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同步综合训练

《新闻采访写作(上篇)》第五章 采访方式方法(上)同步综合训练

一、名词解释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

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

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开放式提问: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比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

诱导式提问:在于启发对方,把自己想知道的情况具体谈出来。

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和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迂回式提问:在访问中遇到障碍,对方回答不清或不愿回答时,就要放弃正面提问,采访迂回式提问,从侧面迂回,逐渐引入正题。

漂近法:迂回式提问方法西方人叫“漂近法”,即先提若干过渡性问题,然后逐渐漂近到敏感问题。

这个过渡会使访问对象逐渐熟悉记者,消除原有的戒备心理,而记者又有意把敏感问题隐蔽在一般问题之后,使对方不自觉地回答记者所提出的敏感问题。

漏斗型采访法:即先提开放式问题,后集中用闭合式提问。

心理距离:人和人的交往,双方之间的感情是有深有浅的,有的感情极好,所谓“刎颈之交”;有的感情极坏,所谓“不共戴天”。

心理学上把这种感情好坏的距离,成为心理距离,并分为九个等级。

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集中时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而的判断,随之作出相应的心里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

勾推法:就是先访问采访对象周围的人,掌握基本情况和某些细节,再去访问本人。

二、简答题1.访问的形式有哪些?答:记者的访问,可以分为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

集体访问,这是记者对有意组织或邀约的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

2.个别访问的好处有哪些?答:个别访问,即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单独交谈。

这是记者采访种常用的访问形式。

个别访问能根据采访对象特点,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3、召开座谈会的前提是什么?答: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经过座谈会上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并可通过讨论,弄清事实真相。

4、座谈会有哪两种情况?答:一种情况是记者约请一些人本着同一主题而开的座谈会,这种座谈会听取对某些问题的意见,本身就构成新闻。

另一种情况,是记者为了全面了解有关情况而召开的座谈会。

5、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准备和要求有哪些?答:记者招待会主要表现为记者之间的竞争,而且招待会时间有限,各报台的要求也不尽一致。

因此,记者必须有备而来,包括有关政策、资料的准备,抓住关键的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提问,并快速作好情况介绍和问题解答的记录。

当然,会上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提问的机会,不过别人提出的问题和主持人的解答常能适应各媒体的共性需要,还可以从招待会所发书面材料得到补充。

6.常见的几种访问类型是什么?答: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7.事件访问的特点有哪些?答:根据读者心理,事件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所以访问的重点是发生什么事,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单位)和原因,也就是要弄清新闻五要素。

如果事情已经有了结果,还要弄清六要素。

、、事件性访问往往由于事件发生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准备或准备不足,而报道任务急,采访时间紧。

因此这类访问,一是要行动迅速,像战士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冲到现场,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向他们进行访问;二是要随机应变,若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立即改变行动安排,调整采访部署;三是要忙而不乱,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完成,访问内容又不能又错漏。

8.人物访问的特点有哪些?答:人物访问怎样才能访问得好,不好记者的体会是:名人采访有五忌:一忌仓促上阵;二忌急于求成;三忌过冷过热;四忌冒失追问;五忌贪多求全。

因为新闻人物和著名人士不可能又大量时间陪你闲聊,所以一定要有准备。

另外,还要临场随机应变,根据访问需要,灵活变通。

还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和态度。

因人物访问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

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着重了解其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言行等,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形象;同时要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9.经验访问的特点有哪些?答:经验访问着眼于工作成就特别是取得成就的规律性,同时分析这些成就和经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能够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益。

因经验访问,旨在用典型经验推动全局,指导实际工作。

所以访问中应当注意选择有普遍意义、广大读者有共同兴趣的经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是因经验访问,往往也要访问人,因为任何经验的积累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

10.问题访问的特点有哪些?答:问题也就是矛盾,当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读者总是以很大的兴趣关注新事物、新问题。

对于因问题访问,着重点当然是问题所在。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又是什么,怎样来解决,报道出去有何意义,这些都要在访问时搞得一清二楚。

至于批评性的因问题访问,更要以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在确保事实确凿无误的前提下,认清问题的症结和性质,注意掌握批评的分寸并留有余地。

11.因争论访问的特点有哪些?答:我们的舆论是一致的,又不是一律的。

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原则看,各新闻单位都是一律的,但是在具体问题上,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对一些问题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

如长江三峡工程是否上马,海南岛的建设规划设计,都曾经有过争论。

我们采访报道有关争论,目的是集思广益,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对问题争论的访问,最重要的是不可先入为主,带着偏见,而应客观、全面地听取各方面的观点。

访问对象要选择权威性或代表性人士,作深入的了解,抓住要害,突出重点。

12.访问过程的产生背景是什么?答:记者向采访对象访问,是进行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非行政的、非法律的,又非纯属私人的交往。

记者的这种交往活动,对采访对象来说,往往是一种突然插入因素,他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即使接受访问,他也可以多讲或少讲。

因此,成功的访问,实际上有个较合理的发展过程。

虽然记者访问各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总有其过程性的共同规律。

13、访问过程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指什么?答:访问的心理过程一般有四个阶段:接近阶段——寻找访问对象的相似点,接近点来“搭桥”,缩短距离,尽快接近;融洽阶段——进一步发展感情联系,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关系;沟通阶段——组织好采访提问,沟通双方感情与思想交流;激发阶段——与访问对象共同探讨,深化认识,把握事物的意义及其规律。

14.提问的含义是什么?答:访问主要是记者通过对采访对象提问,让采访对象介绍有关情况和回答问题,从而把新闻事实的真相弄清楚,同时收集有关事实材料。

所以访问就离不开提问。

15.提问的方法有哪些?答: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采访中往往交替使用,常用的有:开放式提问、闭合式提问、诱导式提问、激发式提问,迂回式提问。

16.访问对象出现反应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答:第一类,身份不同。

因其职业、职务、经历以及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等各不相同,在接受记者访问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第二类,态度不同。

有的愿意接受记者访问;有的不知应该怎样接受记者访问;有的则不愿意接受记者访问。

第三类,性格不同。

访问对象的性格,常有内向与外向、持重与活泼、健谈与寡言的差别。

第四类,动机不同。

接受访问并配合默契,除了出于尊重记者以外,其动机往往是考虑发展事业的需要、交流信息的需要或实现理想的需要。

17.访问重点的两方面内容具体是什么?答:通常访问重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的重要部分,包括新闻六要素、新闻的宣传价值所在,有特点的事实;另一方面是指采访目标的具体化,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系统论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研究其不同的采访目标,形成各类采访模式,掌握采访环节。

18.访问心理效应的一般表现是什么?答:“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种心理效应在访问中屡见不鲜。

记者访问谈话,要注意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点,即共同的观点和情感等。

这样,双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缩短和消除心理距离,采访才容易见成效。

19.采访提问的两条原则指的是什么?答:一是要使你的访问意图和要求让对方知道,让对方对你了解并适应采访谈话;二是根据采访任务来决定提问的指向与程序。

20.如何恰当把握提问过程中的因人而异和启发诱导?答:记者在访问中要针对不同的访问对象,语言或雅或俗,态度或随和或严谨,谈话或开门见山或由远及近。

若对方夸夸其谈,要冷静分析,对有意迎合的,要有所防范。

在诱导对方围绕重点交谈时,对于不善谈者,先要轻声漫语不急不迫,再从具体事具体问题入手,不时作些恰当的提示,或者讲个故事、打点比方。

对于善言谈者,可以看准机会提出问题、疑点,或巧妙转换话题。

21.提问有哪些技巧?答:一是问法要多样;二是抓住疑问点;三是尽量具体些;四是提倡讨论式。

22.访问记录的形式有哪些?答:记录的形式有录音机,传统的访问记录形式主要是笔录——笔写记录,其中又有两种形式:其一当场笔录;其二,过后笔录。

23.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哪些?答: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大致有:一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二溯本求原,寻求物证;三是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四是技术检验,包括物证材料的化学检验,成果鉴定和听取专家、权威的评定意见等等。

三、论述题1.开好座谈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答:记者要开好座谈会,应避免众口一词歌功颂德的假象。

开会前必须做好准备。

要根据采访要求,选取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最好先把提纲分送给与会者;对重点人物,还要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谈论目标明确。

座谈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五人或七八人即可,以便于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

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用意见的争论,千万别轻率表态,强作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