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思想浅论作者:王宇超来源:《珠江水运》2013年第13期摘要:通过对引航行为分解动作与相关元素的认识与分析,探讨判断的原则,从思想理论上认清引航的实质,将引航安全纳入更为广阔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观察判断行动状态适思维体系1 .定义、要素与原则首先引航是什么?引航是一个行为的组合,即观察、判断、行动的反复循环。
这个过程是表现在时间轴上的,它是一定空间之下、规则之下、以安全为目的的行为过程。
如果将空间和规则统称为广义的大环境,那么安全就是引航员引领的船舶与大环境在时间轴上是否匹配的问题。
于是我们找到了研究的元素:观察、判断、行动、船舶、大环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原则。
很显然,引航行为涉及观察、判断、行动,必然涉及体力、心理与思维,而这三者本身都是变量,所以引航必然讲究状态,因此引航行为的正常,首先是足以胜任引航工作的状态。
能够体察到自己的状态,加以主动的引导是开始进入引航工作状态的第一步,同时这种体察一直到工作结束,纵观引航事故史,一些大失水准的事故都是因为状态的失察与失衡,因为状态是技术的阀门,当然并不是每次状态的失衡都会导致事故,这有个或然率问题。
于是我们有了关于引航的行为定义:引航是引航员在状态之下,以安全为目的,在时间轴上与环境之中观察、判断、行动的反复循环过程。
如果用流行的系统理论来说,人、船、环境也可作为简单的模型,只是这里更需研究人的行为,作用于船舶与大环境该适合什么样的原则,以及在分解动作中该具备怎样科学的思维。
那么船舶与大环境之间的原则究竟是什么?是适合环境。
在这里引航员工作直接表现为船舶与大环境的匹配关系,船舶的状态在时间轴上如果适合当时的大环境,船舶就是安全的,否则就是趋于危险的、事故边缘的。
在《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里,也印证了这点,在避碰最基本条款里,无论了望条款,还是安全航速条款和碰撞危险条款都有“适合当时环境和情况”这一限定性条件,规则是历史航海智慧与经验的浓缩,可以这样说,无论实践和理论,“适合环境”是航海思维原则的核心。
这与行为应当遵守规则并不矛盾,因为适合当时环境恰恰是规则的条件性要求,规则能对环境和行为进行有序的优化,但绝对不可能脱离环境。
规则中背离条款的出现更突出了适合环境的地位,规则规定了背离亦是遵守,而世上唯一不能背离的只有当时实际的环境。
船舶的状态与当时环境匹配度越高,则越安全,在风、流、水深、态势之下,相应必然对应着船舶合理的航行状态与位置。
可见在引航员控制船舶在大环境移动时,适合真实的环境是第一位的,规则是第二位的,绝大多数时候二者是统一的,广义的规则仍在成熟之中,通航的环境也在优化之中,能否适合二者——即这个大环境,就是我们判断与检验行动的标尺。
为了更为形象,简图如图1,图中的“适”即为思维原则又是适的状态。
2 .行为下的思维作为一名职业的引航员,如何更好的观察、判断与行动呢?这需要以下的思维习惯。
2.1关于观察(1)首先要有仪器观:即善于利用航海仪器,包括雷达、ais、高频了望、测深仪等等,这是一项基本的技能,此不多述。
(2)串视观:首先是对自身船舶首尾大致位置的串视,让距离感更为精确,侧面阳光的影子或者码头上头部的缆桩等都是不错的依据;当视线良好时,职业的引航员更善于利用串视来进行航行和靠离,不仅通过外界固定的物标来确定船舶的实际运动方向和位置,还可以把会遇的船舶向远方物标串视,此时天地就是一个巨大的罗经盘,引航员就是圆心,海天线就是罗盘的边缘,他船被选择的串视点是否与本船碰撞,都将以巨大罗经盘方位的变化来表征,这个方位的变化表现为他船与海天线背景上的串视。
尽管【规则】中强调利用方位来判断碰撞危险时,“有时也可能存在这种危险,特别是在驶近一艘很大的船或拖带船组时,或是近距离驶近他船时”,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对他船的首尾端点分别取点进行串视,从而精确的判断出引航员所在位置点与其会遇的结果,再略加本船首尾的距离的估计就可以了。
在视线良好的港内,串视法精确敏锐即时,优与一切仪器,比如在上海圆圆沙警戒区众多船舶转向交汇时,一眼就会知道哪些船具有真正的危险。
(3)盲区观:全方位的观察必然不能忽视盲区中的危险,除了不能忽略对本船的了望盲区,更要对有环境中遮蔽物的盲区格外关注,例如支流的小船,弯头,大型掉头的船舶等。
(4)连续观:连续的观察才会敏锐的感知动态的变化,更早的感知危险的来临;才不至于疏忽盲区中的船舶。
从这点而言,对于船舶众多的上海引航,对于体力与精力要求很高。
(5)立体观:船舶与环境都是立体的。
下要注意水深,上要注意吊杆与大桥,靠离泊前注意两侧是否有突出物。
(6)特性观:对一些船舶与环境特性需要格外的警觉。
首先是本船的特性,例如首驾驶,cpp车,重载,拖带等;其次是环境的特性,例如过江的电缆,黄浦江弯头航道,航道中重载的黄沙船,靠离泊时的桥吊等;还有天气的特性,强风,强流,暴雨,大雾等。
在这里观察与判断有时紧密而不分,例如仪器观、串视观、特性观在职业素养之下,观察即为判断,判断后又会更敏锐的观察与警戒。
下面谈侧重判断决策的思维观念。
2.2关于判断(1)适思维:适思维是引航思想的核心。
摒弃一切主观色彩,以客观环境的特征作为判断与行动的依据,主动的适合环境,让个人与船舶的状态与环境达到完好的匹配。
国外有“情景意识”一词,也许是翻译问题,这个词是欠妥当的,一个涉及判断的系统应该是涵括思维元素的,意识一词,缺乏思维的主动性和对时机的选择,侧重了经验和习惯的意识反射,是不足以阐明和涵括在确保安全的目的下适合环境的主动的行为链条的,而“适思维”更具有体察性、主动性、目的性。
(2)模式观:在这里指职业特征下习惯或者必然的因果,技术原理与经验被熟练简化成诸多的模式。
例如倒车旋转效应,cpp车的船的减速效应,码头边顺流掉头时垂直流向的后缩效应,与顶流时掉头的垂直流向的前冲效应,等等。
这些都是预判的结果,为进一步行动留下自如的余地。
(3)精确观:判断精确,行动才会果断有效。
例如港内的海事以交差会遇事故为最多,其中大多数船在碰撞前又经过了减速转向,结果还是精准的撞在了一起,其原因就是判断不够精确,很多情况是双方若保向保速根本就不会相撞,可见精确多么重要。
在这里要熟知仪器的常见误差,在视线良好的港内要善于利用串视来对态势进行精准及时的判断。
(4)演绎观:这里指对态势或者事件进行时间、数理、逻辑与程式的推理,从此时预见到未来时刻是否安全或者可能的危险局面。
比如利用三角函数的简单整十度的数值估算横距,旋转时角速度估算掉头时间,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思维的演绎,一些结果又将成为模式观的元素。
比如追越时遇到穿越中的第三船,则被追越船就存在突然转向的可能,而这个被演绎的追越态势就是一个需要格外戒备的危险的模式。
(5)图示观:是指在控制船舶运动过程中,心怀船舶的简图,关于车、舵、拖轮、锚、缆绳、侧推的各作用点和力矩效应应该了然于胸,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口令和谐。
(6)选择观:这包括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
主动选择在这里指引航员通过对时间与速度的控制,利用基于潮水的船舶动态的规律,选择通过或者操纵的时机,从而避开会遇高峰等尴尬局面。
被动的选择是因为突发的意外,比如近距离有船突然失控,引航员不得不面临着瞬间选择可能的事故结果的局面,有时这个问题类似媳妇与老妈落水先救谁一样难以抉择,例如人命和重度海域污染孰重孰轻,涉及对环境人文与社会的终极思考,不谈具体情况基本无解。
而其他一些选择倒有迹可循:人命与危险化工船第一,设施第二,这是第一原则,由此又衍生宁撞船头不撞生活区,宁撞大船不撞客船油船小船等等;设施按照贵重与影响选择,码头岸吊又是常态的贵重设施,避免碰撞;宁愿搁浅不撞任何船(这个限于上海,因为上海是软泥)。
基于客观环境的敏锐观察和精确的判断,都是为了行动的及时有效,直接作用于船舶的是关于行动的口令,在口令行动时应该具有下面思维观念。
2.3关于行动(1)余地观:余地表现为时间、空间、模式和意外的余地。
控制船位,让船位出于有利位置,是为转向和避让留下余地;减速观察是时间与空间的余地;狭水道航行时,习惯把船位控制在上风上水处,是为停车留下后续习惯模式操纵的余地和意外的余地;靠泊时若余速较快,与码头留有横距是为倒车开不出留下的意外余地。
余地为规避危险打开了操纵的空间,从而掌控本船的运动状态。
(2)确保观:是指口令得以及时正确的执行,目的得以顺利完成。
这要求对口令执行的检查,观察车种和舵角,例如重载黄浦江过弯头,把定和转向这种动作,大多是用舵角口令来完成的,并检查舵角,这就是确保;确保需要对危险物标让清的结果最终确认,这需要更为谨慎的心态,在动态复杂的上海港,有时会有小船反复穿头,对此种可能应在时间轴上进行演绎;确保目的完成需要精确,尤其在有限的空间里,比如上海靠码头时要关照及时执行车令,为了抛锚点准确,可以加抛锚准备口令。
(3)明示观:指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将动态的意图明确的表示给有碰撞危险的他船。
可利用高频、灯光、声号、动态配合,避免不同步的避让。
(4)全程观:行动的完成,是一个过程,一个口令,常常涉及多个行为链,只有了解一个动作的全程,才会确保行动的完成。
比如解缆这个口令,不是你以为解掉就能够解掉的,比如在张华浜码头利用潮水甩尾掉头过程中的首倒缆,也不是你以为能收就收上来的,比如顺流离浮筒的尾回头缆,比如侧推器边上的拖轮缆绳,总之,只有真正的理解行动的全过程,才能减少意外,提前预防应对,行动才会顺利完成。
(5)趋势观:是指了解船舶运动的真正趋势,并且在避让的时候应当采取放大安全趋势的行为。
比如引航员刚刚登轮的时候,船舶可能处于危险的状态,在风流之下,船头方向经常不是真正的运动趋势方向,贸然盲目行动反而会更接近危险。
紧急避让时应该顺势而为,采取直接远离危险的行动,而不是先接近危险再逃离危险。
就这样,观察、判断、行动循环不息,让船舶保持在“适”的状态里。
学思永无止境,科学的发展更会带来更多的思维元素,只有不停的完善才会更好的保障安全,在此算一番浅论吧。
3 .船舶的认识引航员的一生将会面临各色的船舶,种类、性能、船龄、状态千变万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引航员要迅速了解领船舶的特性,与船长主动交流,融入驾驶台资源团队。
同样航迹的预设,对于不同的特性的船舶将有不同的操纵模式,漠视特性很可能会陷入危险。
4 .环境与规则关于两者关系在第一部分里已经叙述,完善的规则必然是与环境统一的,适合环境就是适合规则,它们在能动中互相影响而又统一。
但规则具有滞后性,所以从避让来说适合环境是第一位的,比如黄浦江重载出口,由于水深原因重载船经常走到所谓进口航道,不能说这是违章,应该说是优良船艺。
5 .状态的调整万物都在状态之下,引航员当然更不例外。
良好的状态甚至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不适的状态将破坏引航员的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