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力墙结构布置

剪力墙结构布置


装配整体 3.5B,50 3.0B,40 2.5B,30

注: 1 表中B为楼面宽度,单位为m;
2 装配整体式楼盖的现浇层应符合有关规定; 3 现浇层厚度大于60mm的叠合楼板可作为现
浇板考虑。
10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② 纵向剪力墙不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两 尽端。
(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易使楼盖中部 出现裂缝)
剪力墙数量少
结构刚度小 侧移不满足
剪力墙数量多
不经济 刚度大 地震作用大
使结构周期接近场地卓越周期 引起共振
13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1) 方案阶段
① 间距符合表6.1,能保证楼面刚度无限 大
一般2~3B及30m左右
② 设计细高剪力墙,保证延性,H/B大 于2
若不满足,设洞口,洞口连梁用弱连梁
轴压比
N fc A
表6.3 柱轴压比限值
结构类型
抗震等级 一二三
框架
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筒中筒
部分框支剪力墙
0.7 0.80 0.90 0.75 0.85 0.95 0.60 0.70 —
对于Ⅳ类场地上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
当减小
17
柱轴压比限值(附注)
1.柱轴压比指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压 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 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
预制板板缝宽 度 宜≥40mm
4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2)框架和剪力墙的布置方式
灵活 对称
① 框架与剪力墙(单片墙、联肢墙或 较小井筒)分开布置;
② 在框架结构的若干跨内嵌入剪力墙 (带边框剪力墙);
③ 在单片抗侧力结构内连续分别布置 框架和剪力墙;
④ 上述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混合
5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① 横向剪力墙沿长方向的间距宜满足表 6.1的要求,
当这些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 剪力墙的间距应适当减小
9
表6.1 剪力墙最大间距(m)
楼盖形式 现浇
非抗震设 计(取较
小值)
5.0B,60
抗震设防烈度
6度、7度 (取较小
值)
8度 (取较小
值)
9度 (取较小
值)
4.0B,50 3.0B,40 2.0B,30
(3)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并使结 构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接近
(4)除个别节点外不应采用铰接,梁 与柱、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
6
(5)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布置须满足:
7
剪力墙周边均匀布置,楼梯间、电梯间、平
面形状变化及荷载较大的部位,剪力墙的间距 不宜过大。
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位的端部附 近布置剪力墙。
纵、横剪力墙宜组成L形、T形和[形等等形 式。
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宜避免刚度突变; 剪力墙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
楼、电梯间等竖井宜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 结合布置。
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宜超过结构
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 %;
8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6)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 的建筑中
20
柱轴压比限值(附注)
5. 当柱截面中部设置由附加纵向钢筋形 成的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 不小于柱截面面积的0.8%时,柱轴压比 限值可增加0.05。当本项措施与注4的措 施共同采用时,柱轴压比限值可比表中 数值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 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要求确定;
21
柱轴压比限值(附注)
6. 附注第4、5两款之措施,也适用于框 支柱
7. 柱轴压比限值不应大于1.05
22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11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7.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应符合
(1) 应布置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两主 轴方向均应设置剪力墙
(2) 抗震设计时,房屋的周边应设置 框架梁,房屋的顶层及地下一层顶板宜 采用梁板结构
(3) 有楼梯间、电梯间等较大开洞时, 洞口周围宜设置框架梁或边梁
12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2. 适用于C60以下的柱 C65~C70时,降低0.05
C75~C80时,降低0.10
18
柱轴压比限值(附注)
3.适用于剪跨比λ>2的柱
1.5≤λ≤2.0 减小0.05
λ<1.5时 轴压比限值应专门
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19
柱轴压比限值(附注)
4. 当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箍筋间 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加 0.10;当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箍 筋螺距不大于100mm。肢距不大于200mm、 直径不小于12mm时,柱轴压比限值可增 加0.10;当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螺旋 箍 , 且 螺 距 不 大 于 8 0 mm、 肢 距 不 大 于 200mm、直径不小于10mm时,轴压比限值 可增加0.10。以上三种配箍类别的含箍 特征值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确定;
第九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简化计算.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 韦爱凤
1
6.1框架-剪力墙结构概念设计
6.1.1结构变形、受力特点
框架—剪力墙结构=纯框架体系+纯剪力 墙体系
(剪切变形)(弯曲变形)
相互作用力
2
6.1.2框架—剪力墙结构方案的选定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结构平面布置
结构竖向布置
1. AW—剪力墙截面面积、AC—柱截面面积、Af—楼面面积; 2 .表中数值是纵横两方面的总量,应使两个方向的剪力墙数量接近;
3.高度较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宜取表中的上限值。
15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3)计算复核阶段
① 自振周期 T (0.06 ~ 0.08)n
16
2.剪力墙合理数量

③ 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m
14
2. 剪力墙合理数量
(2)初估尺寸阶段
表6.1底层构件截面积与楼面面积之比
设计条件 70,Ⅱ类土
构件截面面积与楼 面面积之比(AW
+AC)/Af
0.03~0.05
剪力墙截面面积与 楼面面积之比AW
/Af
0.02~0.03
80,Ⅲ类土
0.04~0.06
0.03~0.04
楼盖结构布置
3
1. 框架—剪力墙结构布置
(1)楼盖结构 H≥50米,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H≤50米 8、9度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6、7度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
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
现 浇 层 厚 混 凝 土 强 度 双向钢筋网

等级
≥50mm
C20~C40
Φ6~8@150~ 2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