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

辽宋夏金都城考古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各类城市星罗棋布,城市布局也与唐代有很大的不同。

封闭式的坊市首次被开放式的街巷所取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阶段。

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的布局,是皇权至上思想在都城规划中的反映。

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地方城市的发展及其规划起了促进作用。

至于辽金两朝前后期都城布局的变化,则反映了契丹和女真族接受汉文化的过程。

都城开封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城开封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黄河泛滥,故城已深埋地下,使考古工作十分困难。

初步探明整个外城的轮廓和部分城门,并进行了部分解剖试掘①。

故城为三套城墙,东西略短,南北稍长,平面形状为不十分方正的矩形。

中心为皇城,即宫殿所在地,原为唐宣武节度使衙,后梁建为宫城,北宋初扩建,形制略作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周长约2500 米。

皇城为砖砌城墙,四面开6 门,其中南墙开3 门。

这与宫城居中的布局有关,与唐长安城不同。

这种方式也影响了金中都及元大都的规划。

南面正门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考古勘探已发现南墙的两处门址。

第二重为里城,主要用作商业和居民区,也是官署、寺观等的集中区。

原唐汴州城,后梁建都,升为开封府。

遗址相当于今开封市区,形制略呈正方形,周长约25 华里。

文献载有12 门,每壁各有3 门,城门的旧名表示它联系的地区,如宋门通宋州(商丘)、曹门通曹州、郑门通郑州。

这也说明当时城市与周围地区在交通及经济上的联系较密切。

各城门皆有瓮城,通御路的4 个门,有门3 重,各城门正对,其他城门有门4 重,各门不正对。

现有各城门位置与文献记载的相对位置基本上相同。

最外一重为外城,也称罗城,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60)。

北宋定都开封后,曾多次在后周外城的基础上重修和扩筑。

外城经考古勘探试掘,已发表了平面实测图,共有水旱门20 个,其中水门7 个。

除北壁为4 个城门外,余均为3 门,城垣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则。

城门位置与里城城门相对。

勘探实测表明,外城与今开封保存的明清城壁基本平行,东墙距今墙最近为1.4 公里,最远的西墙距今墙2 公里。

实测东墙长7660 米,西墙7590 米,南墙6990 米,北墙6940 米,全城周围长29 公里余(合29120 米),与文献所记元丰年间扩修后的长度基本相符(据宋太府尺计算应为28250.21 米)。

城墙夯筑,现均深埋在地下,一般距地表3 米左右,其中保存较好的西墙,宽度为10—20 米。

已探出旱水门缺口10 处,疑为6 处旱门和4 处水门的遗址,其中南墙的南薰门为一瓮城门,略呈长方形。

遗址东西长130 米、南北宽80 米,瓮门在瓮圈中部,宽达70 余米,与城内探出古州桥遗址及宋皇宫遗址所在——龙亭呈一南北直线,从而证明今开封市区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中山路,即是宋东京开封城内的中心大道——御街。

①开封宋城考古队:《北宋东京外城的初步勘探与试掘》,《文物》1992 年第12 期;丘刚:《北宋东京三城的营建和发展》,《中原文物》1990 年第4 期。

西墙的新郑门规模较南薰门还大,门址面积约2 万平方米,城门缺口宽达30 米,是已发现诸门中保存最好的一处,试掘发现瓮门和门道间的路土和几条明显的车辙印。

外城里外都是版筑的夯土墙,西城墙经解剖现存高度为8.7 米,顶部残宽4 米,底部宽34.2 米。

城墙夯土层次分明,多采用梅花夯筑法。

夯土中杂有“天圣”、“治平”年号的宋钱,并有多次修补痕迹。

另外,城墙外侧发现了专为减缓水的下冲力设置的泄水槽,这说明筑城技法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里城及外城墙外均有宽城壕,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汴河两岸是繁盛的街市所在。

城内御街横跨汴河的重要桥梁之一——州桥遗址也已被发掘,桥面宽度达30 米,河流对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

其他一般道路及巷道也多呈方格形,或有丁字形相交的,但不见坊里划分。

在里城和外城间尚有数条斜街,这显然与唐代两京严整的方格型道路网不同。

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临街道建造,有些街道已成为各行各业集中的地段。

临安五代吴越国都城杭州和南宋临安城与现代浙江杭州城基本重合,调查发掘困难很大。

文献载杭州城为隋杨素所筑,周36 华里。

南宋都城临安的城垣是在五代吴越城的基础上增修而成的,由宫城和大城两重,旱门13、水门5 座,成不规则形。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了对临安城的考察。

1983年吴越捍海塘的发掘,不仅查明了海塘的走向及构筑技术,也为南宋宫城方位的界定勘察做了必要的准备①。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原为吴越时王府所在的子城。

周围9 里,南北各开1 门,规模较小,宫殿和官署分布其内。

考古探明了宫城的北城墙、东城墙和城内若干夯土基址,同时配合基建发掘了与德寿宫及六部遗址有关的道路或建筑基址。

全城市肆密布,据载多达440 个,主要街道与商业大街结合在一起。

大运河在城市北门外,为主要运输线。

城市中河道很多,商业点主要依据河道而列。

辽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为辽代五京之一。

辽太祖神策三年(918)开始筑城,天显元年(926)扩建,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

抗战期间日本人曾在此挖掘。

1962 年重新进行了勘测,基本上搞清了皇城内的平面布局和部分汉城内的遗迹分布状况②。

辽上京由皇城和汉城两大部分组成,城墙由黄土版筑而成,周围约6400米。

皇城在北,是契丹族居住的区域,残墙最高达9 米,现存有南、西、北3 座门址。

门外都加筑瓮城,东、西、北三面墙上还保留有“马面”遗迹。

城内东、南一带建筑遗迹很多,有的还残存院墙痕迹,应为官署、府第、庙宇和作坊。

自皇城南墙正中向北,有一条大道直通“大内”,各组建筑物间亦有不规则的道路相连接。

城内西部的小山上有寺庙和窑址,窑址出土匣钵、支钉等窑具及大量的白瓷片,器型以碗、盘等食具为主,盆、罐等容具次之。

城内北部为空旷地带,不见建筑遗址,应是搭设毡帐的地区。

大内位于皇城的中部,是宫廷所在,四周有围墙,残墙高仅1 米多,南墙遗迹已很不明显。

主殿基址在城中部最高处,原是天然石丘,经平整后兴建宫殿,殿后有排列整齐的小型建筑台基。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 年版。

②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等:《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 年版。

汉城在南面,是汉、渤海、回鹘等族居住的地方,其北墙即皇城的南墙,现存有 4 座门址。

城内除少数官署庙宇外,多为民用住宅和工匠作坊,并有少量市楼建筑遗迹。

由于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渐北移到皇城南墙附近,城内遗迹受洪水冲刷,仅保存了北部中央的部分。

辽中京遗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名)城,1959—1960 年间进行了全面勘测和重点发掘①。

全城有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城墙全用黄土版筑,残迹最高约4 米。

外城南北长约3500 米,东西宽约4200 米,周长共约15400 米。

内城在外城中央稍偏北,南北长约1500 米,东西宽约2000 米,与外城构成回字形平面,墙上有“马面”无角楼。

皇城在内城的正中偏北,仅筑有东、南、西三墙,其北墙即内城北墙,每面长约1000 米,四角有角楼基址。

外城的朱夏门、内城的阳德门和皇城的阊阖门、左右掖门的遗址已被发现。

皇城正门阊阖门有 3 个门道,自朱夏门经阳德门至阊阖门以内的中轴大道也已钻探清楚。

外城部分路宽约64 米,内城部分路宽约40 米,用黄土、灰土及砂子铺垫。

路面中央略凸起,剖面呈弧形,路两侧有排水沟,沟上盖木板或石板。

中轴大路两旁各有南北纵街3 条,东西横街5 条,宽者达15 米,窄者约4米,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次序井然。

外城南部为坊市所在,北部还发掘了官署、庙宇及廊舍遗址。

廊舍在中轴大道之西,为一南北向的长方形建筑,柱础和夯土台基尚存。

在外城西南隅土山顶上发掘了寺院遗址中的一座佛殿基址,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皆为 5 间,殿内用方砖铺地,中央有佛坛。

内城阳德门至阊阖门之间的大路宽约40 米,两旁无建筑遗迹。

皇城阊阖门内的大路宽约8 米,东西掖门也有道路通往武功、文华两门。

武功、文华两个殿址也已被发现,布局上均属汉式传统木构架建筑。

辽中京城比辽代初期所建的上京城更多地模仿了中原都城的制度。

金上京遗址位于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为金代初期的都城遗址。

金太宗时称会宁府,熙宗天眷元年(1138)称上京。

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中都,削上京之号。

正隆二年(1157)毁上京宫殿、宗庙及诸大族邸第等建筑,夷为耕地。

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复称上京,为陪都。

大定二十一年(1181)陆续修复宫殿、城垣。

金上京分为南北二城,平面呈曲尺形,北城南北长1828 米,东西宽1553米;南城东西长2148 米,南北宽1528 米,两城之间筑隔墙,有门相通。

全城现有9 个可能是城门址的豁口。

夯土城墙和角楼、马面、瓮城等遗迹尚存。

南城西北部有皇城,南北长645 米,东西宽500 米。

皇城午门外有土阙,午门内的中轴线上有5 个宫殿台基,两侧有左右廊基址,殿基平面呈“工”字形。

近年在上京遗址内外常发现金代遗物,如上京路的官印、腰牌,打有“上京翟家记”戳子的银镯、银锭,凿有“上京警巡院”等验记的铜镜,还发现窖藏的铜钱、银器等①。

①辽中京发掘委员会:《辽中京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文物》1961 年第9 期;李作智:《论辽上京城的形制》,《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 年版。

金中都位于今北京旧城外城的西南部,为金代都城。

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在辽燕京城(又称南京城,即唐幽州城)的基础上扩建,并重建宫城。

贞元元年(1153)新宫告成,从上京迁都于此,改名为中都。

1959 年曾对城垣遗址作过调查,1965—1966 年又对外城城垣、宫殿和街道等遗址进行了重新勘测②。

金中都外郭城的东南角在今永定门火车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

凤凰嘴村南和马连道附近的地面上,尚保存有南垣和西垣的夯土残壁。

外郭城东、西、南各开3 个城门,北城垣据《金史》记载有4 个城门,总计13 个城门。

宫城位于全城的中央,平面呈长方形。

前朝是大安殿,遗址在今广安门外滨河南路西侧,经钻探得知面阔为11 间,与文献记载相符。

宫城正南门应天门、皇城正南门宣阳门和外郭城正南门丰宜门在同一条轴线上。

丰宜门内大街、端礼门内大街、会城门内大街,以及丰宜门和端礼门之间东西向横排的街巷,都已被勘查出来。

已发掘的一处夯土遗迹,南北长60 米,东西残长60 米,夯土厚近5 米,参照文献记载,该遗址很可能就是金中都大安殿遗址,是在辽代宫殿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