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南洋华侨与中国近代化这里所说的晚清,系指同治至宣统,即公元1862年(同治元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的五十年间。
这时正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时期,出现近代化的问题;这时华侨大量拥向南洋,是清朝政府逐渐改变华侨政策和华侨祖国意识强化的时期,因而这个题目的研究应当很有意思。
一、华人大规模移民南洋的状况、原因及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国人向南洋迁徙,明朝初年业已兴盛,此后络绎不绝,比如,在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的六十年间,每年进入西加里曼丹的就在三千人以上,到1820年在那里居住着十五万华人①。
又如1832年(道光十二年)在菲律宾有几万名福建人②。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清朝政府同英、法等国订约,允许华工出洋,跟着出现华人出国的热潮,及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旧规,出国的人员骤增,纷纷进入美洲、非洲、澳洲,南洋地近中国,更是华人奔赴的处所。
1890年(光绪十六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讲,每年到南洋的华工有十余万人③,几年后,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出使俄国的王之春说,每年去南洋的华人多达十五六万④。
王、薛的不同数字说明南洋的华侨在逐年增多。
我们知道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人1860年(咸丰十年)为二十二万一千;1870年(同治九年)增至二十六万,平均每年增加三千九百人;1880年(光绪六年)华侨三十四万四千,自1870年以来每年加多八千四百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华人四十六万一千,自1880年以来年增一万七千人;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华人达五十三万七千人,自1890年以来年增七千六百人⑤。
华侨的增长在前三十年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势态。
在缅甸的华侨,1861年[][]咸丰十一年[][]有一万人,1891年[][]光绪二十七年[][]增为四万三千,年平均增加一千一百人,1911年(宣统三年)达到十二万四千人,自1891年以来,年增四千余人⑥华侨数量迅速上升。
华人不断地流出,到1890年(光绪二十六年)在南洋华人有300万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达到400万⑧。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五十年中,华人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流入南洋各地,是真正的出国潮。
这样使得这个时期的下南洋,人数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且有持久性,这就使它与前此任何时期具有了不同的特点⑨。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加速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西方殖民主义者之间采取“合作政策”,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派遣驻军,设立租界,拥有领事裁判权,但是共同维系清朝政①温广益等:《印度尼西亚华侨史》,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
②道光《厦门志》卷八《番市略》。
③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收入《晚清海外笔记选》,海洋出版社1983年版。
④王之春:《使俄草》,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三帙。
⑤华侨数字参见沈已尧:《东南亚——海外故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94页。
⑥人口数字见В.Ф瓦西里耶夫:《缅甸的华人村社》,转录自《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第10期《外国学者关于中世纪华侨史的研究》。
⑦《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见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2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⑧《杨晟为南洋华人受虐请闽粤两督酌议办法呈外务部文》,见《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460页。
⑨(英)维克托·珀塞尔的《东南亚华人》认为,华人移民东南亚,在近六百年中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土著王公统治时期,华人居地小,主要在一些城镇;二是欧洲各国建立殖民时期,华人大批移入;三是十九世纪最後二十五年开始的欧洲人殖民扩张,华人如潮水般涌到南洋。
(姚楠等译,载《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二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可作参考。
府,保持中国的“独立”。
清朝政府在殖民者的军事、经济、文化侵略面前,被迫接受列强的宰割,逐渐被殖民国家控制,请外国人管理海关,做军事、财政、经济、外交顾问,允许殖民者在华驻扎军队,从而丧失一个独立政府必备条件。
殖民者扩大经济侵略,一面向中国倾销商品,继续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为此强迫中国增设通商口岸,由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的五口增到1911年的八十二个;另一方面是实行资本输出,在中国开办银行、工厂,修筑铁路。
在列强经济掠夺下,中国资源外流,入超严重,1901年一1910年入超十二亿一千多万两,平均每年一亿二千多万两①。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的对立,贫富的严重分化,人口的膨胀,迫使广大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民灾难更加深重,无法维生,闽粤沿海人民只好出洋谋求生存,学者陈述指出:“光绪末,国政日非,民俗日下,携眷而出,势如奔涛,不可复遏”②。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速了华人的流向南洋。
十九世纪下半叶南洋土著居民不多,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为实现资本输出,更多地掠夺南洋财富,深感劳动力的匮乏,希望用华人去补充,为此,英法两国政府于1860年十月,分别强迫清朝政府在中英北京《续增条约》、中法北京《续增条约》中承认它们来华招工的权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华人大量被招往南洋做苦工。
光绪间修撰的《闽县乡土志》写道:“膂力强者,用应洋人之招,为苦工于绝城,彼族以牛马视之”③。
民国间编写的福建《永泰县志》讲:“同治初年,英、荷诸国开辟荒岛,乏人垦治,以重资诱往作工,遂有贩卖猪仔之事”④。
都是说的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华招劳工的事实,晚清华人的大量移民南洋,正是西方资本输出、扩大在南洋殖民的时期。
中国被迫半殖民化的同时,人们也以争取实现近代化为中国寻找出路,并与殖民者抗衡。
在经济建设方面,从官僚办洋务开始,到民间资产者兴办机器工业、矿山,进行资本义式的商业经营,建设铁路、航运和邮电;在政治改革方面,出现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创办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编练新军,但是变法失败,人们懂得了改良不行,准备革命,谋图推翻清朝政府,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生活方式方面,受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崇本抑末方针的限制,纲常伦理观念和迷信思想的束缚,改革起来更不容易,只有极少数的人采取文明婚姻仪式,改变着装,剪掉辫子。
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要摆脱困境,必须实行近代化方针,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变革生活方式以促进政治、经济改革,否则只能沿着半殖民地化的道路走下去。
所以中国近代化任务的提出,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加深及半殖民地化是因果关系,社会矛盾越严重,实现近代化的任务越迫切。
在中国面临实现近代化任务的时候,华人大量移居南洋的过程,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速进程,与南洋殖民地化加深进程,是同步进行的,这三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华侨流寓南洋,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后两个因素继续产生南洋移民;华侨身在南洋,与祖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植根于中国,出入境虽然不自由,但短期内可以返乡,时间长了也可以偷着回国,家乡有亲眷,有宗亲姻亲,有乡邻,到新居地还要利用这些关系;本身受中华文化薰陶,并把它带到移居地。
中国近代化任务的提出,与华侨迁徙南洋产生于同样的社会原因,加之华侨的根在祖国,这就使南洋华侨与中国近代化产生内在联系,华侨必然会关心亲人的、祖国的命运,清朝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也会对他们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态度。
笔者正是考虑到这种联系,才选择十九世纪最后四十年、二十世纪最初十年的出国热时期,考察南洋华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华侨怎样才能有助于中国近代化,中国政府又怎样才能利用华侨的帮助实现中国近代化。
①据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第235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资料统计。
②《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938年版第46页。
③光绪《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五·实业》。
④民国《永泰县志》卷4《户口》。
二、南洋华侨对国内的经济援助及与近代化的关系晚清南洋华侨同国内经济联系密切,渠道甚多,诸如侨汇,在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兴办工商企业,向清朝捐饷等等。
华侨多系只身出洋,怀念父母妻子,把省吃俭用节余的银钱汇寄回国,赡养亲人。
驻德大使杨晟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估计,南洋侨民每年寄给亲属的银钱在一千万两以上①。
1890年薛福成就新加坡一地而论,说在前此十三年内,华侨携寄回国的钱财不下—、二千万两②。
近年林金枝估算了福建华侨汇款数字,列表如下③福建南洋华侨侨汇[][]1871年—1911年[][]表福建的华侨90%以上在南洋,所以侨汇主要来自南洋华侨。
从福建一省看,自1885年(光绪十一年)以来,每年侨汇一千万两以上,甚至二千多万两,数字巨大,杨晟等的估计一点也不过份。
华侨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赈灾,修桥,办学,建善堂,乃至于修家庙,建寺宇。
福建同安县华侨杜文艮在缅甸经商,于1887年至1908年用三十多万两银子在家乡行善,赈济灾民,修缮双溪书院考棚,又给慈禧太后献玉佛,因此使其父母、祖父母得到二品诰封,李鸿章为他建立“乐善好施”牌坊;同县菲律宾华侨陈谦善,先后捐款赈济山东、顺天、直隶、福建灾荒,清朝给予一品封典;同县朥律华侨柯祖仕,“置祀田为祖祠祭费,设义塾供人来学,每值故乡荒年,购米平粜,……捐修庙宇,舍药施茶,刊刻善书,及筑桥造路,诸善举悉彰彰在人耳目”,清政府给予道员职衔;同县印度尼西亚华侨黄志信,在本县筑路,平粜,重修凤山庙,赈济直隶河间府,受到清朝中宪大夫的封赠④。
广东嘉应州印度尼西亚华侨李步南在家乡修桥,筑路,设茶亭,给松市口育婴堂、梅安书院、李氏私塾经费⑤;同县贡生陈国宝,于1867年(同治六年)往暹罗贸易,同时向该处华侨募捐,回乡重建县育婴堂,收养弃婴百名⑥。
番禺县新加坡华侨胡璇泽赈济山西灾荒,在家乡建宗祠,周济贫乏,助人丧葬,1877年(光绪三年)被清政府任命为新加坡总领事①,等等。
少数南洋华侨开办机器工厂和建筑铁路。
中国最早的机器缫丝厂即由华侨创设。
众所周知,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是民营的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它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由华侨①《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460页。
②《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一辑第一册第276页。
③《略论近代福建华侨汇款》,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三期。
④以上俱见民国《同安县志》卷36《华侨》。
⑤光绪《嘉应州志》卷23《人物·李步南》。
⑥光绪《嘉应州志》卷14《育婴堂》。
陈启源创办②。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梅县人、苏门答腊华侨张煜南出资五十万元,与谢荣光等办潮汕铁路有限公司,1906年铁路筑成,全长四十二公里③。
潮州籍的暹罗华侨组织华暹公司,购买轮船四艘,从事汕头与曼谷的航运业务,以免这段航运为外国人操纵④。
不过,华侨办实业不多,徐珂指出:华侨“于祖国之振兴工艺诸端,鲜或措意及之”,因此才有陈子宣到新加坡游说华侨办工业,不要受人愚弄,爱好虚荣,用捐赈捐饷获得诰封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