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知识点梳理

公共管理学.期末考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导论·公共管理&公共产品第二章.公共管理的理论发展 1'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2'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的发展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如何从公共行政过渡到公共管理的?](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公共行政理论的初创→建构→转型·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他阐发了公共行政应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基本思想政治领域:政策制定行政领域:政策执行主张对公共行政学进行独立研究△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的官僚制理论.从组织体制的角度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框架三种不同的组织类型: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合理化-合法化组织[√]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是权威行使的基础被领导者对权威的服从实质上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只有与这种合理合法的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合理的分工,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综上,行政应具有独立地位,公共行政的完善取决于从行政公务中积极地排除政治性因素。

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提出为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理论依据。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内容: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标准化的工具,经测算规定的工作定额.....)科学管理原理同样适应于行政邻域意义:建立了专业化和普遍化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与理性官僚制相一致。

按照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层级式管理结构就是官僚制组织结构。

——————————————————————————————————△怀特的系统化公共行政理论认为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理论原则→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知识系统和理论原则完成了公共行政研究系统化的历史性任务,使传统公共行政思想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为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使公共行政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利克和厄威克的科学化公共行政原则提出了公共行政原则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行政问题→发现“行政原则”△福莱特的动态化公共行政理论在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研究人的问题注意对包含在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动机的分析,注意对一个人在他本身所处组织群体中的种种反应作出分析。

组织、权力和领导等问题都是从人的角度来对待的。

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组织运作的一般问题上。

“协调”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的批评与公共政策学派的出现[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批判以及对科学研究新方法的探究]批判主要从行政原则和政治—行政二分法这两个方面进行1.传统行政学家所提出的每一条行政原则,都可以找到另一条看来同样合理的原则,虽然这两条原则导致相反的意见,但它们彼此却可以并行不悖∴所谓的“行政原则”只不过是“行政谚语”,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

[批评的第一个方面]2.认为政治与行政互相关联,无法区分[批评的第二个方面]3.提倡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则(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为基础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基于上述两个批评,倡导使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概念工具,(在建立任何永恒的行政原则前先)寻求新的概念工具。

“决策”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有人主张用“公共政策”来取代“公共行政”。

20C70S 以公共政策为主导的公共行政研究成为主流,以至于后来衍生出公共政策这个新的学科△沃尔多的批评与新公共行政学的勃兴对传统公共行政的批判:1.批判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认为...的目的在于解决官僚制与民主制之间的冲突和试图解决价值问题他认为政治与行政不可分割2.批评传统公共行政的组织范式忽视了组织的非理性的方面和非正式的方面3.反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效率只有在自觉持有的价值观念框架内才是有用的新公共行政学的勃兴·公共选择理论(核心理论点:市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利用)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与公共选择[自利,任何选择都是出于自利的心理,政治与经济一样]人是理性的自利主义者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自利”的。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

将政治与市场放在同一历史的大视角来分析问题,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过程,个人在经济市场上进行私人选择,个人同样在政治市场上进行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的特点: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公共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官僚经济学”。

2.政府规模扩张与公共选择(原因)→瓦格纳、皮考克和维斯曼以及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帕金森定律(结论:不管政府机构的工作量是否增加,其工作人员和工作机构的数量总会按几何级数增长)公共选择[what.why.how]:用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对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做了诊断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公共选择认为没有任何逻辑理由证明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政府内部问题重重,且历次改革收效甚微∴最好的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垄断地位,建立公私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公众得到自由选择的机会。

主张:组织类型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与个人选择;分权化;公共服务组织小规模化;自由化[how]意义: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国的行政改革也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关注的焦点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解决政府面临的困境。

行动责任从国家向市场的转移。

新公共管理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政府公共部门内部,主张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来完善政府公共组织,更关注的是公共部门的内部理性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

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

他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

内容: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多重群体多重利益集团不同意见和利益→政府要作调停者、中介人或是裁判员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在思想上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5.责任并不简单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第十三章.公共部门改革重点:政府职能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评价公共部门改革的含义: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评价1.评价标准(1).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从政府角度:以政府为中心,对政府内部的完善与合理化形成以职能优化、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精干、运转协调、效率提高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判断。

从社会角度:以社会为中心,核心是评价改革是否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实惠。

两类标准有统一性,但也有矛盾。

(2).政治层面上的标准和操作层面上的标准(3).公平标准和效率标准2.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价值与方向的评价(预估)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两大方向(即新公共管理理论)积极评价:新公共管理的应用意味着在公共部门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典范,体现了公共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方向性的调整.....消极评价:滥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把教科书中对私营企业的理想描述与现实混为一谈;“管理主义”片面追求效率;管理主义的改革取向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本质差别,照搬私营部门管理模式×;对创造市场机制、让市场机制解决政府公共管理问题进行了批评。

3.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措施的评价(过程)市场机制与竞争是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合同出租、竞争指标、私有化等则是这一原则的主要表现形式。

有利于减小政府开支与规模、提高效率与服务质量、优化政府职能...但是依然面临很多批评关于分权化:增强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效率...但可能导致公共服务的分散化和相互割裂关于私有化:有助于精简政府结构,增强公共部门的活力,但损害了公民参与,带来新的控制问题,产生公共责任方面的问题...新公共管理模式理论上存在着内在矛盾...4.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效果的评价(结果)(无论如何,当代西方国家公共部门在改革价值、改革方向、改革措施和实践模式方面,在相当程度上都存在着不完善性,有着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

但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则是客观存在的。

)第三章.公共组织·公共组织的含义: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

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权力),负有公共责任(义务)。

行政组织是最重要的公共组织。

公共利益是公共组织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公共性是公共组织的本质。

特征:类型: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准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公共组织的变革:第六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