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外国诗二首
课题外国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词语积累与运用。
2.了解两位诗人。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
基人。
他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他的诗歌
《自由颂》《致大海》《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充分反映了渴望自由、反对沙
皇专制的思想。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他的诗富于象征和哲
理,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一生中共出了10多部诗集,其中主要的有
《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溪》《见证树》以及《林地
空间》等。
写作
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
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选自《中外哲理
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
弗罗斯特读高中时就开始写诗,17岁发表了处女作,但此后很少发表,20
年中仅在小刊物上发表6篇。
他抱着当诗人的梦想打算去英国发展。
那么是
继续留在家乡,还是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
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
况且当时诗人的境遇并不好,但他毅然选择了诗
歌。
1912年,他变卖农场去了英国,在伦敦附近住下。
最终他成功了,191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志》,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
当写这
首诗时,他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了。
正如诗中所说:“我选择了人迹
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读准
字音
辨清
字形
理解
词语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续不断。
幽寂:幽静,寂寞。
新
课
导入1: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品味亮点词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作者用“欺骗”这个词是否恰当?为什么不用“伤害”或其他的词?这样用的效果是怎样的?
恰当。
“欺骗”一词原义是指用虚假的言语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的真相,使人上当。
此处作者用了“欺骗”一词其实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把生活中碰到的悲伤与痛苦说成是生活“欺骗”了你,这样写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贴切,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没有把痛苦等说成是“伤害”其实是一种乐观思想的表现。
“伤害”是指在人的心里有了伤痕,难以愈合。
作者此处只是把生活中的不如意,轻描淡写成一种“欺骗”,发现了这种欺骗时勇敢面对,重新振作即可,不要总在伤心的往事中徘徊,而忽略了眼前和未来的美好。
另外,年轻人总是对未来抱着太理想的态度,所以在碰到事情不如想象中美好时往往会有心理落差,觉得生活“欺骗”了他,所以此处的“欺骗”也可理解为个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这种距离给人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
【感悟精彩句子】
细读课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旦做出选择,就应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
【把握文章主旨】
1.诗人为什么把诗题定为“未选择的路”?
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
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与不可逆转性。
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
所以,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比较阅读,问题探究】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比较乐观积极,《未选择的路》则有些忧郁惆怅。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两首诗都饱含哲理与人情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语言精练,内涵深刻。
这首诗没有具体鲜明的形象,但诗歌语言精练,短短几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行文以劝告的口吻,以说理的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道来,语气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是诗人在和你交谈,如“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着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未选择的路》
1.运用象征。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比喻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2.含蓄清新。
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深化了这首诗的含义,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诗人将哲理隐含在优美的意境和浓郁的抒情中,并传递给读者。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你运用象征的手法,从山、月、树、蜡烛……这些事物中任选一例,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事物的象征寓意,200字左右。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简单的诗句,给了身边逆境中的人以无限的鼓励。
虽然诗句写得简单,但在苦难的生活中能做到普希金所写的那样,实际上是很难的。
放开思维,让学生想想自己所经历过的,或听说过的坎坷的人生故事并细细体会。
普希金是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
学生们大多是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阅读。
《未选择的路》
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
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
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
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
本次教学设计较重视朗读训练,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优美形象的语言,感知诗歌的内容;注重对诗歌所蕴含哲理的挖掘与所用艺术手法的探究,并成功地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方法指导:
怎样把握诗歌的意象
意象,简单来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具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通俗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解答此类题的一般步骤:
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评议再现画面。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用××手法(或词语)描绘出了一幅……画面,将……(情感等)表现得……。
素材积累:
普希金名言集锦
1.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
2.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4.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
5.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6.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