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第1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06年7月12日,中国飞人刘翔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再创世界纪录后,身披鲜艳的五星红旗奔跑,这一刻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决定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通过的(A)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开国大典C.中国人民政府委员会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关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B.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C.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所进行的努力不包括(D)A.争取西藏和平解放B.进行抗美援朝C.进行土地改革D.进行工业化建设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B)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C.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5.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去不复返了……这是指(D)A.抗日战争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C.解放战争的胜利D.抗美援朝的胜利6.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D)A.1949年1951年B.1949年1952年C.1949年1954年D.1949年1956年7.中共八大提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D)A.完成三大改造B.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展开整风运动D.发展社会生产力8.在感动中国人物中,与会战石油、艰苦创业这一描述相符的是(A)A.王进喜B.焦裕禄C.邓稼先D.袁隆平9.如图所示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他们要求“松绑”就是迫切要求(C)A.设立经济特区B.优先发展重工业C.扩大企业自主权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时代特点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
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A) ①马文革②刘援朝③张跃进④季开放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②①④D.①②③④11.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小鲜肉、互联网成为时下流行的热词。
“放卫星、全民炼钢”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事实则发生在(A)A.大跃进运动时期B.大改造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12.温家宝总理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文革的悲剧警示我们必须要(C)A.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B.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C.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D.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A.民族区域自治B.各民族共同发展C.西部大开发D.大杂居、小聚居14.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烙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D)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15.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
回顾所学知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找到的正确道路是(D)A.计划经济道路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6.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折射着时代的特色。
下列对联反映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D)A.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B.改革开放同天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D.一桥架长江南北通畅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17.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为实现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什么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B)A.发展高等教育B.九年义务教育C.实施希望工程D.实施素质教育18.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A)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C.坚持不动用武力的原则D.坚持反对外国干涉的原则19.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是(C)A.钱学森B.侯德榜C.袁隆平D.邓稼先20.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大突破。
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D)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进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60分。
21题14分,22题18分,23题12分,24题16分。
)2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多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一一毛泽东材料二: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有的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
材料三:1953年春,河南安阳县有一个村十八户贫农,组织起来成立了农业社,……几年后,入社的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没有入社的农民纷纷要求入社。
材料四: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冬,18位农民实施了大包干。
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粮食就获得大丰收,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他们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国家在农村推行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是什么改革?这次改革有何目的?(4分)改革:土地改革(2分)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2)材料二中的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依据哪一文件?(2分)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3)依据材料三回答,为了实现土地公有制,我国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随着公有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是什么?(4分)措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2分)变化: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4)材料四中凤阳县小岗村的巨变,直接得益于哪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推行这一体制有何意义?(4分)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意义: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了。
(2分)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8分)材料一: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所犯严重错误,主要有三,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这些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但这些错误都在探索中发生的,失误原因也很复杂,要具体、细致地分析。
(1)结合所学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分)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完成(4分)(2)指出材料二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召开的哪次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决策?(4分)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决策:改革开放(2分)(3)材料二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这位领导人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的贡献是什么?哪次会议把他的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分)贡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2分)会议:中共十五大(2分)(4)材料三中指出“党所犯严重错误主要有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一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具体表现。
(6分)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大跃进(2分)所有制结构急于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阶级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2分)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92年又是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材料三:1999年江泽民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在北京召开。
(1)材料一中“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你知道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4分)设立经济特区;(2分)深圳(2分)(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做出的决策有何意义?(4分)原因:邓小平进行了南方讲话(2分)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分)(3)从他说的话及产生的影响看,你认为他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居于什么地位?(2分)地位: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分)(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目前已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24.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20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哪些?(4分)主要指:中印双边谈判,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分)(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显著成就有哪些?请举一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