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及犯罪构成
(二)前苏联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平面式
前苏联的犯 罪构成体系
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吸收大陆法系犯罪论理论的 基础上,加以改造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1、犯罪构成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
2、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所需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 机统一。
3、犯罪构成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理论强调以法的阶级性和犯罪的社会 政治特征为基础,主张实质的犯罪构成。
●20世纪50年代,我国直接从苏联引进了犯罪构成理论, 并有了初步发展;文革以后,犯罪构成理论得以重新恢 复并取得重大进展。当前有“去苏俄化,渐德日化”的 趋势,形成了维持派、改良派和改革派的不同学术阵营。
犯罪客体
(四)普通的犯罪构成、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 构成
普通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 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是某种犯罪常见的犯罪构 成。
派生的犯罪构成,是指以普通犯罪构成为基础,由于具有 严重或较轻社会危害程度的情节而从普通犯罪构成分化 出来的犯罪构成。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与减轻的犯罪构 成。
类 法定分类 (二)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四)基本犯、加重犯与减轻犯
第二节 犯罪构成 第 三节 犯 罪构成
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所作工作分三个阶段:
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进行梳理 对行为进行定性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犯罪构成 与犯罪 概念的 关系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联系:
基础
犯 罪
犯罪概念
犯罪构成
论 之
具体化
区犯罪 别:
功能不同
及
犯罪概刑念重在揭示犯罪的基本特征,回答“什么是犯罪”, 犯罪具事有哪些基本特征;
犯罪罪”构,责任成即是犯认罪定是犯怎罪样的成规立格的、,标它准的,成回立答需“要怎具样备认哪定些犯要件
一、犯罪构成理论的沿革 (一)德、日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阶层式 构成要件符合性(行为、结果、因果关系)
(通说)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 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 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一)我国犯罪构成的内容
1、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 法益。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 行为、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3、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 社会的结果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包括故意、过失、动 机、目的。
(二)我国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所必需具备的客观要件和 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有完整性。
3. 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刑罚 当罚性。
●但书含义
刑法第13条但书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 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情节”是指行为过程中影响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 能性的各种情况,如法益的性质、行为的方法、行为的 结果、行为人的故意、过失、动机与目的等,但不应包 括行为前后的表现。
“不认为是犯罪”,即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故司法机关不 得以犯罪论处,结论是不构成犯罪。
(二)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 叙述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完整地规定了所有要件的犯 罪构成。 空白的犯罪构成,指刑法仅规定了部分要件,其他要件 需要法官适用时进行补充或解释的犯罪构成。
(三)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单一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 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内容可供 选择或者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
2、犯罪构成是由能够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 程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选择性。
3、犯罪构成所要求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都必 须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一 般而言,客观要件由分则规定,主观方面和主体 要件由总则规定)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 理论意义:刑法理论的基石
实践意义
区分罪与非罪 区分此罪与彼罪 区分轻罪与重罪 区分一罪与数罪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犯罪方法 犯罪时间 犯罪地点
一般主体 特殊主体身份 单位犯罪主体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犯罪目的
(2)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指轻微的危害, 而是指危害达到相当程度的情况。
2. 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 性。
(1)犯罪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而是触犯刑法的行为,从而有助于把握犯罪 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2)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基础; 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
我国传统 平面耦合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
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采取的是一种递进式的逻辑 结构(层次性与递进性的联系),在犯罪的认定上采 取的是减法(排除法);而我国现存的犯罪构成体系 是一种耦合式的结构(同时性与横向性的联系),在 犯罪的认定上采取的是加法(整合法)。
二、我国犯罪构成的概念
四、 犯罪构成要件体系
犯 罪构成 要件
犯罪构成体系,是指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按照一定顺 序和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
设定犯罪构成要件的个数
决定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
• 过去学者对犯罪构成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对 犯罪构成要件具体内容以及要件多寡的 “改造”上。但是现在则出现了“重构” 犯罪构成体系的呼声——主张引进德日的 犯罪构成体系来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进行 脱胎换骨的改造。
1.传统观点-由客观到主观,从立法者角度来认识犯罪 行为,是刑法学意义上的顺序
客观方面→犯罪主体→主观方面
2.由主观到客观,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来认识犯罪行 为,是犯罪学意义上的顺序
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三)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
犯罪客体要件
客观要件 犯
罪
犯罪客观要件
构
成
要
犯罪主体要件
件
主观要件
违法性(违法性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有责性(责任能力、故意、过失)
●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是一种动态的结构,犯罪的成立首先要求 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类型即构成要件,然后再逐步确认其客观 违法性(是否存在违法阻却是由)和主观规责可能性,以此认定犯 罪和刑事责任。对行为是否成立犯罪的判断,是由形式(外部)到 实质(内部),由抽象到具体,由客观到主观的逐层递进判断。其 根本目的是力图通过形式主义的构成要件来限制司法权力。
结论:如果说刑法第13条的本文(即但书前的内容)从 正面规定了什么是犯罪,那么但书则从反面说明了什么 不是犯罪;正反两个方面相结合,使人们能更加准确的 理解犯罪概念。
二、犯罪的分类 第 二节 犯 罪的分 类
(一)自然犯与行政犯
犯 理论分类 (二)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罪
(三)轻罪与重罪
的
分
(一)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犯罪构成具有针对犯人的恣意而保护社会;针对社会 的恣意而保障犯人的双重保障机能
三、犯罪构成的分类
(一)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基本的犯罪构成,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 定的犯罪构成; 修正的犯罪构成,指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 并对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未完成形态的犯罪等规定的 犯罪构成。 这种分类法源自德、日等国刑法理论,我国刑法理论也引 进了这一说法。
第一编 刑法总论
第四章 犯罪概念及犯罪构成
犯罪论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三种类型的犯罪概念,犯 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分类,犯罪构成的概 念及特征,犯罪构成的分类,研究犯罪构成 的意义,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本章关键术语】
犯罪概念 犯罪构成 构成要件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与分类
一、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犯罪概 念: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 是犯罪。
1、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相当 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1)对这种危害性应当从整体的意义上来理 解,即犯罪决不仅仅是加害人和被害人个 人之间的私人矛盾,它危害到了整个社会 或者说是社会共同体本身。
不 犯 1.哪些行为是犯罪(刑法将哪些行为
同罪 层概
规定为犯罪)
次念
2.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刑法为什么
上回 的答 问三
将这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3.应当将哪些行为作犯罪(刑法应当将
题个
什么行为规定为犯罪)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1)在刑法典中不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 (2)形式的犯罪概念。强调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 (3)实质的犯罪概念。着眼于揭示犯罪的反社会性 实质。 (4)形式与实质统一的犯罪概念。即将犯罪的法律 属性和实质特征结合起来作为犯罪的定义。如我国刑 法第13条。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 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财产,侵犯 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 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 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 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一)犯罪构成要件的数量
1.四要件说(通说):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方 面、犯罪主体要件、犯罪主观方面 2.三要件说 (何秉松教授):犯罪主体—危害行为—犯罪客体 3.二要件说(杨兴培教授):犯罪客观方面、犯罪 主观方面
(二)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排列顺序
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是 否足够保障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