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答案)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答案)

2018版高三地理一轮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附答案)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1.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B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安第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

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

故选B。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2~4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资*源%库2012 2013 植株数量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解析:2.A 3.D 4.D 第2题,表格数据显示,2009~2013年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未变而草本植物增多,即植株数量总体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也是总体提高,综合来看,植株密度增加。

第3题,表格显示,2009~2013年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即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

第4题,表格数据显示,草本植物不论是数量还是地上、地下生物量都呈明显增加趋势。

地上与地下草本植物的“疯”长,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将会压缩灌木的生存空间,尤其地下灌木数量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地上灌木数量的减少。

由此选D。

5.(2012广东文综卷)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解析: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有人称海洋浮游植物为“生物泵”,意思是这些植物能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因此A项符合题意。

从题目中的描述可知海洋浮游植物对大气中臭氧含量没有调节作用,因此B项错误。

酸雨污染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有关,而海洋浮游植物并不能吸收这些酸性气体,C项错误。

洋流流速与大气水平运动及海水密度有关,与海洋浮游植物无关,D项错误。

6. (2012上海地理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具体表现: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题组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016全国卷乙卷(Ⅰ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7~8题。

7.磷高累积区是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解析:7.A 8.C 7.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的海拔在4300米左右;四川西部山地该海拔附近的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

��8.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

由材料可知,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

由于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较磷高累积区的海拔低,因此气温较高,A选项错误;该山坡海拔2000―3000米处为森林植被,生物生产量较高,B选项错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则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磷累积,C选项正确;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的磷累积量,因此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累积,D选项错误。

(2016全国卷甲卷(Ⅱ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9~11题。

9.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10.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主少 D.冬季风力最大 11.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 太阳辐射减弱解析:9.C 10.D 11.C 9.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故选C;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

10.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

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

11.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

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

(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l2~13题。

12.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项、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3.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解析:12.B 13.B 1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不同山峰经历的冰期次数不同,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说明山峰抬升至冰期的时间越早。

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洛山经历了三次冰期,雪宝顶经历了末次和倒数第二次冰期,太白山只经历了末次冰期,说明果洛山在第一次冰期前就已经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雪宝顶在第一次冰期和第二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太白山在第二次冰期和第三次冰期之间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则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依次是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13.末次冰期和现代相比,点苍山的日照时间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冰期是地球上的寒冷期,气温低,而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点苍山不易发育现代冰川;植被分布在气温较高的地带而冰川发育在年均温低于0℃的高山高原地带,所以植被多少对冰川发育没有影响;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点苍山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结合板块运动知识可知这里位于板块交界附近,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使得该地区的海拔逐渐升高。

��(2016江苏地理卷)某教授参加了x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4~15题。

14.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15.阿尔泰山南坡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解析:14. B 15. D 14.判断教授目视方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由“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可知教授正在向高处看,“身后的森林”说明海拔较低的地方是森林带,站立地“簇簇花草”说明教授正站在高山草甸带。

15.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其南坡山腰抬升来自大西洋的湿润西风,因而多地形雨,并形成了森林;森林带以上为高山草甸带,以下为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故草场不是仅分布在山麓地带;与阿尔泰山纬度相当的大陆东西岸,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阿尔泰山地处内陆且山腰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因而只能形成针叶林;教授描述了高山草甸带呈现“簇簇花草相映”的现象,故此时不可能是冬季。

(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题。

16.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25°N~32°N之间,再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地中海”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地区位于非洲东北部和亚洲西部。

该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影响,气候干燥,所以陆地自然带以荒漠带为主。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题。

17.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解析:C 图中信息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是从黄淮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再到南部沿海地区,依次经过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景观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所以选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