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慎言[摘要]本文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要素,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变化了的情况,对传统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澄清了劳动非商品论的模糊认识,进而提出了新的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佣劳动关系作为社会占主体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商品,资本不再是占有剩余价值的独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而是与劳动相对应的一种生产要素;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新增价值并不是活劳动独立创造的,而是各种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晶,资本应该与活劳动平等地参与新增价值的分配。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现代市场经济价值增殖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题,不仅是我国经济学界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攻克的理论难题,同时也是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急需解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律,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作一些探讨。
一、正确认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关系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范畴,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商品究竟是劳动力或是劳动?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1页)(一)正确认识劳动力的内涵和特性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和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应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190页)) 简单说,劳动力就是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
这种潜在有劳动能力不仅天然属于劳动者所有,而且须臾不可离开活的人体出卖给他人。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劳动力是与工人本身长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6页)马克思也指出:“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54页)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只能不可分地属于其载体;这个载体不但必须是人,而且必须是活生生的个人。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实质上是由劳动者对自身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转化而来的经营才能和劳动能力。
劳动力的这一特性,集中表现在劳动者在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依靠劳动者个人的自觉性,劳动者潜在的劳动能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因此,从劳动力的特性看,它只能依附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存在,并由劳动者个人占有、支配和使用,不可能独立于劳动者的人体而出卖给他人。
从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工人出卖的“劳动力”这一范畴的真正含义看,马克思并非单纯从劳动力的自然属性上来使用“劳动力”这一概念,而是从劳动力买卖双方的社会关系上来理解和使用“劳动力”这一范畴的。
在分析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性质时,马克思对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的过程曾有这样的描述:“资本家例如支付劳动力一天的价值。
于是,在这一天内,劳动力就象出租一天的其他商品(例如一匹马)一样,归资本家使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210页)可见,马克思在使用“劳动力”这一范畴时,并非简单指劳动者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作为独立的商品出卖给购买人去支配和使用,而是指劳动者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连同劳动者自己分阶段地出租给购买人去支配和使用。
事实上,在马克思对劳动力范畴的分析和论述中,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工人与雇佣奴隶的区别仅仅在于:“劳动力所有者就必须始终把劳动力只出卖一定时间,因为他要是把劳动力一下子卖光,他就出卖了自己,就从自由人变成奴隶,”(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190—191页)而“奴隶连同自己的劳动力一次而永远地卖给自己的主人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55页)如果说奴隶是一次性出卖了劳动力的工具,那么自由工人则是分期出卖劳动力的奴隶,它们是生活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孪生兄弟。
正因为在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中,资本所有者购买自由工人的劳动力与奴隶主购买奴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才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大小和使用效果无关,而是与“维持工人生存和延续工人后代的费用”有关。
以上分析说明,劳动力除了与劳动者一起出卖以外不可能离开劳动者以独立的形式出售给他人去支配和使用。
既然劳动力不能成为独立的商品,那么,劳动能不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呢?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从古典经济学就开始争论的一个老话题。
(二)正确认识劳动的商品属性要正确认识劳动的商品属性,首先必须走出劳动非商品论的误区。
马克思为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时指出:“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没有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87页)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因而不能成为商品。
恩格斯在1891年为马克思所著《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的再版所写的导言中,为了说明“在原稿上是,工人为取得工资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在现在这一版上则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提出:“假如劳动(为便于理解文字上完全相同,但内涵并不相同的两个劳动的概念,笔者将作为价值尺度的抽象劳动改为黑体,下同)是一切价值的尺度,那么,我们只能用劳动来表现‘劳动’的价值。
但是,假如我们只知道一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一小时劳动,那么我们就绝对不知道一小时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343页)恩格斯认为,一切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决定的。
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劳动的价值就无法确定。
那么,劳动究竟能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呢?被马克思批判地证明了的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告诉我们:“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60页)按照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来分析,在马克思的论述中认为它本身没有价值,因而不能成为商品的“劳动”,实质上是指抽象劳动。
因为“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0页)只有形成交换价值的抽象劳动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才能作为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
如果我们对恩格斯论述劳动的价值无法确定的那段文字认真推敲,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被笔者加上黑体的“劳动”与没有加黑体的“劳动”虽然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但其内涵却并不相同。
被笔者加上黑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没有加黑体的“劳动”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
抽象劳动作为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当然不能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
但是,资本所有者需要购买和劳动者作为商品出卖的“劳动”,则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
这种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与其他劳动者不同质的劳动或劳动成果进行交换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力并不向来就是商品一样,劳动也并不向来就是商品。
劳动要成为商品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消除了阶级压迫制度,劳动者可以真正自由地、不附加任何条件地自己占有、支配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这是劳动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
二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不被极少数人占有和垄断,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劳动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三是劳动者的个别劳动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劳动者之间不同质的劳动需要进行交换。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分析,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简单的商品交换,但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因而奴隶社会的劳动不可能成为商品;封建社会的劳动者虽然已从奴隶主那里解放出来,对自己的劳动力有了支配权,但居于主体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大多数劳动者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需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谋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尤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和垄断,资本所有者阶级凭借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地位在政治上压迫无产阶级,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被迫将自己连同自己的劳动力零碎地分期出租给资本所有者去支配和奴役。
在存在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下,无产者只能象出租其它商品一样将自己出租给资本所有者去支配和使用,他们的劳动不可能作为商品与资本所有者进行等价交换。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形态是产品经济,因此,劳动者的劳动更不可能成为商品。
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同时具备劳动成为商品的三个条件。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
劳动者随劳动过程不断出卖给购买人的“劳动”,就是劳动力的使用和支出,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交换的过程,就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资料,使劳动这一商品不断从人体中释放出来,并凝结在物的商品之中或为消费者提供效用而被劳动的购买人占有或受用的过程。
正如马克思撇开特定的社会形式对劳动过程进行考察后所作的描述那样:“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
过程消失在产品中。
……劳动物化了,而劳动对象被加工了。
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205页)劳动这一特殊的商品,虽然不可能取得独立的存在形式,但是,它可以从人体中分离出来物化到新的使用价值中为购买人所占有或消费。
作为劳动的购买人,虽然在主观上他所需要的仅仅是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所耗费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但在客观上,劳动的过程,不仅是劳动者为劳动的购买人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耗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