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1840—1912年)限时集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京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准许“全然免罪”战争期间充当汉奸的中国人,已被监禁起来的卖国贼,也必须全部“加恩释放”。
此条款表明英国 ( ) A.与清朝关系友好 B.对中国内政事务的干涉C.侵犯了中国领土 D.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解析:《南京条约》是中英鸦片战争清政府屈辱求和而非双方友好的产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殖民者在粗暴的干涉中国内政,故B项正确;材料条款中并没有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故C项错误;根据条约可知,英国殖民者干涉的不仅仅是司法主权,更多的还是中国内政,故D项错误。
答案:B2.下面是八国联军侵华兵力统计表。
此表说明 ( )A.当时日本是侵华的主谋 B.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列强侵华达成利益一致 D.清政府成为列强代理人解析:日本侵华兵力的优势并不能代表日本已是当时的侵华主谋,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侵华的列强数量已然达到了八个之多,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已相当严重,故B 项正确;兵力的多寡不能代表列强的侵华利益已达成一致,故C项错误;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答案:B3.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 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
这一变化说明 ( )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解析:根据题干中“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说明列强的本质目的是通过文化渗透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故选D项。
答案:D4.恩格斯在1894年11月深刻地指出:“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帝国以致命的打击。
”然而,这场战争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分水岭。
对“分水岭”一词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这场战争 ( ) A.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进程 B.活生生中断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D.彻底唤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解析:由材料中时间“1894年”,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分水岭”的含义,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败于日本,使国人认识到必须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而开始了维新变法等制度近代化的道路,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沉重打击,使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之后各阶级均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探索,故C 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虽然警醒国人,但依然没有“彻底唤醒”国人,D项表述绝对,故D 项错误。
答案:C5.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兴器皿技艺。
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
”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
”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 ( ) A.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C.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映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项正确。
答案:C6.1895年2月,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清政府进言:以台湾作保,向英国借款以抵御日本侵略台湾;台湾巡抚唐景崧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并直接与法德方面磋商保台之方。
这本质上反映了张之洞、唐景崧 ( ) A.对台湾的得失高度重视 B.为保台湾采取了有效措施C.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贡献 D.对侵略者的本质认识不清解析:题干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方案无法达到保台的效果,并结合《马关条约》后台湾最终被割给日本,故A、B两项错误;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题干中张之洞、唐景崧的保台方案寄希望于英、法、德,且都以抵押台湾为手段,无异于用强盗来抵御强盗,故D 项正确。
答案:D7.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
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社会体制发展尚未成熟解析: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官僚资本在南京民国政府正式建立以后才得以出现,故A 项错误;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够成熟,这确实是材料中三次工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共同原因,但这并不是最深刻的根源,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几千年国情所致,与三次工业化尝试的失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这几次工业化努力的失败,究其根源还是中国没有具备得以推行工业化的经济社会体制,没有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D项正确。
答案:D8.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解析:据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环境,因此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表明取得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据所学,由于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可知是由于经济上的实业落后而不是政治上的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答案:C9.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
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C.救亡图存 D.实现社会主义解析: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马克思主义”,故A项错误;反对专制统治,不符合“师夷长技以制夷”,故B项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体现了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寻求救国的道路,故C项正确;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故D项错误。
答案:C10.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
这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吴玉章在1903年留学日本期间“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但只是对这种学说“感到……很新鲜”,这反映出社会主义学说在当时还不能很好地契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已经成熟,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在1903年的时候,广大的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成为广大青年的目标追求,排除B项;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革命理论形成,排除C项。
答案:D11.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多地出现诸如洋教信徒“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的案例。
这主要反映出()A.国人普遍反感外来宗教 B.政府纵容传教士扰民C.中西文化观念存在冲突 D.传统文化妨碍近代化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反映国人对西方文化排斥,故选C项;因洋教徒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而引发教民冲突,未涉及外来宗教,排除A项;“‘因为不肯在祖坟前祭拜父祖……被严重殴伤,部分信徒还被剥夺了祖产’,由此引发严重的教民冲突”未涉及政府纵容传教士,排除B项;传统文化对近代化有促进与阻碍双重作用,排除D项。
答案:C12)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解析:“西”“洋”使用较多体现了一定的近代民族观念,但“夷”“其他中性词”使用,也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仍有很多知识分子使用“夷”一词,体现了一定的传统夷夏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夷”“洋”“西”“其他中性词”等词汇适用情况,反映了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中西文明的碰撞,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全国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C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富裕企业家、零售商人、手工艺人和旅店老板等人被称为“中产阶级”,在当时字典里的定义是“缺乏宫廷教养,不特别有礼貌”。
18世纪中叶,大量自由职业者出现,如律师、医生等。
19世纪,西欧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15%到25%。
……最上层是一小群银行家族、工业巨头、最富有的批发商人以及顶级政府高级官员和大使;其次是律师和公证人,以及靠商业、出租地产等的家族;最底层的是商店店主、葡萄酒商、职位较低的官员、教师、手工艺人等。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欧大部分地区土地所有权依旧是选举权的基础,因此中产阶级拥有的土地比重飞速上升,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产阶级迅速扩大,中下层的增长尤为迅速。
女性在商场职员、速记员、秘书、服务员等职位中的数量急剧增加,护士也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曼《欧洲现代史》材料二最初,买办多是供应宫廷用品的采买商人。
1842年后,买办逐渐变为依附于洋商的中外贸易中介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些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抵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
但买办中另一部分人,如郑观应、徐润、虞洽卿等人,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企业争利于市。
开埠之后,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从京广杂货店到华洋杂货店,经营五金、洋布、棉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