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三民主义一、选择题1.(2018·资阳一模,29)“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答案 C解析陈独秀阐释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为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同时指出思想层次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觉悟,故A 项错误;题意并非单独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故C项正确;根据题意,陈独秀肯定了以前探索的层次,同时指出探索的层次应深入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
2.陈独秀指出:“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
”这表明陈独秀主张()A.政党政治B.国民政治C.立宪政治D.社会主义答案 B解析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但材料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陈独秀认为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不可称为立宪政治,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立宪政治,故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3.“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
”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B.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后出现的D.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故B项正确。
4.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
据此可推测胡适()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答案 B解析“非命”的观点认为不存在宿命,一切都是人自作的,必然且合理,材料中“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同时又……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表明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故B项正确。
5.(2019·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29)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须做“言之有物”,即有“情感”“思想”的文章;而对于当时青年“不思奋发有为”,但只知“发牢骚之音”的“暮气”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这说明当时()A.民族危机严重B.出现尊孔复古逆流C.强调文学应自由讨论D.社会急需思想变革答案 D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其著作《文学改良刍议》主张“言之有物”,要有情感和思想,反对青年“发牢骚之音”的“暮气”,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当时的社会思想界仍然充斥着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文化,胡适的倡议表达了进行思想变革的愿望和要求,故D项正确。
6.(2019·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29)“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
”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答案 D解析“孤独者”“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7.(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29)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答案 C解析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故C项正确。
8.(2019·长治模拟)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答案 C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主流思想,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9.(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三,28)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答案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10.(2018·兰州一模,30)1924年,孙中山先生说:“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
”中国共产党《中国土地法大纲》指出:“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前后“耕者有其田”()A.其目的与内容相同B.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C.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D.都没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答案 B解析前者是通过土地国有逐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后者是直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内容不同,故A项错误;两者都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但后者较前者更加彻底,是前者的发展,故B项正确;后者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故C项错误;后者通过土地革命得以实现,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故D项错误。
11.(2019·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一,29)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与人民。
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演变,并没有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清政府已被推翻,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是在新三民主义中,故D项错误。
12.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
”此说是()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B.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舆论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D.形成四大家族的理论根据答案 A解析由材料得知孙中山主张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四大家族形成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一,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
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
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
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答案(1)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
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2)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
异:产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内部原因从政局、儒学独尊地位的变化上分析,外部原因从西方思想的冲击上分析;第二小问影响,一方面从袁世凯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倒退上总结,另一方面从激进派的探索方面总结。
(2)相同点从社会转型、社会进步等角度总结;不同点则从二者的产生原因、解决手段上去比较。
14.(2018·百校联盟全国Ⅰ卷4月联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
……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