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庭科学小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钱张清
桐乡市凤鸣天女中心小学邮编:314500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利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寻找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目的,但是科学在课堂上做,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而家庭科学小实验,灵活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效,更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场所。
家庭科学小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更使学生在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家庭科学小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的步骤,再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通过实践,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喜欢科学这门课,以使其科学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本文笔者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促进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
关键词:家庭科学小实验实验教学能力
国力的增强,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始于探究。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科学探究的主旨在于使学生的学习中心重心从知识的传承性转变为探究性,让学生去主动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现行的科教版小学科学课本正是这一点的真实体现。
现代教育提倡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个体家庭为实验的基地,通过家庭科学小实验,对部分科学实验进行探究,正是符合“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也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延伸、补充与拓展。
我们平常的课堂实验经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般一些完整的实验不是一节课、两节课所能完成的,而家庭科学小实验正弥补了这一课堂教学的不足。
例如:小学五上的“绿豆发芽对比实验”,从种皮的破裂,到发芽,生根,需要几天的时间,“种材料”的实验,更需要一、二个星期才能完成,这些实验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而在家中可以不受限制,学生想做就做,还可以反复做,失败了重来。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在家里,可以按找实验要求,寻找或创造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过程。
对学生在实验中的收获,可以写出实验的心得体会,然后
在班级中进行展评,使学生体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最终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
一、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杨振宁教授非常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他曾这样说:科学毕竟有90%是实验探究活动,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应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优势,因为他们凭这种本领往往超过他。
不难看出,在这段话中,杨振宁教授大大地强调了科学中实验技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要善于动手。
笔者看了这段话后,深受感动,为此常有目的的让学生进行一些需多动手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动手拆东西。
例如:学生学了教科版四下《电》单元中的《电路出故障了》一课后,发现自己家里的手电筒也不能亮了,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就把新的和损坏的手电筒都拆开,比较两个手电筒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到损坏的手电筒不亮的原因。
还如,四下的《油菜花开了》一课,要求学生“拆”油菜花,即解剖油菜花,油菜花的“拆”需要学生的细心与细心。
课堂实验毕竟时间有限,由于小组之间分工问题,部分学生没能把实验做好,所以他们就在家里“拆”起了油菜花,进一步加深了对油菜花各部分的认识。
这样在“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把拆开的东西组装回去。
装与拆相对,学生在拆完以后仍旧组装回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是有的学生拆是会拆了,但是就是装不回去,为什么?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记住各个部分的先后顺序,所以要能顺利地把各个部件重新组装回去,要求学生很有内耐心,记住拆下时的先后顺序,这样才能顺利的把拆下的各个部件组装回去。
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克服粗心的习惯,为今后终生发展获得能力。
二、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在新课改以前,学生只为考试而积累各种知识,为考试而“背实验”,对于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但实施新课程以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的设计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为了解决教学上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先进行预测,再以实验证明。
学生为了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就必须去看科学的课本、课外书、参考书等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学生多想想,因为很多的实验器材是没有的,只有在现有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利用周围的一些物品(包括一些废弃物品),自行设计或创造一些实验的器材,以开展实验。
下面请看实验案例
案例: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科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导体与绝缘体)实验准备:家长参与,学生与家长一起寻找实验的材料
实验用品:透明玻璃杯若干旧金属导线若干小灯泡1个
小铁片2快 1.5V电池2节各种液体(包括:醋酒酱油盐
水糖水油清石灰水自来水等)
实验步骤:1、组装好电路检测器,如上图。
2、将两片接上导线的铁片放入液体中一一检测。
3、记录实验记录。
实验结果:除了食盐溶液能够导电外,其它溶液都不导电。
其实这个实验的结果是老师早就知道的,学生把在家中做得的实验结果带到课堂上来,进行分析讨论,得到了不同的见解。
在课堂上,老师早就告诉学生,液体中只有蒸溜水是不导电的,其他的液体都是导电的,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家用电器的插头是不能碰到水的。
那为什么其他的液体在实验中都不导电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请教老师和电工,最后得出:原来其他液体不导电的原因是电压太低的缘故,如果实验用的是220V 的交流电,那就能使这些液体都导电。
当然,做这样的实验也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在做实验前,课本上已经明确指出,教师也再次强调,200V交流点不能用与电路检测器,所以这个实验的最终结论不是小学生现在可以得到的,只有询问电工或者查找资料,最后获得。
通过家庭科学小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家庭中进行实验时,学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去分析,去解决。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着火了》(六上第三单元)一课后,知道了氧气在空气中大约占21%,约1/5,于是当学生回家后,都想回家亲自动手测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利用去掉瓶底的大饮料瓶作为玻璃罩,把蜡烛放在里面燃烧,等到蜡烛熄灭后,也就是大饮料瓶中氧气基本烧光,看看水上升的高度占全部空间的几分之几,就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聚:点燃小蜡烛,迅速将饮料瓶罩住蜡烛火焰。
实验结果:瓶内水上升的体积都小于1/5。
分析问题:学生每次做好后发现都小于1/5,但我们明
明已经知道空气中氧气是21%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开始时认为漏气或者空气中含有其他杂质,后来反复做都还是这样。
学生分析这个问题,总是想不通,终究是什么原因?带着问题,学生开始请教老师,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原因: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蜡烛比较长,高于水面较多,在上面的氧气燃烧完后,低于火焰部分的氧气由于不能向上供应而无法燃烧,造成水面上升较少,没有达到预期的值。
学生通对问题的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利用家庭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施素质教育今天,“创新”一词出现的频率可谓是最高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通过家庭科学小实验,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实验器材,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例如:在科教版四上的教材中,要做
一些“过滤实验”。
当老师在课堂上做给学
生看后,很多学生对过滤实验很有兴趣,
于是向老师索要过滤纸,想回家亲自去做
一做。
当然,老师不可能给所有学生一张
过滤纸,老师就告诉学生,我们家里有很
多东西都可以作为实验的材料。
一些聪明
的学生,回家把大饮料瓶剪成二部分,下
面的当烧杯,上面的作漏斗,用竹筷进行
搅拌,厚的白布当作过滤纸。
如上图所示。
可以看出,上面的过滤装置既稳定性好,又比较实用。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
综上所述,家庭科学小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家庭科学小实验对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庭科学小实验与科学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