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及对策IEEE Software工业顾问居德华教授软件产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标志当世界步入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已成为新世纪全球的第一大产业, 2001年产值已高达6219亿美元, 90年代期间, 年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20% 之间, 可以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 乐观的期望2005年将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预示着继工业大革命后的一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事实说明,只要抓住机遇和发展得当, 软件产业有可能成为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这里最明显的例子是美国、印度和爱尔兰. 美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可以说是信息产业的发源地, 因此它的得益也是最为明显, 软件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中增长最快和最具活力的部分, 美国的软件产值, 几乎占了全球软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达42%), 其平均增长率几乎是其他产业的3倍, 新兴的软件产业为美国带来了上百万的就业机会, 且软件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是其他产业的一倍还多, 据说, 到2008年,对软件的需求将为美国创造430万个就业机会和500亿美元的收入所得税, 近年来,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逆差, 但美国几乎垄断的套装软件产品出口, 仅2000年, 就可为美国带来超过200亿美元的外汇顺差,软件业为美国经济带来的效益还远不至此,软件业推动了美国的信息革命,促进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传统产业改造,包括在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印度是一个具有10亿人口的大国, 但经济并不发达, 40% 以上的居民至今仍处于贫困生活线以下, 但由于决策和定位得当, 迅速崛起成为一个软件超级大国, 软件产值从1990年微不足道的5千万美元, 上升到2000年的57亿美元软件出口值, 翻了100还多, 年增长率超过50%, 使印度的软件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 也可以说是一枝独秀, 目前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标, 是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800亿美元, 成为软件出口的龙头霸主. 印度的成功和竞争优势,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才战略和优势”, 印度有世界上处于第二位的讲英语的科学技术人才资源库, 在软件出口方面, 语言方面没有障碍, 且成本低廉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优势, 海外客户能用较少费用, 寻找到更合格的软件开发人员, 印度的软件出口, 最早从”出卖人头”(Body Shopping), 或劳务输出起步, 后来由于移民限制等原因, 逐步转向离岸开发模式, 现在离岸开发已占50%以上; 印度成功的另一个策略, 是通过打”质量”的牌, 提高在海外市场的信任度和竞争力, 目前世界上达到CMM 5级的企业, 一半以上在印度, 目前, 又开始在推行P-CMM 和Six Sigma, 快速的提交能力和项目质量的保证, 为印度的软件业建立了非常好的声誉, 目前印度已有超过30万的软件专业人员, 但按现在的发展步伐和计划, 印度每年还需要补充20万个软件人员, 其中每年大学可补充9万人, 其他就需要依靠培训, 印度已建立一支非常强的培训产业, 为印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 印度下一步的目标, 是进一步扩充市场地域, 另外是改进在产品开发方面的薄弱环节, 提高创新能力.爱尔兰是一个人口仅400万的农业小国,又是一个远离欧洲商业中心的隔离岛国, 从发展软件产业的角度看, 是个条件很不好的国家,但它却奇迹般地成功发展了软件产业, 且成为世界排行第一的软件出口大国,追其原因, 首先应归于政府正确的定位, 早在60年代就明确要重点发展知识型产业,在风险投资和税收方面为企业提供优先支持, 另外良好通信基础设施和IT教育体系,也为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加上爱尔兰也是英语国家, 有许多有利方面, 同时爱尔兰还巧妙地利用其是历史的移民国家, 借助海外移民, 拓展软件出口的国际渠道, 到1999年, 爱尔兰的软件出口就已达到72亿美元, 软件产值的80%来自出口, 90年代以来, 一直保持着近20%的年增长率, 且至今无下跌的趋势, 重点是欧洲和美国市场, 主要领域为财务服务、通信、中间件、电子商务和软件本地化, 爱尔兰是世界著名的软件本地化基地, 包括微软都有设立开发中心, 爱尔兰的软件人员在2001年有25,000人, 可以看出其人均产值是相当高的, 为维持一个庞大的软件出口产业, 每年需要新增软件人员5,000人(达20%), 而大学毕业生每年仅1000人, 因此在爱尔兰也明显存在软件人员短缺问题, 只能通过加强培训和海外移民加以解决. 为了支持一个成熟的软件产业, 爱尔兰政府早在1990年, 就作出提升过程成熟度的决定,目前800多家软件企业中, 已有300多家取得ISO9000和CMM 2级以上的认证, 这一比例在世界各国中也是最高的, 为了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最近又陆续发布了电子商务法案2000和版权法案2000, 并成立爱尔兰科学基金, 准备投入4亿美元, 作为加强软件和IT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对于这样一个小国, 这一笔研究投入, 可以说是非常高的, 表示爱尔兰决心走创新之路, 爱尔兰至今已出现一批国际级的著名软件企业, 像IONA等. 通过发展软件产业, 爱尔兰的经济竞争力也明显提升, 由1996年的世界排名22位提高到前10位.可以看出, 软件产业已成为信息时代非常特殊的机遇, 主要处理得当, 扬长避短, 就能找到成功之路.全球经济衰退对软件产业的冲击和影响尽管软件产业有其特殊性, 但终究其发展是依附在其他产业需求之上的, 因此与其他产业的发展,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 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明显的衰退和萧条, .COM泡沫的破灭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这反过来也对软件产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冲击和影响.经济的萧条, 迫使企业减缓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和削减了IT预算, 同时也影响了投资者对发展IT和软件业的投资信心, 根据美国全球前1000家企业的跟踪, 2000年时IT预算曾占总收入的7.5%, 到2001年一直跌到仅2.08%, 这些因素迅速反映在IT业和软件业增长势头的明显落差. 根据IDC的调查, 2002年IT市场的营业额为8750亿美元,比去年减少2.3%,创降幅之最, 整个IT市场在过去两年间大约已萎缩了3%, 从过去20年间该市场一直保持了年均12%的增长来看,可以说降幅非常之大. 2002年IT市场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包括个人电脑、服务器和工作站等系统领域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9.3%。
另外存储设备领域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了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6%,而要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估计将要等到2006年以后。
在网络设备领域,由于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营业额出现了急剧下降,因此比上年减少了7.6%。
另外目前占整个IT市场营业额1/3以上的服务领域也是连续3年平均合同金额下降. IDC对今年进行了总结--即将结束的2002年对于高科技工业来说是最糟糕的一年,今年世界范围的信息工业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衰退,可以说是IT业历史上最差的一年.这一情况, 也同样反映在软件产业, IDC 曾宣布2001是全球软件市场最差的历史时期, 增长率仅次于0.3%, 2002年也差不多, 只是0.8%, 过去20年两位增长的辉煌时期宣告结束, 激烈的竞争引发了新的价位战, 但压低的软件价格又反过来影响了增长的恢复, 但正是专家所指出,软件问题并不限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市场的饱和也是一个因素,另外,软件本身已陷于复杂性危机多年,造成开发和应用成本过高.Gartner甚至预测, 2000年中存在的50%软件企业, 到2004年末, 将消失、兼并或被收购. 软件企业将被迫调整市场策略和研发, 去迎合市场需要, 专家忠告, 软件企业不能把希望寄托于I T预算的重新增长和恢复,应当着眼于如何从竞争对手中争市场份额, 建立一个更长期的发展战略.尽管这一冲击是全面和巨大的,但也不能就此一概而论,例如在总体萧条中, 我们仍能发现和辨别出一些特殊的亮点.首先, 在地域分布上,受冲击最大的是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经济衰退最为明显,而像亚太地区,由于经济仍保持一定的上涨趋势,IT业开支仍将出现较大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的良好的发展势头,如2003年,中国和印度的IT开支有望增长20%。
对产品的领域和类型, 也有明显差别, 例如2002年增长较快的是安全软件, 达43亿美元, 增长18%, 这可能也与9.11事件后, 企业关心安全有关; 在企业应用软件领域, 增长较快的是SPO (服务过程优化), 可能是企业考虑回报的原因, 2001年仍增长31%, Gartner预测2002年另一个50% 增长, 达4.14 亿美元, 在普遍低或负增长的情况下, SPO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这必将引发产业的业务领域转移, 但最好的策略可能是通过购并, 而不是自行再开发. 另一个相关领域是专业服务自动化(PSA) 软件, 它的产出从2001年的5.1亿美元, 发展到2002年的8.1亿美元, 增幅高达39%, 其之所以受企业欢迎, 因为它能帮助企业明显改进运作效率和收益, 改善协作和集成知识管理, PSA被视为企业应用的一个基础技术, 能与CRM, ERP, HRM 等软件配合, 共享一个数据库, 因此许多CRM和ERP厂商也开始往扩展PSA方向发展. 这些例子都说明, 如何选择市场对路的产品, 是保持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有趣领域是客户关系管理(CRM) 软件市场, 对CRM软件, Gartner曾预测会下跌, 至多持平, 2000年曾比1999增长80%, 到2002年则成为保平, 达37亿美元, 2003年估计可增10%, 达到40亿美元;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RM 服务市场, 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2000年为199亿美元, 2001年仍增长10.6% 达220亿美元, 2002年为253亿美元, 增15%, 预计到2006年可达470亿美元, 这个事实说明, 软件与服务之间并不一定是一对一关系, 推动这一服务市场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客户选择的是管理服务, 而非项目或实施服务, 企业在买软件实施时遇到许多问题, 现在客户已意识到实现只是解决部分任务, 另外,中小企业需求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 这再一次说明市场定位和选择业务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实例, 软件企业应考虑如何去适应市场需要, 转变角色, 及时从提供实现和集成服务, 向提供包括管理服务的方向发展.软件产业如何走振兴之路这几年, 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低谷时期, 但应当指出, 这只是暂时的现象,因为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永恒驱动力. 尽管如此,如何跳出这一低谷,吸取经验教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是软件产业界当前的重要课题.首先,如何正确对待这一困难时期,过分悲观和灰心丧气,将会使企业丧失斗志,陷于被动和失去机会, 应当看到, 虽然市场的萧条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暂时的不稳定, 但正因为这种不稳定和需要调整, 也为打破原有稳定的市场供求关系,创造了新的机会,企业应当学习去辨识客户的需要变化, 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企业希望低价位的软件产品, 简单的实施和快而高的回报率,这本身就为软件企业发展新产品提供了思路和机会.通过这一冲击,产业界开始认识, 这一萧条, 有其根本起因, 不能靠短暂措施解决,根本办法是创新和对客户的价值,探索新的增长点, 同时摆脱追求短时效益的近视策略,注意软件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长期发展策略和合理布局,寻求和准备新的两位增长的机会.以数据库市场为例, 该市场2006有望达到200亿美元, 在当前这段困难时期,其中高端产品影响较大, 包括ORACLE, 微软由于数据库产品价位较低影响较小, IBM 则因收购INFORMIX产品, 仍保持稳定,可以看出正确市场定位和布局的重要性.为追求新的突破, 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和动向, 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 “什么是下一个突破口”, IT和软件界常欢喜关心和研究”下一个热点”(‘The Next Big Thing’), 有人甚至把软件产业形容为, 永远忙碌于开发”下一个热点”的产业, 我们将在下一节, 重点开展这方面的讨论和介绍一些值得关心的动向, 应当指出软件产业是一个高技术的知识产业, 它的出现和发展, 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包括它的运作模式和产品内容, 但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将不限于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也应包括商务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这也是业界从最近的危机中再一次认识的感受.其次, 经济的萧条也带来了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迫切需要, 降低开发成本, 加快上市周期, 成为企业重要的追求目标, 因此, 业务外包自然将成为新世纪全球经济的首选和主流业务模式, 这将引发全球软件产业的新机遇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包括如何构架国际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工以及建立新的产业供应链, 这都摆在全球软件界的新课题, 我们将在第五节中专门探讨这一问题.从软件产业的历史发展和最近的危机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研究问题和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这无论对一个国家或企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成功的判断和决策, 能使一个国家的软件产业兴旺发达, 一枝独秀, 但反过来, 也可能使我们丧失机遇, 延误发展. 在这里, 我们特别提醒一下, 要重视对软件产业整体问题的研究, 在美国, 90年代中Standford 大学, 曾有过专门的软件产业研究课题, 近年, CMU 又在研究基金的支持下, 成立软件产业研究中心, 专门对影响软件产业的关键问题, 进行前瞻性研究, 下面是他们提出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 这些动向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1. Competition, Innovation & Regulation 竞争、创新和法规2. Globalization & Economic Development 全球化和经济发展3. Software Development Practices 软件开发实践4. Talent, Workforce, And Human Capital 人才、劳力和人力资本在战略计划和研究方面, 印度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自身条件, 因地制宜地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展机遇, 可推荐的样本, 像苏格兰的国家软件发展战略, 提出一个较完整的研究框架, 可给我们一些借鉴参考和启示.尽管IDC预测IT支出将从2003年开始出现恢复迹象,但该公司同时还告戒说:"寄予的期望不可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