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理性到自律——康德道德哲学逻辑推演

从理性到自律——康德道德哲学逻辑推演

从理性到自律——康德道德哲学逻辑推演摘要: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被誉为是作为其道德哲学的一本重要的著作,书中简要地把道德哲学从一般大众通俗的道德,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进入到纯粹实践理性,当中他由先天的理性出发,一直到道德最后必然走向自律作为最终目的,这个过程是论证其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了解他的道德哲学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道德哲学;道德;康德;自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他的道德哲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大众道德哲学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第三章,从道德形而上学过渡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这样的分布就构成了他的道德哲学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层递进。

在他的道德哲学中始终离不开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所说的先验理性,以及他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从一开始就强调的善良意志。

在他的整个论述过程中主要以理性作为核心,而推导出意志,继而走向自由,最终通向道德的自律。

在其中康德引用经验例子来批判在表象世界中道德依据从经验出发的不可能性,从而表示出道德必然需要走向自律的重要可能。

那么,理性如何走向自律的也就成为道德如何可能的重要关键。

而作为表象世界的经验又为什么被康德所批判,并且被认为其不可能成为道德行为的依据呢?因为,康德认为在经验中,道德是没有什么依据和确定性可言的。

首先,经验中的事实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当中有着我们所不能预想和无法确定的因素存在,并且事实的过程具有多变性,那么在此前提下道德以经验为依据而存在是不可能的,甚至如果道德行为再以经验事实作为行动的支持,就会不攻自破。

因为经验不具有确定性,而现在则要用经验去解释经验,当我们试图用不确定的经验去推论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时,那样的道德必然是无效的,也就不可能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

其次,纵使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举出大量的道德榜样和例子去说明经验事实中所发生的具有道德原则的行为,同时也用以说明经验事实中道德行为的存在,但这些例子有可能只是一种偶然而非必然的普遍存在。

因为“经验永远也不给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而只是(通过归纳)给它们以假定的,相比较的普遍性,以至于实际上我们只能说:就我们迄今所察觉到的而言,还没有发现这个或那个规则有什么例外。

”[1]47所以试图从经验事实中找到表现或是支持道德的依据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在经验事实的情况下道德行为的发生有可能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而这种“合乎”的行为也许只是因其自身目的刚好与道德行为偶然地达成一致,而不是真正地“出于”道德。

在此可以看出,经验不可能作为普遍有效的道德依据,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去思考一种“先天”所存在的,并且能作为道德依据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

这也正是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先天”原理的理由。

一、作为先天的理性这种先天的理性是每个作为有理性的东西所先天拥有的,不是我们可以去选择放弃或是不加以理会的,而可以说是自在地存在于每个有理性的东西的心中。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理性是作为先验去考察的,而什么是先验呢?“先验”就是指先于日常的经验之上,在这里与“先天”的区别不大,只是“先天”的可以与经验无关,而“先验”是先于经验之上而又可以对应经验。

它是在经验之上,简单地说是运用于经验之中,但却不源于经验。

在这个先验的前题之下,理性就不需要参杂经验的内容去思考,因此理性思考也就不需要考虑经验的事实,这也是因为经验中的很多状况都带有不确定性,特别是在道德判断当中,如果道德是根据或是完全考虑经验的事情去行为,就会很容易陷入到相对静止的状况之中,那么道德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必然性,最终无法形成一个为人们所共有的道德价值判断。

因为,“如果理性只自身规定行为,我们正要研究其可能性,并且只能先天地做这件事情。

”[2]46所以,理性在道德中的思考要以先验作为基础而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规律,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同时也得出理性的思考是在理性的本身中作出的思考,这种先天理性的思考为每个有理性的东西所先天拥有,是自在地存在于每个有理性的东西的心中。

所以道德判断才不会掺杂到多变的现实经验之中,受到其影响。

二、理性走向的意志在这样的理性作为前提下,理性在自身的范围内进行考察,而道德行为的实行以及作出的行动是需要以意志去坚持的。

作为有理性的东西,他的行动是具有意志选择的,而在表象世界中意志又往往会受到经验和自身感性爱好的影响,“这是因为伦理学首先考察的应是理性与意志的关系,康德要求它不受任何经验制约,并且要完全摆脱种种感觉经验。

”[3]275那么,理性在摆脱经验对其自身的影响之后,它就成为了自身而存在和思考,所以思考出的导向都会是“应该”的,也就是必然。

在这种“应该”的情况下,进而形成我们对事情行动时所要产生的“意志”能力。

一般看来,意志是人对自然规律得到把握之后,转化成为欲望而实行的准则去做事情,这种一般的意志即自由的任意,它往往会很容易受到感性的欲望和外在的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带有“质料”在其意志的思想中,在这种情况下所实行的道德就不会具有普遍性。

因此意志必须要在纯粹的理性中进行思考,上升为纯粹的“形式”,在纯粹理性思想当中意志是善的,“在这个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的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2]8纵使“这种意志虽然不是唯一的善,完全的善,却定然是最高的善。

”[2]12在这里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中的意志就是善良意志的存在,这是从作为自身理性中得出来的意志,所以说“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9三、意志的自由由于这种理性而形成的意志之下,我们都会是“自由”的。

在表象世界中我们是受自然的因果律所支配,从这方面看来,我们是不自由的。

我们单是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4]4所以如果没有规则来相对应出自由的存在,那么自由本身就会失去其意义,也就被解构掉,我们也就没有需要或是必要去定义自由和追求自由了。

而在这里我们要去表示的是一种关系。

自身的自由是一种由有理性的东西在自身理性思考中所形成的自由意志,而这种意志又是超越于一切现实经验之上而形成的一种自身自在的自由,因此自由与意志是分不开的,意志是自由的,而自由也就是意志的表现。

康德说过“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这表示出在道德行为当中自由的重要作用,因为在意志的自由之下,就算有理性的东西自身处于逆境之中,他也有能力去选择实行道德的行为,这就是因为他具备了“自由”,这是由他自身作为一个有理性东西的自由意志而决定的。

在意志的驱动之下他是自由的,不因为外在的因素而对自身应该实行的道德行动而动摇。

而康德还说过“道德是自由的认识依据”,这涉及到形式逻辑上的悖论,看似这两句话之间有互为前提、不分前后的矛盾,但在康德那里同时对“自由”和“道德”的互为作用不具有思维上的冲突,因为在他的道德哲学当中,两者是交替地互相归结的。

纵使作为人的自身是存在于客观的表象世界之中,受到外在的环境因素影响,但是由于自由使得自身认识到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有选择做道德的可能性,在自由中道德的存在是不争的理由,自由是一种自身自在的自由。

同时由于道德中自身知道也意识到做道德的事,就在这个前提下,自由与意志成为一致的指向,也就是康德说的自由意志。

四、作为必然的自律在前面所准备之下,我们不难看出最终形成“自律”。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就是要表示出人的“自律”,同时也表达出道德哲学必然会走向作为有理性东西的自律。

书中在第一章到第二章中举出例子去分析一切带有经验的道德行为不具有普遍必然性,因为会受外在的因素而去改变,也就是说这都会受“他律”所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出“自律”的必然性。

以先验理性作为其作为每个有理性东西的思考根据,从而推出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为了道德规律最终得以深入到有理性东西的内心性当中。

这种“自律”恰恰地表现出道德的高尚性,因为它就是作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在作为理性思考中形成意志最终走向自由的目的,没有依据外在的一切目的性和一切功利原则,它是主动而非服从,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东西自在而做,这种自律的必然走向也就反映出道德是如何作为普遍必然的可能性。

康德的道德法最终是要走向自立法自守法的,到那个时候自身与他人都是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东西而存在,所以就如第一个命令式说到“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一样,他人与自身的行为都是可以被理性所认同而作为普遍的行动,在这个时候“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是目的王国的成员,虽然在这里他是普遍立法者,同时自身也服从这些法律、规律”[2]53这种法是自身定下,并且为自身所应该遵守,这样的自律作为自身而存在,具体来说就是法规是自身的理性所自然的存在,因此是“自律”。

同时,自律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不光是指自身的一种主观自我的控制,而是指向于主观与客观的一种统一性,在这里他所说的客观是本身就具有的普遍性,而不是指当代人所理解成的现实中所看到的普遍存在性。

在道德意识有自律的更高追求时,就会无意识地要求普遍性,这也就是上面所说到自在的自律,也正是康德道德学说中深入到的内心性。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东西,他们的意志会告诉他们必然地行道德之事,同时保持对道德的尊敬,甚至自己身处困境之时仍会选择做道德的事,这都会突显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东西的自己所在。

动物是不会自杀的,而作为有理性的东西的人却会舍身成仁,这也正是“自由是道德的存在理由”的核心所在。

从纯粹的理性走向自由意志形成自律,是作为道德法则之所以牢固的根据,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与论证过程。

参考文献:[1][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