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区农林局紧紧围绕“抓品质、创名牌、拓市场、促增收”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
目前,我区已有涉农注册商标800余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宁波知名商标14件;有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6个,其中浙江省名牌6个,宁波市名牌30个;有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7个,其中: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质监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
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3.29万亩。
2017年,全区共抽检农产品1108批次,合格率达99.3%。
(二)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
一是坚持每年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农业展会,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已累计荣获各类农产品金奖30余次。
2017年,水蜜桃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5月,我区茶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
二是坚持每年举办桃文化节、草莓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尤其是2016年开始的水蜜桃文化节,在塑造“桃花之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带动了我区“赏花经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每年接待赏花游客
在20万人次以上。
三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与我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
近年来,我区每年有农业新闻上央视播出,农产品快递配送量年均增幅达75%,水蜜桃、杏鲍菇等农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效应不断显现,农业促“双增”取得显著成效。
茶叶销售价格从品牌创建前的400元/公斤提升至目前的3500元/公斤;水蜜桃实现按个卖,直销香港的精品水蜜桃每个售价达25元;草莓、砻糠雷笋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竹制品年出口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
仅竹产业1项,每年可为我区竹农带来户均7100元的销售收入。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品化管理能力不强。
农民按标生产意识还未形成,对提升产品品质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分级包装、质量追溯等管理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
以我区水蜜桃为例,目前桃农还不能严格做到疏花疏果,避雨栽培应用面积几乎为零,造成水蜜桃果型偏小、糖度难以保证,果品品质无法有效提升。
(二)品牌培育合力尚未形成。
目前我区有农林、供销、商务、市场监管、各镇(街道)等部门参与农产品品牌培育,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扬长有余、补短不足,品牌营销存在蜻蜓点水、重复投入现象。
(三)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
我区农产品普遍以鲜销
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变商品、产品变礼品的转化能力较弱,阻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举措,为加快建立我区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及时发挥品牌强农、富农作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提升产品品质,维护农业品牌的生命力。
1.深化农业技术培训。
在继续加强农业常规技术培训前提下,重点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测算、农业大数据评估等手段,不断树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管理意识,切实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先进技术应用。
重点要加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为优质农产品持续供给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继续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文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投入生态化、安全认证普及化、质量检测常态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化”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守住农业品牌发展的根本底线。
(二)健全培育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的凝聚力。
1.制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
为形成农业品牌培育合力,加快编制农业品牌发展规划。
相关各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培育对象、实施路径、职责
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区品牌农业发展。
2.建立子母品牌培育机制。
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精经营体自主品牌为主线,由政府主导制定水蜜桃、茶叶等母品牌培育方案,持续发挥我区农业公用品牌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建农产品子品牌,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创意化品牌运维团队,开展符合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六统一”要求的品牌运维体系建设。
通过子母品牌齐头并进,共同培育我区农产品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
3.加强农业品牌权益保护。
为保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印刷企业、流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商标等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冒充我区农产品、仿冒品牌、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
(三)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以建品牌、创名牌为目标,不断加大我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
一是要广泛邀请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我区农产品动态报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要及时做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组织协调工作,鼓励农业主体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积极为我区农产品拓展市场、争创荣誉;三是要整合打造农业嘉年华盛会,做强我区农事节庆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农产品现场
推介会、销售对接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出口业务,持续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的带动力。
继续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持续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
尤其要鼓励农业企业针对目前局限于作坊式生产的如油焖笋、黄内糕等一批特色产品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围绕我区主导农产品开展如蜜桃酒、竹制工艺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培育我区农产品后备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强政策保障,增强品牌发展的助推力。
农业品牌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投入大、收效慢,仅靠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难见成效,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农业商标注册、名牌创建、品牌维权、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在农业品牌运维团队组建、农业安全认证、农旅产品开发、农事节庆推介、地方特产营销、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