聪明的人在大脑24个区域含有灰质”这句虽然有点废话,但的确是从题干中可以推出的。
D项,题干说24个灰质含量多的区域大都负责人的记忆、反应和语言等各种功能,但并没有说智商高的人记忆、反映、和语言能力都强,不能推出,排除。
所以,正确选项是C。
【例题2】未来深海水下线缆的外皮将由玻璃制成,而不是特殊的钢材或铝合金。
因为金属具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在深海压力之下,粒子交界处的金属外皮容易断裂。
而玻璃看起来虽然是固体,但在压力之下可以流动,因此可以视为液体。
由此可以推出( )。
A.玻璃没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B.一切固体几乎都可以被视为缓慢流动的液体C.玻璃比起钢材或铝合金,更适合做建筑材料D.与钢材相比,玻璃的颗粒状的微观结构流动性更好【解析】本题要求找出“可以推出”的项。
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是:金属不适合做深海水下线缆的外皮(因为金属具有颗粒状的微观结构在深海压力之下容易断裂),但是玻璃适合(隐含:玻璃不是颗粒状的微观结构)。
选项A,既然玻璃适合做深海水下线缆的外皮,说明它肯定不是颗粒状的微观结构。
所以,A项可以推出;选项B说:一切固体……,表述绝对化,与题干语义不符,排除;选项C说:玻璃适合做建筑材料,与题干语义不相干,排除;选项D容易误选,其实它所说的“玻璃的颗粒状的微观结构流动性更好”与题干语义相矛盾,排除。
所以,正确选项是A。
【例题3】按照某种人性的一般原则,社会生活中的人,不管其地位有多高,受的教育有多长,他的行为总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利性情结或倾向,他们被称之为“理性经济人”。
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题干所隐含的意思或能推出的结论?()A.一个人在为社会提供某种角色或服务的时候,不可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B.一旦拥有了公共权力,某些人极有可能用“权力寻租”,搞权钱交易C.应该设计一些制度性因素,对政府官员的行为加以约束D.对政府官员的管理主要应该靠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解析】本题要求找出“不能推出”的项。
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是:人性有善、恶两面,每个人都有自利性倾向,但人的行为会随环境而变化。
选项A说:一个人不可能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
这是指人性的“恶”,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B说:某些人可能搞权钱交易。
这也是指人性的“恶”,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C说:应该设计制度对政府官员加以约束,(隐含语义是:只有建立制度(环境),才能约束(改变)人性的“恶”)。
这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D说:靠自律意识对官员进行管理。
意思是可以用人的善(自律)来约束自身的“恶”,这与题干语义不符。
所以,正确选项是D。
【例题4】任何方法都是有缺陷的。
如何公正合理选拔合格的大学生?目前通行的高考制度恐怕是所有带缺陷的方法中最好的方法了。
以下各项都符合上述断定的含义,除了()。
A.被录取的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他们的考分是基本相符的。
B.存在落榜的考生,他们有较高的实际水平。
C.存在被录取的考生,他们并无合格的实际水平。
D.无合格的实际水平的考生被录取,是考场舞弊所致。
【解析】本题要求找出“不能推出”的项。
题干陈述的中心语义是:虽然高考制度有缺陷,但却是最好的方法。
选项A说:被录取的大多数大学生名实相符。
这是指高考的优点,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B说:有高水平的考生落榜,这是指高考制度的缺点,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C说:有低水平的考生被录取,这也是指高考制度的缺点,与题干语义相符,排除;选项D把“不合格的考生被录取”的原因归结为“考场舞弊”。
但“考试舞弊”与高考制度无关,所以,C项实际上完全忽略了高考制度本身的缺陷,与题干语义不符。
所以,正确选项是C。
(二)逻辑推理型逻辑推理型的特点是:题干给出若干前提,要求考生根据演绎推理的规则,从前提推出结论。
涉及的演绎推理包括:关系推理、对当推理、三段论、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负命题推理等。
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第二,用题干所给的前提(许多时候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第三,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如果对有关的推理及其规则不熟悉,建议适当补习演绎推理知识。
【例题1】某证券公司准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证券投资竞赛。
竞赛报名事宜规定:没有证券投资实际经验的人不能参加本次比赛。
张全力曾经在许多大的投资公司中实际从事过证券买卖操作。
关于张全力,以下哪项是根据上述能推出的结论?()A.他一定可以参加本次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B.他参加比赛的资格将取决于他以往证券投资的业绩C.他一定不能参加本次比赛D.他可能具有参加本次比赛的资格【解析】本题题干所给参赛条件是一个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以肯定涉及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张全力能不能参加本次比赛,受两个条件的影响,一是竞赛报名事宜的规定:没有证券投资实际经验的人不能参加本次比赛(表达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有证券投资实际经验的人,才能参加本次比赛),一是张全力自身的情况:曾经在许多大的投资公司中实际从事过证券买卖操作(隐含着:张全力是有证券投资实际经验的人)。
这两个条件构成一个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
根据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前件不必然肯定后件,可以得出结论:张全力可能参加本次比赛,也可能不参加本次比赛。
通过比较可见,只有选项D与推理的结论完全符合。
所以,正确选项为D。
【例题2】八个博士C、D、L、M、N、S、W、Z正在争取获得某项科研基金。
按规定只有一个人能获得该项基金。
评委的投票情况是:如果D获得的票数比W多,那么M将获得该项基金;如果Z 获得的票数比L 多,或者M获得的票数比N多,那么S 将获得该项基金;如果W获得的票数比D 多,那么C将获得该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