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伴生金银回收率的研究
产物名称 总铜精矿 硫 精矿 尾 原 矿 矿 品 Cu 18. 36 0. 44 0. 087 1. 26 S 23. 33 31. 11 0. 36 3. 44
铜精矿 , 铜精矿品位降低; pH 值大于 12. 6 时 , 铜精矿中铜金损失增大。适宜的 pH 值 范围为 12. 4~ 12. 5。 2 . 4 选择高效捕收剂 为寻求对伴生金银选择性好、 捕收力强 的药剂 , 在 半 优 先 浮 选 作 业 中 对 捕 收 剂 OSN- 43、 异丁基黄药和丁基铵黑药分别进 行了试验, 以确定它们的最佳用量和相关条 件。试验结果列于表 3 。
11 碎, 因而有必要进行合理的磨矿细度试验。 其试验的流程和条件见图 2 。 用 , 浮选的选择性比较好。但碱度过高会使 金银载体矿物受到抑制, 碱度过低则会造成 黄铁 矿上浮。因此, 通 过试验 选择合适 的 pH 值就显得十分必要。pH 值试验表明 , 当 半优先浮选采用 OSN- 43 时, pH 值以 8. 4 为宜; 用丁基铵黑药时, pH 值必须大于11. 0 矿浆才能正常起泡; 且当 pH 值从 11. 0 增 加到 11. 4 时, 铜、 金、 银 回 收率 分 别提 高 6. 38% 、 15. 33% 和 6. 82% , 其最适宜的 pH 值为 11. 6。在铜、 硫分离浮 选时, pH 值必 须大于 12. 4。 pH 值小于 12. 4 时, 硫进入 图 2 开路试验流程 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 , 铜、 金、 银回收率 提高 , 特别是金、 银回收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为减少金银在浮选过程中的循环和损失 , 促 使金银尽快浮出, 磨矿细度仍以 - 74 m 占 74% 为宜。 2. 3 确定适宜 pH 值 实践证明, 碱性条件有利于捕收剂起作 表2
2
强化金银回收的试验研究
通过对流程中金银分布规律的考察得
知, 在尾 矿和 硫 精矿 中, 有 占原 矿 总金 量 8% 的单体及裸露连生体金可以回收, 另有 19% 的各类矿物包裹金损失其中; 还有占原 矿总银量 9. 55% 的可回收银及 11% 的各类 矿物包裹银同样损失其中。由此说明, 现场 原有的选别条件尚不十分完善 , 浮选过程的 中矿解离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以上 分析, 进一步提高金银回收率还有潜力, 从 而进行了以下强化金银回收条件的研究。
回 Au 10. 09 0. 73 0. 12 0. 69 Ag 198. 50 31. 90 4. 40 16. 38 Cu 93. 25 1. 74 5. 01 100. 0 S 36. 16 57. 98 5. 86 100. 0 收 率 Au 77. 87 6. 64 15. 49 100. 0
回 Ag 172. 8 34. 87 5. 28 17. 41 Cu 92. 04 1. 85 6. 11 100. 00 S 42. 81 47. 93 9. 26 100. 00 收 率 Au 69. 31 7. 13 23. 56 100. 00 Ag 62. 59 10. 60 26. 81 100. 00
原矿中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 菱铁 矿、 黄铁矿、 赤铁矿, 次为黄铜矿、 磁黄铁矿、 褐铁矿, 此外尚有少量的斑铜矿、 闪锌矿、 方 铅矿、 辉铜矿、 铜蓝、 含砷黝铜矿。微量矿物 有自然金、 银金矿、 硫银铋矿、 碲银矿、 硒银 矿, 偶见银硫铋铅铜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石 英、 方解石、 钙铁石榴子石, 次为白云石、 长 石、 珍珠云母及高岭石等。 1. 3 金银赋存状态及嵌布特征 矿石中的金银主要赋存于铜矿物或产
收稿日期 : 2001- 04- 03 作者简介 : 柳 红 ( 1965- ) , 女 , 湖南长沙人 , 铜陵有色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 安徽铜陵 , 244000
10 辉铜矿中 ; 硫银铋矿则以固溶体分解物的形 式存在于方铅矿内 , 粒度极细。此外, 银也 有部分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黄铜矿中。 1. 4 金银回收特性 矿石经磨矿后, 金主要以单体及裸露连生 体形式存在, 其数量约占原矿含金的 75% 。 若扣除单体微粒金 ( - 10 m) 可能带来的选矿 损失, 则原矿中可回收的单体及少量裸露连生 体金还占原矿总金量的 72% 左右。若加上 选铜过程中进入铜精矿的其它硫化矿物包 裹金 , 金的总回收率应在 75% 以上。 根据考察 , 在硫精矿中有 27. 37% 的金 呈单 体 及 少 量 裸 露 连 生 体 存 在。扣 除 - 10 m 的难选微粒金, 硫精矿中 至少还有 约 20% 的 单体或 裸露 连生体 金是可 回收 的, 这部分 金占原矿总金 量的 1. 92% 。同 时在尾矿中也有 34. 4% 的单体及裸露连生 体金 未 被回 收 , 其 量 约 占 原 矿 总 金 量 的 6. 22% 。 银主要产自方铅矿和其它硫化矿物中, 呈极细的包裹体存在 ( - 5 m ) 。从尾矿和 硫精矿中银的损失形态看, 有 9. 55% 的可 回收银以单体和包裹体的形式损失在方铅 矿、 次生铜和黄铜矿中, 其中有 6. 38% 为方 铅矿中银。因此 , 回收银的关键在于如何提 高方铅矿和其它含银硫化矿物在铜精矿中 的回收率。 图 1 现场流程 试验 条 件 为 : 磨 矿 细 度 - 74 m 占 7 4 % , 半 优 先 浮 选 的 捕 收 剂 OSN- 43 10g / t, 松醇油 20g/ t, 自然 pH ( pH 7. 8) ; 混 合粗选异丁基黄药 20g/ t , 松醇油 50g/ t; 混 合扫选 ! 和混合扫选 ∀ 异丁基黄药分别为 22g/ t 和 18g/ t ; 分离粗选和精选的 pH 值均 大于 12. 5, 相应的石灰用量为 3. 2kg/ t ; 分 离扫选 ! 异丁基黄药 6g / t , 分离扫选 ∀ 松 醇油 5g/ t。试验结果见表 2。 从表 2 可看出, 模拟试验的金银回收率 已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 说明以往实际生产中 金银指标不高的原因主要与现场操作有关。 另外, 根据金银回收特性, 金的总回收率应 在 75% 以 上。如果进一 步改进工艺条 件, 金的回收率可进一步提高 , 但提高银的回收 率可能相对困难。 2. 2 确定合理磨矿细度 考虑到矿石中的金银呈微细粒不均匀 嵌布, 进一步提高磨矿细度可能会造成过粉 2. 1 模拟试验 为检验现场条件下的金银回收状况和 确定进一步提高金银回收率的基数 , 进行了 与现场原有流程及选别条件完全一致的模 拟试验 , 其流程见图 1。
关键词 : 金 ; 银 ; 浮选 ; 丁基铵黑药 ; pH; 再磨 中图分类号 : TD 953 文献标识码 : A
凤凰山铜铁矽卡岩多金属矿石中, 除铜 铁外 , 伴生有金、 银、 硫、 钴、 镓等有益元素, 其中金银储量还保有一定规模。在历年的 选矿实践中, 该矿采用半优先 混合 分离 浮选回收铜、 硫及磁选回收铁的原则流程, 将金银富集在铜精矿中。铜精矿中金的回 收率曾达到过 70% , 后因种种原 因金的回 收率下降至 60% , 银的回收率也有所降低, 表1
9
提高伴生金银回收率的研究柳摘来自红汤景
赵红芬
要 : 为提高凤凰山铜矿伴生金银回收率 , 根据其金银赋存状态及嵌布 特征 , 进行了一
系列强化金银回收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 适当提高半优先浮选 pH 值 , 选用丁基铵黑药作捕收 剂 , 并采用混合精矿再磨等多项措施后 , 可使金、 银、 铜、 硫的总回收率分别提高 8. 56% 、 1. 48% 、 1. 21% 和 10. 05% , 且精矿品位也明显提高。说明选择和采用最佳工艺条件 , 可改善金银回收状 况 , 提高综合效益。
适宜和用量大时 , 可以不加起泡剂。但在半 优先浮选中加入一定量的松醇油, 可加强与 丁基铵黑药的两个烷氧基的相互作用, 以增 大其起泡能力并加强泡沫的稳定性 , 使密度 较大的金及其连生体得以回收。因此在半 优先浮选作业中 , 对两者用量的配比作了试 验。结果表明, 丁基铵黑药与松醇油用量之 和应 为 40 ~ 50g/ t , 其 中 以 丁 基 铵 黑 药 30g/ t 、 松醇油 10g/ t 所得指标最佳。 2. 6 分离浮选前进行混合精矿再磨试验 为提高混合精矿的解离度 , 提高铜精矿
现场条件的试验结果/ %
位 Au 7. 83 0. 96 0. 19 0. 71
表3
试 捕收剂名称 OS N - 43 异丁基黄药 丁基铵黑药 * 捕收剂用 量/ ( g t - 1 ) 15 10 30
半优先浮选不同捕收剂的开路试验结果/ %
验 条 件 松醇油 / ( g t - 1) 30 30 10 Cu 22. 37 24. 03 25. 76 精矿品位 Au 6. 77 7. 20 12. 93 Ag 192. 69 190. 40 191. 40 Cu 74. 00 67. 72 74. 29 试 验 结 果 回 收 率 Au 44. 63 34. 24 63. 37 Ag 43. 81 39. 11 47. 0 pH 值 8. 4 8. 4 11. 4
含银矿物以机械夹带形式附着于气泡, 并得 到回收。因此, 半优先浮选的最佳捕收剂确 定为丁基铵黑药 , 其次为 OSN - 43 。由于 异丁基黄药对硫化矿物的捕收力较强, 故在 混合粗选、 混合扫选中加入一定量的异丁基 黄药, 同时在分离扫选 ! 加入少量丁基铵黑
12 药, 以减少铜、 金、 银在尾矿和硫精矿中的损 失。 2. 5 丁基铵黑药与松醇油的配比试验 丁基铵黑药具有较强的起泡性 , 当 pH 7. 74% , 铜、 金在硫精矿中的损失分别降低 0. 40% 和 1. 97% 。由于脉石解离后进入硫 精矿, 故硫精矿品位不如再磨前, 但硫的回 收 率 却 提 高 了 2. 70% 。 再 磨 细 度 以 53 m 占 90% 为宜。 2. 7 最佳条件的闭路试验 通过以上各项试验, 得出最佳的作业条 件为: 磨矿细度 - 74 m 占 74% 。半优先浮 选 : pH 11. 6, 石 灰 2400g / t , 丁 基 铵 黑 药 30g/ t , 松醇油 10~ 15g / t; 混合浮选: 粗选异 丁基黄药 20g / t, 松醇油 40g / t, 扫选 ! 异丁 基黄药 22g/ t , 扫选 ∀ 异丁基黄药 18g/ t; 分 离 浮 选: 混 合 精 矿 再 磨 细 度 - 53 m 占 90% , 分离粗选石灰用量 800g/ t , pH12. 4~ 12. 5; 分离 扫选 ! 丁 基铵黑药 10g / t, 分离 精选 ! 和精选 ∀ 的 pH 值均为 12. 4 。 上述条件的闭路试验流程由现场闭路 流程加混合精矿再磨构成。其试验结果见 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