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 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 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用图像胶 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3)遥感的主要特点: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 测范围大(飞得高,探得远)、获得资料的速度快、 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即适应性强等特点,与收 益相比,遥感还具有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中温带
高原气候区
暖温带
秦岭 淮河
亚热带 热带
热带
划分依据:
活动积温
(把≥10℃ 持续期内的 日均温累加 得到的气温 总和)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 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 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 活动。据此回答1~2题。
夏季高温多雨
的阻挡,降水较少;温
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 产
人 农业 类 活 动 差 异
其他 生产 活动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 水稻(主)\油菜、 玉米、春小麦、大
一、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 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 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具有一定的面 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整体性 (3)区域的差异性 (4)区域的层次性 3.划分:
季风区:受
1.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2.下图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青藏高原“高寒”特征的形成及其影响
建筑 冰川冻土
耐寒动物 河谷农业
空气稀薄
太阳辐射 强烈
人口特征
西北地区 干旱 特征形成与表现
2、匹兹堡兴起的条件: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的煤 炭资源,匹兹堡位于煤田的中心地带;五大湖和运 河的廉价水运条件;苏必利尔湖西南部地区的铁矿 石;第二次技术革命;运河的开凿、铁路的修建
3、人地关系:资源充足,城市与工业发展的空间大,环 境质量好,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二、成长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 资源
(4)随着“五大湖”沿岸工业带的形成以及城 市群的出现,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剧,发 展空间受到制约,地价上涨,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三、转型阶段
成长阶段的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 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 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__停__滞___, 产品市场竞争力__下__降___,效益降低。区域原 有的__集_聚____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整体呈 现___衰__败__、__萎__缩___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 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区域产业必须进 行__调_整____,寻求新的发展。
沿向岸和 、 南岸地等区“,阳工光业地布带局”的迁类移型,其原因
属是
型。
。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 的应用
考点一 “3S”技术
综合近几年的考题,可以看出对“3S”技 术考点的考查难度不算大,多注重对基础原理 和基本应用的考查。从考查内容看侧重于“3S” 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考查形式看多以资源、 环境和城市等热点问题为背景。预计新的高考 命题形式除遵循近几年的命题规律外,还可能 结合国土整治、资源开发、自然灾害监测等社 会热点问题,考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四、再生阶段
经济复苏措施: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 门;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 部门;发展高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方 向发展
匹兹堡发展成为钢都的条件有哪些?
丰富煤炭资源 丰富的淡水 邻近丰富的铁矿资源 水陆交通枢纽 广阔的市场
美第国二东次北世部界地大区战的后工,业本主区要的集工中业在和人口不洋断
数目多,规模大 数目少,规模小 数目少,规模小
95%
4%
1%
我国太阳辐射能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为何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很低 ?
一个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纬度位置、 海拔高度和大气状况有关
我国太阳辐射能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海拔高,空气稀薄, 空气中含有的尘埃的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多 (2)而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的原因在于:盆地形状,水汽不易散 发,空气中含水汽的量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 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1)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向东、西方向扩展,形成了芝加哥、底 特律、克利夫兰等多个工业城市;
(2)城市群沿五大湖区呈东西方向伸展,主要范围是从密歇根湖 西部一直向东到纽约附近城市;
(3)该区域的产业结构是钢铁工业为基础,发 展了机械、有色冶金、化学、汽车制造等工业部 门,出现了“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 特律、“钢铁城”匹兹堡等著名城市;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矿产资源 条件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
区域 气候
地形
东部季风区
季风气候
平原、丘陵 盆地、高原
西北干半干区 青藏高寒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气候
高原、盆地
高原、山地 盆地
植被与土 壤 水文
农业
城市 人口
森林
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
流量大,季节 流量小,含沙 流量大,含沙
变化大
量小
量小,水能丰富
耕作业为主
畜牧业为主, 灌溉、绿洲农业
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
_亚__欧__大__陆__与__印__度__洋__板__块__交__界__处___ ;易发生滑坡的地形条 件是__地__震__、__断__层__。
(2)a城是历史文化名城。甲区域铁路的修通,加快了 该城__旅__游____业、_服__务___业的发展,这将促进地区间的文 化交流。为了保护优美的环境,a城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的 __太__阳__能__、_地__热__能___等新能源。
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存在优势丧失,人地关系严重不 协调。
再生阶段------要继续发展,必须克服不协调因素,寻找 新的增长点。
一、初级阶段
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
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
___较__少_____,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也比较___微___弱___,区域内部人地 关系基本______协__调__。区域内往 往城镇____很__少__,空间结构比较 __简__单__。
美国“硅谷”是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斯坦福大学在“硅谷” 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并提供了“硅谷” 第一个科研工业区的地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电子工 业、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遗传工程、激光 工业等新兴的高技术工业部门,方兴未艾。 “硅谷”的每一项重要发明, 都会影响到全世界电子工业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电子工业 更新换代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几乎都出自“硅谷”。至 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 的德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 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作物
棉花等
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 合性工业基地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 宜发展畜牧业
我国的重化工业基 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
长江入海门户,对内 商业贸易不如长江
外联系便,商业贸易
三角洲
发达
1.下图为甲、乙两岛略图,其中 甲岛地势低平。完成下列要求。
(1)按东、西半球划分,甲岛位于 西 半 球,甲岛周围的水域属于 太平洋 洋,乙岛 周围的水域属于 印度 洋。
导致该岛公路密度较低的主要自然因素
是 地形
。
(5)判断甲岛最大城镇所在地,并在图上 把该城镇的符号圈出来;说明判断的理由。
理由:①位于环岛公路与横穿岛屿公路交点 (交通枢扭);②附近有机场;③地处海滨。
(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结合甲、 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区域东南部易发生地震,其地质构造条件是亚
开发的规模越来越____大____ ,城市和工业区迅 速向外 __扩__展____,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 构渐趋 __复__杂____,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产业由集聚走向 __扩__散____.在这一阶段,人地
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 ____
不协调 . ____ ____
分析五大湖区城市、工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能会出现 那些问题?
为何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很低 ?
(1)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 辐射少,大气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2)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 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 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