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葛根与粉葛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的干燥根,又名:干葛、黄斤、葛子根、葛条根,习称野葛。
原植物野葛又名葛藤、野扁葛,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大部分省区多有分布。
本品药材性状:干燥根长圆柱形,呈纵切的长方形厚片或小方块,长5~35cm厚0.5~1cm。
外皮淡棕色至棕色,有纵皱纹,粗糙。
切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的纹理明显。
质韧,纤维性强。
气微,味微甜。
规格等级:(1)野葛:按形状分为葛方及葛片两种:a、葛方:鲜时纵横切成1cm的骰形方块,切面粉白色或淡黄色,有粉性,质坚实,气微,味甘,无杂质、虫蛀、霉变;b、葛片:类圆柱形,鲜时横切成0.6~0.8cm 厚片,表皮多黄白色,切面粉白色或黄白色,具粉性,有较少纤维和环状纹理,质坚实,间有破碎、小片,无杂质、虫蛀、霉变;(2)家葛(广葛):系指广西种者,特征是纤维少,去外皮,粉性足;一等:鲜时去皮切掉两端后,纵剖成两瓣,全体粉白色,断面显环纹,粉性大,纤维少,气微,味甘,剖瓣长13~17cm,中部宽5cm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二等:鲜时刮去外皮,不剖瓣,表面黄白色,断面色白,有环纹,纤维多,有粉性,中部直径1.5cm以上,间有断根、碎破、小块,无茎蒂、杂质、虫蛀、霉变。
本品味甘、辛,性凉;归脾、胃、肺经。
功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中医临床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酒毒伤中。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解热,抗心肌缺血,扩张冠脉,降压,减慢心率,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改善脑循环,收缩或舒张平滑肌,降血糖,降血脂,肺心病,抑制 B - 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癌,提高学习记忆功能,抗氧化,抗缺氧,抗乙醇损害,解毒,抗流感病毒感染,抑制酶活性,保肝作用;对动脉内皮细胞有作用,对B-受体有阻断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葛花:为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花蕾,立秋后当花未全放时采收,去掉梗叶,晒干;干燥花蕾呈不规则的扁长圆形或略成扁肾形,长5~15mm宽2~6mm厚2~3mm萼片灰绿色,基部连合,先端5 齿裂,裂片披针形,其中2 齿合生,表面密被黄白色毛茸,基部有两片披针形的小苞片,花瓣5 片等长,突出于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蓝紫色,外部颜色较浅,呈淡蓝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其中9 枚连合,雌蕊细长,微弯曲,外面被毛,气微弱,味淡;本品味甘,性凉,功能解酒醒脾,用于伤酒发热烦渴,不思饮食,呕逆吐酸,吐血,肠风下血;葛花主要含异黄酮类(PE-IF )、三萜皂苷、N-酰基-N1-匍萄糖基-色氨酸等成分。
药理研究,本品有降血糖,抑制甘油三酸酯酶升高,抑制尿素氮,保肝作用;(2)葛叶:“主金刃疮,山行伤刺出血,卒不可得药,但挼叶敷之”;(3)葛谷:为野葛的种子,主下痢,解酒毒,补心,清肺;(4)葛粉:为野葛的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用于烦热,口渴,热疮,喉痹;(5)葛蔓:为野葛的藤蔓,用于痈肿,喉痹。
粉葛为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Benth. 的干燥根,又名:甘葛、粉葛根、葛麻藤,原植物甘葛藤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中南及西南各地均有栽培。
本品药材性状: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长12~15cm直径4~8cm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
体重,质硬,富粉性,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
气微,味微甜。
本品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
功效与葛根相同。
葛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甘,平。
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 《本草图经》曰:“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
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著花似豌豆花,不结实。
根形如手臂,紫黑色。
五月五日午时采根。
曝干。
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
下品有葛粉条,即谓此也,古方多用根本草纲目》记载:葛有野生,有家种。
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
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
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
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
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
”根据本草记载判定葛根为今豆科的野葛Pueraria lobata 和粉葛P.thomsonii 。
这与目前市场流通的葛根的主流品种相一致,葛根的混乱品种少见。
本草记载葛根的产地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
根据现代资源调查研究,野葛除西藏、新疆和青海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而且以北方产的质优,今后应注意北方野葛的资源。
粉葛主产南方各省。
古代本草中记载葛根的功效主要为清热解肌、生津止渴、醒脾解酒、透疹和升阳止泻等。
现代葛根已跨越了传统清热解表的功效,在心血管系统等方面显示了多种药理活性。
葛根的采收期本草记载多为五月,这可能与此时葛根刚出苗,易寻找有关。
从葛根素等异黄酮类活性成分积累来看,葛根在冬季采收较为适宜。
古代本草中记载的葛的其它药用部分,可为现代资源开发研究提供本草学依据。
野葛根含化学成分主要有:大豆苷元、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葛根素、染料木素、刺芒柄花素、葛根素木糖苷(PG-2)、3'- 羟基葛根素(PG-1)、3'-羟甲氧基葛根素(PG-3)、4' -O-葡萄糖基葛根素(PG-6)、葛根醇、葛根酚、葛根苷A,B、羽扇烯酮、B -谷甾醇、花生酸、二十二烷酸、二十四烷酸、1- 二十四烷酸甘油酯、尿囊素、6,7- 二甲氧基香豆精、5- 甲基海因、槐花二醇、广东相思子三醇、大豆皂醇A,B、葛根甾醇C,A及三萜皂苷、异黄酮苷、黄豆苷、糖苷、氨基酸等。
李石生等从野葛藤茎中分离得到9 个化合物:尿囊素、二十四酸-a -甘油酯、B -谷甾醇、6,7-二甲氧基-3 ' ,4 '-次甲二氧基异黄酮、芒柄花异黄酮、大豆苷元、大豆苷、葛根素及胡萝卜苷。
亦有报道葛根随不同采收季节与不同产地有很大差异,春季4~6 月采收的葛根中葛根素含量最高,8 月份含量最低。
不同产地的葛根中葛根素含量最高可达7.78%(陕西镇坪),最低的仅有0.55%。
我国中医习用粉葛,而弃之资源较多的野葛和其它葛根。
研究证明葛根中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如葛根素、黄豆苷、黄豆苷元等。
已经证明,这些成分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粉葛所含上述成分则比野葛低得多。
实验也观察到葛根素具有明显的抑制2,4- 二硝基苯酚的升温作用,其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与野葛和峨嵋葛相似,证明黄酮类成分是葛根的降温成分之一。
由于野葛的黄酮类含量比粉葛大,似可解释野葛的作用强于粉葛,但不能解释峨嵋葛黄酮含量低而解热作用强的现象,可能葛根素是葛根解热成分之一,却不是惟一的成分。
葛根的成分十分复杂,作用也不太相同,在用垂体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实验表明,不同品种的葛根和葛根素均有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动物数,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在毒性实验中发现,野葛、粉葛和峨嵋葛毒性均小,而云南葛毒性较大,不宜应用于临床。
陈士林等报道,从来自安徽霍山葛根基地葛根指纹图谱看,10 批样品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平均共有峰总面积在94%以上。
因此,利用指纹图谱可以较好地控制葛根样品的内在质量。
另一方面说明,建立野生药材种植生产基地,能很好地使药材质量稳定。
野葛与粉葛的指纹图谱差异较大,说明种间的成分差别较大,所以,生产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同品种的原料;不同产地野葛的指纹图谱相似,各共有峰都存在,只是峰面积及相对面积有差异。
葛藤的总黄酮含量与其根的成分含量趋势相一致,即根中总黄酮含量高的植物其藤茎中总黄酮的含量亦高,如葛属植物中以野葛和粉葛根中的总黄酮含量较高,不同产地中又以北方产的为高,相应的它们藤茎中的总黄酮含量也较高。
植物生长期对化学成分的积累有较大影响,如取自同一株的直径较粗的样品中的总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直径较细的样品。
从TCL图谱上可以看出,各种葛属植物的藤茎提取液的斑点与其根中的斑点相类似,说明藤茎和根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异黄酮类)大致相同;葛属植物藤茎的总黄酮含量与根中相接近,有的甚至高于其根部。
这为扩大和保护葛属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加之葛藤茎较葛根再生周期短、资源丰富、不易破坏等优点,因此将葛藤茎开发成葛根的代用品,且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张雯洁等测定了密花葛蔓中葛根素和总黄酮的含量,并与同株植物的根(葛根)作了比较。
结果葛根素在根中含量较高(2.36%,葛蔓为1.45%),而总黄酮则是在藤茎中含量较高(4.69%,葛根为3.10%),且含量仅低于野葛。
《中国药典》规定野葛中含葛根素不得少于2.4%;粉葛中含葛根素不得少于0.30%。
肖学凤等报道,在5 种产地(安徽、山东、山西、湖北、广西)葛根中以山东葛根含葛根素为最多(3.02%)。
窦德明等报道,秦岭山区天然产野葛根中3 种葛根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与相关研究论文比较,名列全国产地前茅。
从西部向东部3 种葛根异黄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西部秦岭地区产的野葛根质量为最优,秦岭中部次之、东部较低。
秦岭山区不同产地野葛根中3 种葛根异黄酮总含量最高为8.04%(甘肃徽县),葛根素含量6.77%,占总含量84.2%;最低为2.76%(陕西商州),葛根素含量2.38%,占总含量86.2%,差别较大。
同一野葛植物,其茎中3 种主要异黄酮总含量为1.84%,葛根素含量为1.33%,分别是根含量的54.9%和42.4%。
表明茎亦是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只是葛根异黄酮含量没有根含量高。
同一野葛植物的主根,3 种葛根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均高于侧根。
野葛中3 种葛根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的大小次序为:主根>侧根>茎(地上部分)。
野葛主根直径的大小与3 种葛根异黄酮和葛根素含量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桑已曙等从峨嵋葛Pueraria omeiensis 根中分离鉴定出大豆苷元、大豆黄酮苷、染料木素、芒柄素、葛香豆雌酚、 B -谷甾醇。
另有槐香豆素A、芒柄花苷、大豆苷元7,4 '-二葡萄糖苷、大豆苷元7,4 ' - 葡萄糖苷、3- 甲氧基葛根素(PG-3)、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8-甲基雷杜辛-7-O- 葡萄糖苷、大豆苷、染料木苷、葛根素、二十八烷酸、尿囊素、二十五烷酸甘油酯、 B -胡萝卜苷。
史海明等从食用葛根Pueraria edulis 的块根中分离得到8 个化合物:尿囊素、二十四酸-a -甘油酯、B -谷甾醇、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大豆黄酮苷、葛根素、大豆苷元-8-C-芹菜糖(1 f 6)葡萄糖苷。
据顾志平等实地调查报道,目前全国各地作药用的葛根种类,主要为野葛和粉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