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促进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方案为全面做好我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绿色引领,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主攻质量效益,集成推广盐渍退化耕地土壤改良培肥、治理修复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快形成全市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促进耕地资源永续利用,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选择6个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县(区),集中连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示范15万亩以上;择优选择4个粮食生产大县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示范面积4万亩以上;开展取土化验1570个,田间试验70个。
力争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示范区实现“三个促进”。
(一)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围绕盐渍化退化耕地治理,在6个县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数粉碎还田、增施有机肥、机械深翻等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模式,示范盐碱耕地质量提升集成技术15万亩,建设耕地质量提量核心示范区6个,加大盐渍化耕地治理培肥,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核心示范区土壤盐渍化、耕层结构变差、土壤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4个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核心示范区4个;6个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示范县(农场)和4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核心区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带动全市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三)促进长效机制建设。
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调查和农户施肥调查制度,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化肥减量增效组织方式,拓宽技术服务机制和政策框架,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常态化实施。
三、重点工作(一)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示范,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立足全市农业生产实际和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在六个县(场)集中连片建设盐渍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综合治理示范区15万亩,每个项目县至少建设1个耕地质量提升核心示范区。
一是集成推广土壤退化和盐渍化耕地改良治理技术。
项目单位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和耕地质量现状,择优选择推广以水洗盐+秸秆培肥技术、秸秆培肥+有机肥施用技术、秸秆培肥+土壤调理剂技术、秸秆培肥+绿有种植技术等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培肥力度,改善土团粒结构,构建合理耕层。
二是开展土壤退化和盐渍化耕地技术试验研究。
立足生产实际解决当地耕地质量突出问题,统筹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及涉事企业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技术成果和技术产品的优势,因地制宜提出各地具有针对性的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模式和核心技术指标。
三是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
示范区原则上一定三年,持续推进,重点在示范区开展盐碱地综合集成配套技术,持续推进耕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建设。
同时按照5000-8000亩布设1个点的要求,在示范区配套建设3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对盐渍化耕地改良培肥效果进行跟踪监测。
(二)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创建,促进化肥减量增效。
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创建4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加快构建化肥减量增效长效机制。
一是集成推广技术模式。
根据近年来我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取得的现有成果,以粮食作物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一次性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农机农艺融合与机械施肥技术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推进形成适合不同生成类型区的绿色生产方式;通过技术交流观摩、现场技术指导与培训、印发施肥建议手册、提供社会化服务和多位一体咨询技术服务,推进农户科学施肥水平提升,提高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普及率、到位率。
二是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
围绕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目标,重点解决示范县氮、磷肥投入过大的突出问题,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减量技术、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有机肥+一次性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社会服务技术、社会化服务+配方肥施用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每个示范县至少要选定1个作物建设1个集中连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核心示范区,主要作物及主推技术模式万亩示范片1个以上。
以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物化补助方式,集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应用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
充分发挥示范片的技术集成展示作用,带动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新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是完善农企合作机制。
引导肥料企业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采取多种方式推广应用配方肥。
推动肥料企业参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的创建,开展肥料新产品新技术试验示范,组织科学施肥技术培训。
依托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对种植大户、农业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测土配肥、批核指导、肥料统配统施等综合服务,推进化肥减量。
(三)巩固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建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肥料使用调查制度,加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抓好田间调查、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发布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
一是开展田间调查采样化验。
在已经安排测土样点的基础上,全市设立土壤监测调查样点1570个,严格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和《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等内容的有关要求,根据《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开展相关工作。
持续推进耕地质量监测调查与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更新工作,全面推进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年度更新;加快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质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审核校对,完善数据内容,提升数据质量;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评价。
二是统筹实施田间试验。
按照“统筹规划、区域设点、综合试验”的要求,全市共安排各类田间试验70个;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化肥效益与利用率、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水肥一体化、微量元素施肥效益、一次性施肥技术等。
严格按照田间试验方案的要求,做好试验布局和田间管理,提升田间试验质量,确保各项田间试验规范有序、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三是强化数据开发利用。
强化耕地质量监测结果与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应用,加快推进度耕地质量监测调查数据和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收集整理与审核校验和数据录入工作;以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成果图件为支撑,推进全市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与科学施肥信息化建设,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专家施肥决策智能系统更新,围绕测土配方施肥微信公众平台、农业技术社会化综合服务站、触摸屏查询终端等信息设备和媒介,建立多位一体的科学施肥与耕地质量信息服务传输网络,为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及千家万户提供应地制宜、针对性强的技术服务信息,推进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三、资金使用项目总投资2144万元,其中: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示范1275万元;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400万元;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与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工作469万元。
具体使用如下:(一)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示范。
创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县6个,示范面积15万亩,亩均投资85元,资金主要用于服务补助(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物化补助(适当补助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等物资)、购置必需的设备以及用于技术指导、宣传培训、项目监测及效果评价等补助。
(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
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县4个,示范面积4万亩,亩均投资100元。
资金主要用于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服务补助、物化补助,购置必需的设备及用于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补助,项目效果监测与评价补助及科学施肥指导手册等。
(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工作与耕地质量监测评价。
在全市已经建设的1570个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质量监测样点开展历行监测,完成各类田间试验70项。
资金主要用于田间试验、取土化验、业务委托、专家咨询、数据开发利用及效果评价等。
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监督检查和绩效目标考核评价等项目管理;各相关县区均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工作,构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项目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宣传培训及指导服务。
组织农技推广站相关人员成立了全市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专家指导组,负责开展技术指导与宣传培训。
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营造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
二是强化技术指导。
充分发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技术方案,编制科学施肥指导手册,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开展技术培训。
以耕地质量提升和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为平台,以分布在全市各地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站以及触摸屏查询网点、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为手段,加大技术服务和宣传培训力度。
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取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的形式,指导农户落实好各项措施,提高种植大户、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千家万户科学施肥水平。
(三)强化机制创新。
加快培育专业化农化组织,探索第三方服务方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肥料统配统施等服务。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实施,发挥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示范作用。
创新金融支农方式,通过补贴、贷款贴息,以及鼓励设立引导性基金等方式、开展社会资本合作试点等,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四)强化监督考核。
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考核。
各地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及时掌握任务落实、资金使用、工作进度、效果评价等。
项目单位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本着资金与任务相匹配的原则,规范使用行为,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会计科目设置严格按财务规定执行。
项目实行绩效考核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管理,项目完成情况,项目成效三个部分,项目单位严格按照项目绩效考核内容组织实施。
项目管理实行淘汰制,年度绩效考核最后一名取消下一年度项目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