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杨凤云)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杨凤云)
• • • • • • • • • • •
1. 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对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而不感到精神压力;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5. 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合适,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9.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 10.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健康状态 1 2 3 4 5 类 别 正常健康 悲观者 社会疾病 抑郁症患者 身体疾病 心理尺度 健康 疾病 健康 疾病 健康 医学尺度 健康 健康 健康 健康 疾病 社会尺度 健康 健康 疾病 疾病 健康
6
7
自我牺牲者
自乐者
疾病
健康
疾病
疾病
健康
疾病
8
严重疾病
疾病
疾病
疾病
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健康的定义后,还提出了健康的十个标志:
心理健康与卫生
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系 理论心理学教研室 杨凤云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林永柏
参考书目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顾瑜琦 刘克俭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现代临床心理学》陈清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朱敬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WHO新制定的健康标准:(“五快”“三个良好”) 躯体健康方面:“五快” • 1.吃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地吃 完一餐饭,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 2.便得快: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说 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 3.睡得快:上床很快能熟睡,且睡得很深,醒后精神饱满, 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且内脏 无病理信息干扰。 • 4.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明头脑清楚,思维 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 5.走得快:行动自如,活动灵敏。表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 良好。因为诸多病变导致体衰均从下肢开始,如心脏病、肝 炎等病人下肢常有沉重感。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米特尔 曼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提出10条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 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二)心理健康标准
(1)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高效率的生活。
(2)台湾学者黄坚厚提出4条标准: 1.有工作和职业,而且他能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 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并有成就感,能从其工作中 获得满足感,通常他是乐于工作的。 2.有朋友,乐于与人交往,且常能与人建立良好的 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度(如尊重、信 任、喜悦等)常多于反面的态度(如仇视、嫉妒、 怀疑、畏惧、憎恶等)。 3.对自己有适度的了解,并有悦纳自己的态度。愿 意发挥自己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坦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能容忍自己 某些方面的短处和缺陷。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作正确 的、客观的观察,并能作健全的有效的适应而不 企图逃避。
• 1988年,F.D.Wolinsdy在其所著的《健康 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健康观”, 把人的健康视做一个由心理、医学和社会 三个尺度构成的立方体;每一尺度上可分 为健康与患病两类,于是得出8种健康状 态。这一立体模型提示我们,在给健康和 疾病下定义时应考虑医学、心理和社会的 因素。
F.D.Wolinsdy健康模型中的8种健康状态的构成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就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 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 和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9月,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发表的
《阿拉木图宣言》:
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 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最重要的社会 性目标。
• 阿拉木图有居民150多万人(2007年),平均每5个哈萨克斯坦 人中,就有1个人长期在这里生活或者工作。阿拉木图是一个多民族的 聚居城市,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多个 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欧亚文明相互融合,东西文化汇聚于此,矜重浪 漫,别具风情。
一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
阿拉木图一景
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 阿拉木图 (Alma-ata)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 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 面积约17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这里以盛产苹果著称, 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苹果之城”。 •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0-14世纪,这里就成为中国通往欧 洲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手工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城市始建于1854年, 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 埃政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91年 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
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 连绵天山上的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源,22条大小山溪穿城而过,使得 阿拉木图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绿色覆盖率超过70%的城市之一。市 区布局整齐,满目苍翠;郊外峰峦起伏,林木葱茏,山顶白雪掩映其中, 使阿拉木图成为中亚最美的城市之一。 • 市内设有15所高等院校,还有科学院、博物馆、歌剧院、文化馆、图 书馆、植物园、体育场和展览馆,以及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等,这些建筑 物把哈萨克斯坦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化美学融为一体。市内的东正教大教 堂是世界现存的第二高木结构建筑。 •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乃至中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中国的北京、 乌鲁木齐开设有直通航线。市内公共交通发达。
充)、“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范缜)形象地阐明了生 理与心理的不可分割性。尽管为了研究的需要,可以相对独 立地区分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但实际上任何生理反应都会 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也都会产生或多或少 的生理反应。当身体或精神的某一方面发生障碍或疾病时, 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健康心理学》,李虹,武汉大学出版社;
《健康心理学》,石林编著,北师大出版社 《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徐光兴,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题
记
健康是富人的幸福 穷人的财富
—OWEN
关注校园心理健康问题
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死 四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2 年 3 月 清华大学刘海洋用浓硫酸 向黑熊泼去 2013 年 4 月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航的 斗殴致死案,引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高度 关注。
(6)樊富珉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9-11
第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概述
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 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 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 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 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 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 的情绪。
• 四、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 (一)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 人的身体与精神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是互为依存 的,没有无身体的精神,也没有无精神的身体。健 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亦寓于健全 的心理。“形具而神生”(荀子)、“形朽而神亡”(王
(4)贾霍达综合了弗洛姆、马斯洛和罗杰斯 的观点,归纳了心理健康的6项标准: 1.对自我的态度; 2.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 3.整合的人格; 4.自律性; 5.对外界环境知觉的精确程度; 6.支配环境。 《大学生心理保健》28-29
(5)舒尔兹归纳了心理健康的5项标准: 1.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 2.能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3.能正视现实; 4.能向新目标或新经验挑战; 5.独特性的人格特质。
(二)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
“无形则神无以生”,而“无神则形不可活”。“调形先调 神”,“形神兼养,以神卫形”,成为古代医家推行身心健 康之道的座右铭。
五、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水平判别的主要标准 • 1.周期节律性 • 2.意识水平 • 3.暗示性 • 4.心理活动强度 • 5.心理活动耐受力 • 6.心理康复能力 • 7.心理自控力 • 8.自信心 • 9.社会交往 • 10.环境适应能力
• (四)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 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 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 • (五)《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注释是:“心理健康 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 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 (六)樊富珉认为,“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 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 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 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 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 社会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