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ppt
(一)脾囊肿的声像图表现
1.单纯性脾囊肿
①脾实质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 ②囊肿后壁和后方组织回声明显增强。
③囊壁菲薄,表面光滑。
④脾脏多无明显增大,除非脾囊肿的体积较大; 脾外形一般无改变,表面光滑,有时仅见局部隆 起。
⑤复杂性囊肿:囊肿合并出血或感染者,内部回 声增多,可见分隔,囊肿壁可稍厚。
(二)体位及扫查方法
1、右侧卧位 2、仰卧位 3、俯卧位
二 正常声像图 (一)二维超声
脾脏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平 整,被膜呈线状高回声。脾的冠状 断面显示脾的膈面呈弧线形高回声, 光滑整齐;脏面略凹陷,可见脾门 切迹,此处可见到脾门血管。
脾的横断面形似半月形,脾门 处可见脾静脉的长轴断面。脾实质 呈均匀的中等回声,回声强度略低 于肝脏,比肾皮质回声稍高。
脾脏测量方法:脾厚径(a)和脾长 径(b)的测量
第四节 脾疾病
一、弥漫性脾肿大
(Splenomegaly)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染性肝炎、细菌 性心内膜炎、败血症、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伤寒等);
②慢性感染(慢性肝炎、粟粒性结核、 疟疾、血吸虫病等);
③门静脉高压症(见于各种类型肝硬 化、门脉血栓形成;
①轻度脾肿大。
②急性粟粒性结核时脾内出现许多散在分布 的微小结节,直径2~5mm,治愈后可残留 或演变为多数点状强回声,代表钙化。
脾脏粟粒性结核的小钙化灶(陈旧性病变) 呈现“满天星”
脾内钙化灶
(二)弥漫性脾肿大的超声分型
有的学者将脾肿大分成三型: I、感染性脾肿大 Ⅱ、充血性脾肿大; Ⅲ、增生性(或“硬性”)脾肿大,后者
见于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
(三)多谱勒超声
脾内彩色血流信号增多,动脉峰值流 速增高。
(四)超声造影
轻度延迟的整体增强,强度略低于正常脾 脏。
鉴别诊断
1、左上腹肿物 2、脾下垂和游走脾
五 脾梗塞
脾梗塞的声像图表现
1.脾肿大 脾梗塞好发于淤血性脾肿大、原发 性血小板减少症和慢性白血病等患者多见。
2.急性期脾梗塞 脾实质内出现单发性或多 发性病变。不同切面的声像图表现不同。 后者范围较广,脾周围出现大片低回声区, 内见蜂窝状或短线状纹理,形态不规则, 正常脾实质靠近脾门区。
当组织液化坏死时,出现无回声区和假性 囊肿(注:感染性脾梗塞可形成脾脓肿)。声 像图表现为整个脾实质非均质性弥漫性低 回声。
偶尔在少数正常人的脾门附近可 发现副脾,呈小圆形或椭圆形结 节,属正常变异。
正常脾脏(横切面)
正常脾脏(冠状切面)
(二)多谱勒超声
通过腋后线冠状断面,可以清楚显示脾与 左肾、脾静脉,观察脾门部的脾血管及与 胰尾关系。
(3)超声造影
第三节 脾超声测量和正常值
(一)脾径线测量
测量指标有厚径、长径、宽径三种。
①真性脾破裂,破损累及包膜,引起不同 程度的出血,即脾周围血肿或游离出血, 后者易于导致出血性休克。
②中央型破裂,即破裂发生在脾实质内, 引起实质挫伤、实质内多数性小血肿或较 大血肿。
③包膜下破裂,引起包膜下血肿。
【超声检查】
脾破裂通常有明显的外伤史,自发 性破裂相当少见。多数患者伴有脾 肿大,这是因为脾实质挫伤出血和 血肿可引起脾大。
或无回声区,适当加压扫查可见积液发生 改变。是真性脾破裂的重要间接征象。但 非手术指征,需要严密随诊观察。
(3)腹腔游离积液征象:小量出血时,仅
在左上腹脾周出现无回声,同时可见膀胱 直肠窝或子宫直肠窝内积液征象;多量出 血时,无回声区扩大至腹部右侧及盆腔, 肠间隙、肝周围、膈下区均可见到。
(二)多谱勒超声
(二)多谱勒超声
囊内无彩色血流,部分囊壁可见点状血 流。
(三)超声造影
囊内未见造影信号增强,呈无回声。
脾脏பைடு நூலகம்性囊肿
脾囊肿
脾囊肿合并囊内出血
脾血肿
【临床意义】
超声是脾囊肿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 方法,它可提供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信息。彩色多普勒超声还有助于确 定囊肿或脾动脉瘤鉴别。此外,对于 体积较大并且有症状的脾囊肿,可超 声引导下穿刺治疗。
④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溶血性 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⑤代谢性疾病; ⑥结缔组织病等。
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对于门静脉 高压和脾静脉阻塞综合征等血循环 障碍所致弥漫性脾肿大,还可提供 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学方面的诊 断。
(一)脾肿大的超声诊断
1.成年男女脾厚径分别超过4cm和3.8cm, 同时脾下缘超过肋缘线。
第十章 脾脏
第一节 解剖概要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外形似半月形,位于左上腹部。脾 脏表面分成脏面和膈面。脏面中央 为脾门,脾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 由此出入。膈面与膈相依。
第二节 超声扫查方法和正常声像图
一、超声扫查方法 (一)检查前准备 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不宜在饱餐后进
行,以免脾过多地向后上方移位。
脾挫伤和血肿内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三)超声造影
优于常规超声检查,能显示损伤的部位、大 小和范围,从而明确损伤的类型并作出分级诊 断。
脾周积液、脾破裂
脾内血肿
脾破裂
脾破裂
脾破裂
【临床价值】
超声检查有助于脾外伤的诊断并确定其类
型。对于暂时采取保守治疗的患者,超声 可以用来作为随访的工具。
1.脾实质回声异常(中央型破裂)
正常脾实质回声十分均匀,脾挫伤引起 实质内片状或团块状回声增强或强弱不均, 代表新鲜出血或血肿。这种异常回声可发 展成限局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局限性血肿), 也可发展成多数小片状低回声区(代表多数 性小血肿)。
2.包膜下脾破裂声像图表现
(1)多数呈梭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或低回 声区,位于脾包膜下方。血肿通常位于脾 的膈面或外侧.使脾实质受压移位。
3.陈旧性脾梗塞病灶常因纤维化、瘢痕化 和钙化产生不同程度的高、强回声(钙化 灶尚可伴有声影)。病变体积反而趋于缩 小。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
有助于显示脾实质内缺乏血流灌注的 梗塞区及其形态特征,从而有助于本 病诊断。
(三)超声造影
梗死区多为无增强,其边界清晰。
脾梗死
六 脾结核
脾结核的声像图表现:
脾转移性肿瘤有淋巴瘤、皮 肤黑色素瘤,以及来自消化道、 胰腺、肺、乳房、卵巢等不同 部位的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 患者脾的受累率高。
【临床表现】 脾血管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
在腹部超声检查时或腹部手术中被 发现。
【超声检查】
(一)脾血管瘤 1、声像图表现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可不规则;部分瘤体 内可见峰窝状低至无回声区,呈混合型团块。 加压扫查时,可能发现瘤体质地较软,这在 多结节型和弥漫型血管瘤更为明显。
2、表皮样囊肿
①表皮样囊肿一般较大,故常伴有脾体积 增大和形态改变; ②囊肿形态近圆形,边界清晰,囊壁较光 滑可伴有轻度不规则,有时可见分隔; ③囊内常为无回声或浮动的细点状回声。 后方回声增强。
3.假性脾囊肿
假性囊肿可位于脾实质内或包膜下。声 像图上可呈近圆形、椭圆形、梭形或不 规则形,囊肿内壁常欠光滑,囊腔内可 有分隔。
三、脾肿瘤 (Tumor of spleen)
脾肿瘤比较罕见,有原发性(良性、恶 性)和转移性。
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弥漫性脾肿大和 脾脏局限性占位病变包括不同类型的脾 肿瘤。
超声引导细针活检更有助于提供细胞 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
原发性良性肿瘤有海绵状血管 瘤、内皮瘤、错构瘤、畸胎瘤、 淋巴管瘤等。原发性恶性肿瘤 多为淋巴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2)血肿内可有低回声的团块和沉淀物。有 时可见条索状分隔样结构,系机化所致, 代表陈旧性血肿。
3.真性脾破裂声像图表现
(1)脾包膜的连续性中断:常可见脾实
质出现裂口与裂隙甚至大部分断裂。严 重者,脾失去其正常轮廓。少数脾上极 破裂或由于疼痛等原因超声扫查困难,
看不到脾包膜撕裂的原发征象。
(2)脾周围积液征象:脾周围出现低回声
2.脾传统长径超过8cm,或最大长径(上下 端间径)超过12cm。
3、婴幼儿和儿童:脾/左肾长径比值大于 1.25。
正常脾测值个体差异较大;
脾肿大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脾肿大:
仅表现为超声径线测值超过正常标准, 脾形态无明显改变;仰卧位平静呼吸 时不超过肋缘线.深吸气时可达肋缘 下2~3cm。
1.脾厚度 左侧肋斜切脾长轴,测量脾门至脾 膈面的间距。正常值:(<4cm男,女< 3.8cm)。 2.脾长径 左侧肋间脾的最大长轴,测量上下 端间距。正常值:男(9.O±1.1)cm,女 (8.5±1.O)cm 3.脾宽径 垂直于脾长轴切面,最大横径。 正常值:(5.44±1.55)cm,男女测量值未见 显著差异。
正常左肾、脾大
肝硬化脾大
脾大、脾静脉增宽
二、脾囊肿
脾囊肿可分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囊 肿,后者又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
【临床表现】 单纯性脾囊肿一般无自觉症状。
假性脾囊肿常有外伤史和左季肋部 胀痛不适。表皮样囊肿和包虫囊肿 多表现为左上腹包块,后者常与肝、 肺包虫囊肿伴发。
【超声检查】
中度脾肿大
脾各径线显著增加,仰卧位平静呼吸 时在肋缘下可探到脾下缘,深吸气时 超过3cm,但未超过脐水平,也未对
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移位。
重度脾肿大:
脾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对邻近器官如 肾脏产生压迫性移位、变形或伴有横 膈明显抬高;脾前缘可超过锁骨中线。 甚至抵达腹正中线,脾下缘可超过脐 水平线以至抵达骨盆腔
2、多谱勒超声
瘤内常不显示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个别 在其周边可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
3、超声造影
快速呈向心性或弥散性增强,持续时间
较长,呈“快进慢退”模式。
脾血管瘤
脾恶性淋巴瘤
结肠癌脾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