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部分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置报告

关于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部分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置报告

关于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部分学生可疑食物中毒
调查处置报告
2017年11月10日上午县疾控中心接县教育局报告: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7点40分报告有部分学生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县疾控中心立即派出应急处置调查组到达现场开展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位于东山镇黄塘村,该校有一年级和七年级两个年级,合计16个班,其中一年级有2个班,学生122人,七年级有14个班,学生767人,共有学生889人;学校有住校生263人,均为七年级学生,其他为通校生;全校有老师55人和食堂工作人员7人。

学校有一个食堂,中午所有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食堂就餐,晚上仅有住校生和执勤老师在学校食堂就餐,老师和学生分开用餐,老师另外炒菜;学校每个班级和寝室配有桶装水和饮水机供学生饮水。

二、事件发生经过
学校报告11月9日晚上20点至11月10日凌晨5点,有部分住校生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因症状较轻,发病学生分布在不同寝室,发病的学生未及时向执勤老师反应。

11月10日晨检时,有七个班级的住校生向老师反应,其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该校分管领导发现疫情后已分别报告县食安办、县教育局、县卫计委等相关部门。

三、临床表现及救治情况
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收治就诊症状较重的19名学生均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血常规检查12人除2人有轻度白细胞升高外,另外10人无异常,6人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初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分别给予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其余患病学生均自述症状已自行缓解或者减轻,不用就医。

四、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首次调查:至10日上午11时止。

首例病人系七年级(1)班学生黄海军,男,13岁,住校生,于11
月9日晚上8点左右,出现腹痛、腹泻症状,11月10日在县人民医院就诊、服药后已经痊愈。

经学校统计有上述症状的学生有103人,调查人员统计腹泻超过3次以上的人员有33人,有19名学生因症状稍严重先后于上午和中午送县人民医院诊治。

2、补充调查:
上午11时后学校再次对七年级所有学生进行了核实,发现除住校生外,也有部分通校生出现过腹痛、腹泻3次以下症状,症状较轻,均未就医。

截止11月10日下午6点,除19名住校生发病以外,其他通校生和老师均未发病。

19名患者均系七年级学生,其中七年级(1)班3人、七年级(3)班2人、七年级(5)班1人、七年级(9)班2人、七年级(10)班5人、七年级(11)班1人、七年级(12)班5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8人,分布在不同的寝室。

13日上午对19名就医患病学生随访调查:均已痊愈返校上课。

通过设计的流行病学个案问卷调查统计:有低热4人,2人中度发热(发病前有感冒),恶心9人,呕吐3人,腹痛19人,腹泻17人,水样稀便10人;发病时间9日晚10-12时17人,10日5-6时2人,从中餐后计算:患者最短潜伏期为10小时,最长的为18小时。

3、其他相关因素调查:
(1)共同就餐情况:经调查上犹县思源实验学校老师和学生每天中午在学校就餐,统一由学校食堂发放不锈钢餐具用餐(食堂不提供饮用水),晚上除住校生和执勤老师在学校食堂用餐外,其他通校生和老师均回家用餐。

(2)饮用水情况:学校每个班级教室和寝室均配备一台饮水机供学生饮用矿泉水,并由学生自备水杯。

(3)环境因素调查情况:学校教学楼和寝室均配备公共卫生间,厕所卫生环境较好,但洗手池未配备肥皂或洗手液等消毒用品。

学校周边环境无蚊蝇滋生场所、未发现明显污染源。

五、学校食堂与卫生学调查
1、食材供应:11月9日由县农村学校营养餐公司统一配送到校
分别为:鸭、冬瓜、西芹、大蒜仁、青椒和姜,均有检疫合格证明。

2、食堂环境及配置:厨房宽敞明亮,有通风设施和消毒柜,;大型操作台有3个,其中菜类操作台有二个;加工的砧板分为肉类和蔬菜类(未分为生熟专用);刀具共放在二个刀具盒子中,盛放菜类的盆生熟共用(未标记为生熟专用);有专门的洗碗工清洗餐后用具用洗洁精洗后用大盆水清洗二次后(未用流动水冲洗),饭盒叠放后放蒸汽柜子消毒(消毒方法不当)。

3、餐饭供应:10日中午12点学校供应米饭、西芹炒鸭子和素炒冬瓜,共用餐889人;晚上5点10分供应鸡蛋羹和凉拌芹菜萝卜丝,学生用餐212人。

经调查发现:因学校接通知10日停电,早上四点多开始食堂就把当天的菜饭做准备,鸡蛋羹和中午的二个菜就准备好了,晚上另外加了凉拌菜供应。

4、食堂工作人员:均有体检培训合格证明。

六、样品采集与实验室检测情况
县疾控中心采集11月9日中午和晚上学校食堂供餐的素炒冬瓜、西芹炒鸭子、凉拌萝卜丝和蒸鸡蛋的4份留样菜样,开展细菌培养,经72小时培养后最终结果为:中餐二个留样菜品中均检测出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菌落数分别为:芹菜炒鸡肉6.9×105CFu/g,素炒冬瓜中蜡样芽胞杆菌菌落数达到4.2×105CFU/g;晚餐菜菌落总数5000个并检出大肠菌群。

采集2名厨师和7名发病学生的肛拭子9份细菌培养,患者罗林的肛拭子中也发现蜡样芽胞杆菌。

七、致病因素分析
1、致病因素:
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疾病的暴发,主要通过集体食用不洁食物或饮水而发生,发病的19名学生分布在不同的班级,并且自带饮水杯,在饮用水方面不存在共同暴露史,因此可排除饮用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饮用水导致此次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发病的19名学生,除均在发病前72小时到学校食堂就餐外,无
其他共同暴露史,临床症状基本相同,因此不排除在食堂食用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都以腹痛、腹泻为主,水样便,无发热和呕吐,潜伏期为8-16小时。

经调查19名就诊和其它轻微患病的学生发病时间均在8-14小时为多,患者症状都是腹痛和腹泻为主要症状。

从学校留样的中餐食品中分别检测出蜡样芽胞杆菌菌落数均超过WS/82-1996《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规定:每克食品中均超过105CFu/g和病例符合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即可判定为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2、致病原因分析:1)原材料中鸡肉和西芹中都可能携带致病菌;2)对学校食堂厨房和食材加工过程调查发现:厨房在加工过程中存在食品交叉污染的可能性主要来自砧板、刀具和菜盆,因均未生熟分开使用,加上当天学校停电,又无自来水冲洗,加重污染;3)当天的菜都是加工后存放较长时间增加了细菌繁殖的可能。

八、调查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WS/82-1996《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初步判断此次事件系因学生食用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食物中毒。

九、防控措施要求
1、禁止凉拌菜的供应;对厨房的所有用品严格消毒,对砧板、刀具和菜盆均标识生熟并分开使用;对餐具清洗后用流动水冲洗后再进行消毒。

2、学校做好健康教育,抓好学生防寒保暖和个人卫生工作,对教室开窗同风,并在洗手池配备肥皂或洗手液等消毒用品。

3、学校加强晨检力度,及时发现发病学生,做好登记,并送正规医院治疗。

2017年11月17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