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在陕西高校的现状作者:李志翔钱张师孙奇敏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摘要]文章从陕西省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现状入手,概括出陕西高校近几年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及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国内外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发展情况,对陕西省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自然资源[作者简介]李志翔(1971- ),男,青海贵德人,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钱张师(1955- ),男,陕西延安人,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孙奇敏(1956-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陕西西安710048)[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BLA010104)[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18-0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坚强毅力”“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以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在此政策指导和专家呼吁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得到了立项。
陕西部分高校参加了此课题子课题的研究,本文以参加该课题的高校为基础,对陕西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
陕西省12所本科院校,其中以加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子课题的西安工程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调研。
查阅各种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资料,收集相关的背景材料。
第二,实地考察与训练。
笔者多次与课题组成员对拟要进行“野训”的实地进行考察,并制定了详细的组织计划。
参加和组织了在陕西秦岭山脉厚畛子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以攀登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米)为主的七天六夜的训练和在陕南月河镇进行的为期五天四夜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通过亲身经历,收集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课组织与训练方面的第一手材料。
第三,访问调查。
重点对西安市、宝鸡市、延安市、安康市、汉中市的一些高校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情况进行访问调查。
二、国内外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现状1.国外“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现状。
发达国家在大中小学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较为普遍,如冰上游戏、滑雪、溜冰、攀登、冲浪、划船、宿营、扬帆、远足等。
美国得克萨斯州体育课程强调参加冒险或户外教育的学生应发展在户外教育活动中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既能迎接挑战,又能享受乐趣。
同时,该课程要求学生在两个或更多的户外教育活动(如搬运货物、划船、宿营、长途徒步旅行、定向、水上运动等)中显示能力。
2.国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学校大体上分为三批。
第一批为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并已于2002年7月在总课题组的统一领导和布置下,分别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浙江大明山三个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
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全新尝试,此次活动得到了全国众多媒体的全程跟踪报道,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推动和社会效应,学生对该项课程的尝试报以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第二批为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杭州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深圳大学、华侨大学等。
第三批为一些承担子课题的学校(如西安工程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
这些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也只是在探索和发展阶段,全国还没有系统、科学和规范化的大纲、教材。
可喜的是通过课题组的努力,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呈现向周边高校辐射的趋势。
三、陕西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现状陕西境内有着五十多所高校,近八十万大学生。
陕西是中华民族人类定居最早的地区之一,有着全国著名的名川大山,历史上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所以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有着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陕西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高校为数不多,许多师生只是听到过这方面的报道。
经过对陕西1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陕西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刚刚起步,离教育部计划差距还很大(教育部计划从2007年7月开始,在全国各高校推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体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陕西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从无到有经历了探索、创业、稳步发展三个阶段。
1.课题组为主开展探索性的实验研究。
陕西有西安工程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三所高校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高校中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
2004年7月19~25日,西安工程大学进行了第一批试验,在陕西秦岭山脉厚畛子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以攀登太白山主峰(海拔3767米)为主的七天六夜的训练(教师8人,学生60人)。
内容包括:负重行军、渡河、野外宿营、野炊、民俗寻访、社会调查、传统教育、篝火晚会等。
紧接着于2006年5月1~5日在陕南月河镇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师5人,学生50人),训练内容在前一次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增加了雨中负重行军和溶洞探险。
通过这些训练内容使学生在“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方面收获极大。
2.以俱乐部形式带动校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课程建设。
部分高校已成立了“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俱乐部”,进行了严格的机构设置、入会章程的制定、入会选拔项目的制定等。
以西安工程大学为例,俱乐部以主管体育的校长牵头,西安工程大学为主,吸收周边高校的热爱此项活动的学生为辅,成立了西安工程大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俱乐部。
该俱乐部注重野外实践的组织,并长期进行训练活动,每周训练两次,训练内容以体能训练为主,其间穿插装备学习、野外实践的组织等内容,并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学期末挑选优秀会员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攀岩、登山、速降等项目的交流。
通过俱乐部的运行,课题组开始进一步的探索,把“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纳入了选修课的建设中。
经过学校教务处的考察和审批,通过了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文件,对教师进行了专项培训。
每学期开设2次选修课,每次计划安排28学时,每周4学时。
此项举措深得大学生们的喜爱。
经过周密考察,增加了野外实践课,利用周六、周日在西安市蓝田县口子村进行两天一夜的野外生存实践(每周野外实践学生人数达到100人),内容为:负重行军、登山、野外宿营、野炊、速降(50米)、篝火晚会等。
至此在有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经验,更有能胜任此项教学的专职教师和热情高涨的学生的基础上,开设了普修课。
3.制约“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陕西高校开展的因素。
第一,师资缺乏。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体育课的一种拓展,是把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的一门课程。
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技术素养大多也只是书本所得,处于一种通过理论的指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过程,并且全国体育院校(系)也没有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专业,所以导致师资的缺乏。
第二,经费不足。
陕西高校体育维持费投入普遍存在着不足的现象,只能基本满足现有场地设施的基本维护,保证现有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没有能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
原因是教学设备设施昂贵。
创建教学基地应该有的起码的教学设施和装备如下:基本设施有攀岩墙(壁)、高空跳板等。
生产装备有帐篷、防潮垫、睡袋、绳索、照明设备、背包、服装、鞋袜、手套、炉具、炊具、餐具、防水打火机、野外砍刀、食品、饮用水等;活动装备有主绳、辅绳、肩带、快挂、上升器、各种铁锁、“8”字环、滑轮挂钩等;安全装备有安全带、安全帽、关节防护具、GPS等;联络装备有哨子、对讲机、旗子、小镜子、放大镜、指南针、罗盘、地图等。
从以上需求看,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教学设备比较昂贵,而陕西高校除了一些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外,其他高校的维持费也就在10~20万元,很难进行这些项目。
第三,安全问题。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根据地形和实际情况,进行登山、野外宿营、负重行军、渡河、攀岩、穿越丛林、速降等具体项目的实践活动,一般要在野外环境进行若干天。
因此,不可预料的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如食物中毒、野外迷路、蚊虫叮咬、损伤出血、休克等)。
由于项目本身具有安全方面的挑战,所以组织者和带队教师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四、结论与建议1.结论。
第一,陕西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高校为数不多,只有课题组成员和开展一些户外运动的少数学校,原因是除了课程本身存在着安全方面的挑战外,师资、经费等不足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
第二,学生对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热情高涨,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会了“搭锅建灶、捕鱼、搭建帐篷”等野外生活的技能。
通过对各种困难的挑战形成了“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激发了个人创造性。
第三,“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开展,正如季克异所说“拓展了高校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对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陕西高校率先进行了很多尝试,同时一些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也把目光投向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这块热土,随着经济发展和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在大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2.建议。
第一,陕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除了利用现有的地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展“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活动外,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宣传和资金投入,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资金,加快训练基地的建设,提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规模和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