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说课稿
说教材: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

作者通过认真细微地观察与体验,抓住了长江三峡中秋这一天中自然景物特点的变化,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

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

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

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国母亲的赞美之情。

说学情: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阅读的方法、策略、习惯掌握得更多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更浓了。

他们在阅读中尝试着运用五年来学到的阅读方法、策略、习惯(如认真预习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设法搜集资料,主动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人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在逐年学习了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后,学生对这类文章情有独钟。

他们会先积极主动阅读,先领略文中描绘的美景;先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先品味并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先深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但农村孩子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少能到一些著名的自然景区旅游观光,不能亲身去体验、感受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

因此,在深入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设法搜集资料,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图像资料来弥补学生学习的困难。

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阅读中,要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课后思考练习的安排,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
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其中,我把教学目标2作为重点;教学目标3确定为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学生进入六年级后,在阅读中感受、理解、分析、鉴赏的能力都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本课教学中,我将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去感悟作者要抒发的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伟大祖国母亲的炽热之情。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把已学习掌握的各种阅读方法,有机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去发现体会文章中的景物美、文字美、情感美,去探索为什么美。

总之,读了这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长江三峡之秋秀美迷人,要让学生充分获得一种实实在在的美的享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除此之外,我还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反复吟诵、领悟作者精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自觉地学习使用。

说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江三峡的图片、视频音乐不同地方的美景图片等)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2.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
3.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放三峡风光片]
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
4. 录像中的三峡真美,作者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三、精读课文
(一)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充分说)
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二)出示自学提示:
(1)读。

这段描写了什么事物?
(2)画。

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它的修辞手法。

(3)写。

写出自己的感受。

(简单做批注,抓关键点。


(4)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文。

(三)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时间段自学。

时间重点写的景物特点
四、全班交流
(一)早晨
1.学生充分说。

2.教师引导: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明丽)进一步解释“明丽”那些事物是明丽的?(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理解)
3.三峡的早晨就像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指名读。

(二)、哪个小组自学的是中午时段?
(小组长:我们小组自学的是中午时候的三峡。

一号发言人: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
二号发言人:我们认为这个时段主要写的景物是长江。

三号发言人:我把我的感受说一下。

我的感觉就是长江很活跃。

小组长: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热烈
小组长:谢谢大家。

最后我再来给大家读一遍。


(三)、刚才那个小组把中午时段的三峡读得真美。

下午的三峡又是什么样的呢?
(小组长:我们小组自学的是下午时候的三峡。

一号发言人:我来给大家读一下。

……
二号发言人:我们认为这个时段主要写的景物是雾。

三号发言人:我认为这时候的景色是青色而透明的。

小组长: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
小组长:谢谢大家。

最后我再来给大家读一遍。


(四)、刚才听了小组长的读,我感受到了下午的三峡也是美的。

不知道夜晚的三峡又是什么样的呢?
夜晚:
1、(小组长:我们小组自学的是夜晚时候的三峡。

二号发言人:我们认为这个时段主要写的景物是长江和峡谷。

三号发言人:我认为这时候的特点是安静的。

小组长: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
小组长:谢谢大家。


2、师进一步解释: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静衬动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夜的宁静。

3.读这一段,读出静的感觉。

月夜:
1. 说到这宁静的三峡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

三峡的月色到底独特在哪呢?
2. 请同学有感情朗读。

学生谈理解,教师补充: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皎洁,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月亮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像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再次强调比喻句)
3.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美妙的月色,能再次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自由读,推荐读)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是呀,月光如水,多奇妙呀!这就是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随即出示)
1.齐读这一段。

2.作者在最后点明这天的时间,你觉得有必要吗?去掉可以吗?
(照应开头,起强调作用)
3、文章首尾体现了什么写作特点?
六、拓展学法:
1、再次回味,在中秋这一天每个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
2、作者为什么能把三峡之秋景写得这么美?
(1).学生阐明观点
(2).师补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借助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七、总结回归
1、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对三峡的爱。

2、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三峡的美丽景色吧!
(几人配合,配乐朗诵,再次感受三峡之美。


八、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巍巍中华,山河壮丽,还要很多景色值得欣赏。

(图片展示)
2、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九、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回家后,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3、小练笔: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说板书设计: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三峡之秋
早晨:露——明丽
成熟中午:水——热烈中秋
下午:雾——平静
夜晚:月——宁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