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I检查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MRI检查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MRI检查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在MRI检查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应用SHEL事故分析法对232例患者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与相关护理干预。

结果检查成功率为100%,结果准确率为98.3%。

结论在MRI检查中对患者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并提高结果准确性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MRI;护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核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安全、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备分辨率高、对比度好、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的多重优势[1]。

患者常因自身病种、心理负担、检查环境和技术要求等因素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检查进程及结果质量,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准确诊断。

SHEL事故分析法[2]常被用于医疗事故分析,本研究借用此法对本院232例患者行MRI检查过程中护理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4年6月~12月在我院进行
MRI扫描的患者232例,其中男128例,女104例,年龄12~72岁,检查部位包括颅脑核磁73例、腹部核磁92例、关节核磁45例、乳腺核磁22例。

1.2检查方法选用西门子3.0T磁共振进行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静脉注射造影剂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拜耳),注射计量0.1mmol/kg,一般成人头部和脊椎用药量1支(10ml/支)、盆腹部用药量1支(15ml/支),于1min内完成注射,0.5h内完成MRI扫描。

2结果
在检查中226例患者积极配合,顺利完成检查,6例患者出现轻度紧张、焦虑等不适反应,经过心理疏导、护理按压合谷、内关穴等完成检查,检查成功率为100%,228例检查图像清晰,符合诊断要求,4例图像欠清晰,结果准确率为98.3%。

3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
一切不安全事件。

护理风险包括护理意外、护理纠纷、医疗事故即并发症等可造成患者损害的事件。

根据是否直接造成对患者的损害,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3]。

近年来,由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的SHEL事故分析法(SHEL 模式)广泛用于医疗事故分析,共包括①S(软件部分):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②H(硬件部分):护理人员
工作区域;③E(临床环境);④L:当事人及他人。

在实际的医疗事故分析过程中,通过对以上因素分析处理,及时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以防止相应医疗事故的发生。

按照SHEL 模式,我们总结MRI检查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如下:
3.1护理人员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安全的重要因素,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可分为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其他素质。

核磁共振检查室作为医院窗口单位,患者接受检查时的服务质量低可能对患者的安全造成不良后果。

表现为:专业知识缺乏、陈旧、团队协作能力不强、临床护理技能生疏未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检查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宣讲不详尽,未能使患者完全了解检查的注意及禁忌事项、MRI增强扫描时静脉穿刺技术不佳;对患者缺乏尊重和人文关怀、缺乏足够耐心和细致的沟通,不具备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护理环境MRI检查是在一个强磁场的环境中且时间较长,多数患者认为影像学检查(黄色警示牌)对身体有害的强辐射,进入该区域便会造成紧张心理,由于医患沟通的缺乏,患者对检查过程中情况缺乏了解如检查是在狭长磁体腔中进行,空气流动较差,在扫描噪声和造影剂的作用下,特别是患者头部先进入者,出现压迫感,随着检查时间的延长,诱发幽闭恐惧症。

3.3患者及其他因素患者能积极配合检查和诊断,对护
理安全尤为重要。

在MRI检查时,多数患者缺乏相关检查知识,并伴有精神过度紧张,对检查持恐惧和抵触心理,极度敏感医护人员的态度。

同时,检查时的密闭空间及被动体位,会加重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及神经衰弱症的患者感到胸闷、心悸、头晕等不适的症状,以致患者不能配合而检查中止。

4护理防范对策
4.1营造良好的检查环境在医疗检查过程中,整洁、安静、舒适的检查环境对患者克服紧张心理,是保证检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4]。

针对MRI检查的特殊性,建议整个候诊区和检查区应保持整洁、安静、光线柔和,以缓解患者紧张心情,对于特殊患者,可允许家属进入检查区陪同检查,增强患者安全感,体现护理人文关怀。

4.2提高护理风险主动防范意识护理风险事件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是护理风险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

按照护理风险防范的要求,一线护理人员须牢固树立防范意识;通过有效临床沟通,使患者和家属了解检查目的,并配合顺利完成检查;实现检查全程表格化,完整、清晰记录全部内容。

4.3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及路径
4.3.1检查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MRI检查对于疾病诊断的优势、无害性及检查时的注意事项;认真核对患者信息,要求填写有无检查禁忌项目表格;针对检查中检查时间
长,检查空间狭小等问题,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由于3.0T磁共振是高强场,患者在进入磁体间前应去掉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询问病史,严禁安装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可活动义齿等金属异物的患者行MRI检查,以免造成组织器官及血管神经的损伤;部分危重患者由专人陪护,并严密注视患者状态及病情变化,常备各类急救物品及器械。

4.3.2检查中护理在检查室中播放舒缓、轻松的音乐,对过度紧张、幽闭恐惧倾向的患者提供耳塞,尽量减少噪音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提前告知检查的空间大小、检查所需用的时间、检查时噪声的特点;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医护人员及家属应主动去掉身上携带的金属及手机、磁卡类物品陪同进入检查间,协助患者摆好检查体位,并做适当安抚;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剂量和注射部位,上肢、躯干和头部多采用肘静脉穿刺、腹部检查时由于患者特殊体位常选头静脉穿刺、下肢选用足背静脉穿刺;造影剂注射前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严密观察注射后患者反应,若出现恶心、心慌、心悸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并静脉注射10mg地塞米松,并继续观察患者状态。

4.3.3检查后护理理解和同情患者对检查结果的关心,尊重患者隐私,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一旦确诊,需住院治疗者应立即联系临床相关科室,向患者讲解入院事宜,鼓励患者积极乐观进行后续治疗。

综上所述,MRI具有提供图像、信息丰富,具有较高分辨率、多方位及多参数成像及对检查者无放射性损伤等优势[5,6],但其存在噪声大,信号采集时间长,易产生运动伪影等局限性。

正确的护理干预在MRI检查能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检查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杨弋.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前景[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1):2168-2179.
[2]王淑芳,甘琪.安全护理与事故防范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12-14.
[3]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4]张艺,梁宇霆,马人庆,等.MR检查时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40):287.
[5]李海燕.心理护理干预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7):4028-4029.
[6]曾小辉.CT,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AO分型中的比较[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1):50-54.
编辑/申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