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学的故事CH21-23摘要

神学的故事CH21-23摘要

一、安瑟倫&亞伯拉德:1.最早開創經院哲學。

2.在第二個千禧年,是最早的基督教思想家。

3.安瑟倫:I.本體論證:證明神存在。

II.名作:《獨語》和《證據》。

(兩本皆含本體論證)III.神學:受奧古斯丁影響。

IV.對抗英王控制教會,遭放逐二次。

二、安瑟倫的《獨語》和《證據》:1.屬於自然神學。

2.目的:對抗歐洲知識界興起的懷疑論,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論點。

3.方法:不引用聖經和基督教傳統,只用理性為基督信仰辯護。

三、安瑟倫的本體論證:證明神的存在,出現在《獨語》和《證據》。

1.《獨語》中的本體論證:I.主旨:因為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所以神是存在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受造物有不同的良善程度→存在標準去判斷善惡→標準從何來?→最崇高的存有提供標準→誰是最崇高的?→神。

2.《證據》中的本體論證:最廣為人知。

I.主旨:否認神存在的人是愚蠢的。

II.論證:(根據課本…有點莫名其妙)前提一:神比任何事物(可想像之物)都偉大。

前提二:「已實現的想法」強於「只存於腦海的想法」。

在腦海中想出一個比任何事物都偉大的存在,稱之為A。

若A存於腦海,我們可在現實中找到A的存在,稱之為A’。

根據前提二,A’>A。

再根據前提一,A’就是神。

因此神是存在的,否認神的人真愚蠢。

3.安瑟倫的貢獻:第一位只用邏輯,不倚靠信仰,來描述基督教信仰的神學家。

四、安瑟倫對神的描述:1.不倚靠聖經。

2.神是至善:有憐憫卻不為感情所動(無感情)。

I.神若有感情,就會被受造物影響,如此就不偉大了。

II.神無感情,因此不會產生憐憫。

祂是根據受造物的經驗來施展憐憫。

五、安瑟倫對救贖的描述:1.救贖:神藉著耶穌,使神人之間的關係恢復。

2.在其著作《神為何化身為人?》提出補贖說:I.人因不順服而欠神的債。

II.神的公義要人償還欠債,但人無力償還。

III.神提出一個替代方案─耶穌的犧牲,滿足神的公義。

3.影響:提出全新的救贖模式,成為後世救贖論的基礎。

六、亞伯拉德生平:1.神學天才,具領袖魅力。

2.巴黎大學教授。

3.與學生赫絡依絲相戀,未婚生子。

遭閹割,最後成為修道院長。

七、亞伯拉德的思想:1.他若認為某些信念不合邏輯或聖經,立即發出挑戰。

(即使是傳統也不例外)2.著作:I.《是與否》:證明基督教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II.《基督教神學》:證明基督教與哲學一致;解決部分為解決的傳統問題。

3.提出思考「共相」的新方法,與奧古斯丁和安瑟倫不同。

★共相:一群物體中,它們的共同特性。

例如兩張綠色椅子,它們的共相就是「綠色」和「椅子」。

4.其救贖理論稱為「道德影響說」,強調神的愛。

I.十架向人顯示神的愛,藉此更新人的心,並回應神的愛。

II.因此救贖不是發生在十架上,而是在人心。

八、安瑟倫的補贖說仍是正統。

一、阿奎那生平:1.阿奎那是天主教神學的標準。

2.當時的經院哲學神學家(13-14世紀):神學為主,哲學為輔。

3.專攻「亞里斯多德」哲學,並加入「道明會」。

4.名作:I.Summa contra Gentiles:護教著作,駁斥伊斯蘭教學者對基督教的批評。

II.《神學總論》:系統神學著作。

二、阿奎那的神學:1.將亞里斯多德視為權威,但又有問題。

I.權威:基本邏輯、形上學。

II.質疑:與基督教教義衝突的觀念。

2.目標:即使是非基督徒,如亞里斯多德,也可以採取一個純自然的路徑(不靠聖經的啟示),去取得神的知識。

3.透過理性,人可以藉由觀察自然創造,發現神的存在和屬性。

但理性無法讓人知道三位一體的教義,需透過啟示。

(課本P.400)三、阿奎那之「證明神存在」的五種方法:1.第一法:運動現象。

(被動的物體都有一個推動者)2.第二法:因果律。

(一切事物都有起因)3.第三法:自然神學。

(因世界是由有限的、互相依賴的,和有起因的東西組成,故為了存在,必須有「無因之因」(創始))4.第四法:事物的等級。

(神就是讓所有事物存在和美善的原因)5.第五法:萬物有其目的。

(神讓萬物有其目的)四、阿奎那關於神的教義:1.不變。

2.純粹。

(絕對單純,不是由一個以上的成分組成)3.沒有潛在性。

(潛力代表未實現,但神是第一因)4.不受外在影響。

(對受造物無動於衷) →不合聖經!五、阿奎那論「認識神」: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1.神的本質無法理解:神與人的差異極大,故人不能正確描述神。

2.只能用「類比」認識神:描述神時…I.無法說「確定」的語言:因神與人的差異極大。

II.無法說「不確定」的語言:否則人無法認識神。

✧類比指對某一物品的描述,既像又不像它所描述的。

六、阿奎那的救恩觀:1.救恩出於神的恩典:救恩就是「神引領我們與祂聯合」的行動。

I.恩典:神在人裡面的工作,目的在於提升人性,使之擁有神的性情。

II.救恩不會改變人性:i.救恩只能提升人性。

(透過浸禮、信仰、聖禮、愛心服務)ii.救恩只是恢復神與人的關係。

III.救恩不能賺取:信心也是神的恩典。

2.稱義和成聖:透過恩典施行救恩的過程。

(稱義出於恩典)3.神的照管:I.預定論:神是一切事物的終極原因。

(不含邪惡)i.自由意志:也是神所命定,否則人不會做出選擇。

ii.救恩:神揀選某些人得救,並賜給他們更新所需的恩典。

II.神也使用次要媒介:並非所有事物都是由神直接造成。

一、宗教改革之前的二百年:(十四至十五世紀)1.背景:I.國家主義高漲。

II.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後,多國互相攻伐。

III.鼠疫導致人口銳減。

IV.教會腐敗:i.教會被法國控制。

(教宗遷移至法國的亞威農)ii.多人爭奪教宗職位。

2.文藝復興:指古典文學和古典藝術的復興運動,其特色為「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指源自文藝復興的思想運動,強調脫離中世紀的傳統,致力回到古希羅的古典著作和聖經中,重建人類的價值和理性。

3.宗教改革三先鋒:這三人皆間接影響馬丁路德。

I.俄坎(英國人):創新的「唯名論」。

II.威克里夫(英國人):其救恩和教會的觀念影響到波希米亞的胡司。

III.伊拉斯姆(荷蘭人):其「基督哲學」企圖取代中世紀的經院神哲學。

二、俄坎的貢獻:1.剃刀原則:在可以使用少數原則解釋現象時,卻使用許多原則,這是浪費時間。

2.創新的「唯名論」。

三、俄坎的唯名論:1.當時的爭議:共相的本體是否存在?✧共相:許多個別事物的共有特質。

例如美麗、良善、紅色…等。

2.他認為共相不存在。

它只是心智杜撰的觀念,沒有實體。

✧實名論:共相存在。

例如耶穌「道成肉身」中的人性,人性就是共相(人性若不存在,它是什麼?);「三位一體」中的體就是共相(若體不存在,就變成三神)。

3.不是自然神學:I.自然神學:人可藉由觀察自然的秩序,透過理性,證明神的存在和屬性,及相關知識。

II.俄坎:理性只能證明神存在。

神的其他知識需透過啟示(聖經)取得,但我們卻無法證實這些知識的存在。

(信心)4.對神學的影響:I.在信仰與理性劃出清楚的界線。

II.意志論:神的意志超越神的本性與理性。

(事物的良善與否由神決定。

並非事物本身是良善的,神才肯定)III.有助於大公會議主義的建立。

四、俄坎的意志論:全能的神1.神的力量有兩種:I.絕對與無限的大能。

II.實際使用的能力。

2.宇宙的根基在於神執行其意志(決定),並非出於祂的本質。

I.神所要的就是良善,所禁止就是邪惡。

II.倫理和救恩之基礎在於神的意志,並非出於其本性。

3.缺點:不能為基督教的道德觀辯護。

(人遵守神的命令,僅因是神的命令,並無其他原因)五、俄坎的教會學:1.反對把基督的身體(教會)視為神職人員:教會應是全體信徒。

2.教會階級系統沒有聖經根據。

3.大公會議主義:教會應由教會的大會管理,而不是由個人(神職人員)操控。

六、威克里夫生平:1.實名論者。

2.大公會議主義者。

3.提倡聖經應翻譯成人民使用的語言,使人人都可讀聖經。

4.痛責教會的腐敗:I.贖罪券。

II.西方教會的分裂:先有兩人,後有三人爭奪教宗之位。

5.反對變質說。

(聖餐在神父祝福後,麵包會變成耶穌的肉,酒會變成耶穌的血)6.被定為異端。

(1415年的康士坦斯大會)七、威克里夫的神學:1.實名論者。

2.聖餐:I.反對變質說。

II.餅和酒的物質不變,但聖靈進入裡面,使之帶著耶穌的臨在。

3.聖禮:I.反對因功生效。

(奧古斯丁)II.因信心生效。

4.聖經:I.反對傳統和教宗與聖經有同等權威。

II.反對教會設立權威的教導機構。

(聖靈光照信徒)III.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

5.救恩:I.反對補贖系統。

(藉由規定的懊悔行為,在神面前建立功德)II.已有因信稱義的觀念。

III.神恩獨作。

(人能選擇救恩,完全是神的作為,自由意志沒有功勞)6.教會論:I.神父的主要任務是宣講福音,不是禱告和施行聖禮。

II.教區的人民選出自己的神父。

八、伊拉斯姆的改革:1.目標:改革天主教,但不是要分裂它,而是透過傳揚他所寫的「基督哲學」。

2.以著作來改革:I.《語錄》:反映其思想(人文主義),亦含有對教會的批評。

II.《對話集》:取笑教會提倡的迷信III.《基督精兵手冊》:解釋基督徒生活,成為當時的經典靈修書籍。

IV.《愚蠢頌》:諷刺流行的虔誠(朝聖、遺跡、苦修、補贖…等)。

V.批判式希臘文新約聖經:期待所有基督徒都能自己閱讀聖經,而不是只有神父和學者。

3.與路德的辯論:自由意志與恩典I.伊拉斯姆:《論自由意志》神人合作i.人的自由意志遭罪破壞,傾向邪惡,但仍有力量。

ii.人一方面要願意,一方面也要倚靠神的恩典(合作的恩典),才能選擇良善。

II.馬丁路德:On the Bondage of Free Will神恩獨作i.人的自由意志遭罪破壞殆盡,無力選擇良善。

ii.只能倚靠神的恩典選擇良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