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③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A.①② B.②④ C.②③D.①④2.“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
”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③④ D.②③3.右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A.宋夏议和B.宋辽议和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其中,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
争论数起。
”这表明,交子()A.产生于商业纠纷中 B.是印刷技术进步的产物C.是民间交易的凭证 D.只在少数富人之间流通5.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分裂割据 B.实现国家统一C.强化思想控制 D.开发边疆地区6.《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
”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武将专权D.重文轻武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A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8. 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9. 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谚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这主要说明临安A.蔬菜类品种丰富 B.水利建设获得发展C.城市商业的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0.南宋时,南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开垦出许多梯田、圩田。
梯田就是依山势而建,状如梯子;圩田就是把临近江河湖泊的水洼地用堤围起来,堤上有闸门,洪涝时闭闸防淹,干旱时开闸灌溉。
南宋时南方梯田、圩田的开垦()A.源自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依赖于北方农民南迁C.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取决于南方社会安定11. 《宋史·食货志(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一经济现象出现在()A.三国时期蜀国 B.三国时期吴国C.唐朝四川地区D.北宋四川地区1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最终完成于()A.隋唐时期B.两宋时期C.五代十国D.明清时期13.2019年3月28日,庆祝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犬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
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A.西汉时设西域都护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C.元朝时设立宣政院D.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14.对如下绘画作品解读正确的是()《清明上河图》(局部)A.作者是南宋画家张择端 B.取材于清朝南京秦淮河沿岸风光C.折射出贵族文化的高雅D.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15.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
据此可知,当时()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 D.交子开始使用16.“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A.台湾府B.宣政院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17.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以生产青白瓷著名,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A.越窑B.邢窑C. 景德镇D.泉州18.根据下表中的史实,可知那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入鼎盛时期是在()A.汉朝 B.唐朝 C.宋朝D.元朝20.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①蔡伦改进造纸术②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③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A.①③④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21.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A.南宋B.元朝 C.明朝 D.清朝22.《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达官贵人的需要C.城市商业的繁荣D.海外贸易的兴盛23.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A. ①②④⑤B. ①②③⑤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⑤2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25.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
这说明北宋()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元朝疆域图(1330年)图A 图B图C(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趋势;图B 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
27.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图片选自教育部审定《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这些发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车轮、辘轱和滑轮,埃及的握杆和曲柄等)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显著……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指南针)。
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评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概括丝绸之路的影响。
(2 分)(2)根据材料二,在印刷术、火药和磁铁三大发明中任选两项,概括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8.(1)生产力是社会结构中最活跃、革命的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
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1)依据材料一,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1)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21:DCBCADAACADBCDBCCCDBBCCAD二、材料分析题。
26.(1)C;金;自由和自治(2)①都城:开封。
问题:辽占据幽云十六州(或辽建立后,不断向南扩张)。
解决: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②时间:1279年。
首创:行省制度。
发展:交通:陆运、海运、漕运大大发展;外贸: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重视海外贸易;大都、泉州、杭州等是注明的商业大都市。
(任答一点得)(3)启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趋势,要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发展呈现多元一体趋势,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任答一点得)27.(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影响:密切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意正确即可,)(2)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和文化知识传播,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磁铁(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任选两项,言之有理即可,。
)28.(1)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