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曲及其常识教学教材

元曲及其常识教学教材

科 剧本中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 舞台效果,叫做“科范”,简称 “科”。
元杂剧的角色
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正末、副末、外末、大末、小末;
正旦、副旦、贴旦、老旦、小旦、花旦;
副净、二净
正末是男主角,正旦是女主角。
孛老-老年男子 洁郎-和尚
卜儿-老年妇女
驾-皇帝
孤-官员
元曲四大家
《窦娥冤》《救风尘》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一折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 成一套曲子。
• 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一套曲子的唱词再加上相应的 “科”“白”就是“一折”,一 折表现全部剧情的一个重要发展 阶段。
元杂剧的结构 2 为了把四折难以纳入的剧情插叙
进来,有的杂剧还有“楔子”,它的 篇幅比较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一般 在第一折的前面演出,对故事由来作 简单的介绍,也有在折与折之间演出 的,交代不可忽略之关节,作用和后 来的过场戏相似,用来衔接剧情 。
元杂剧的舞台演出 1
是杂剧演出的主要部分。除楔子
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

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 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 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 词。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 换韵。
元杂剧的舞台演出 2
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白
起着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和 人物间交流的作用。

“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这里表现的是一对
久别小夫妻在一夜重逢后,早晨分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
泉千尺飞如电。”“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
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这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敬畏。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则是写一个在西风古道独行的游子
思乡念亲的心情。
2.揭示社会弊端是元曲的历史使 命
• 元代社会黑暗,政治专权,加之科举制 度被废,读书人处在了“八娼九儒十丐” 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们借 助元曲,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 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痛批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3.彻悟人生哲理属元曲之最
赴饯佳惊赖赖传匪行约艳简婚惊期
按照时间推移和情节的发展 可以把全文分为哪四个部分?
• “一阵风,一阵雨,满城中落花飞絮。纱窗外蓦然闻 杜宇,一声声唤回春去。”这是一幅深秋风雨花絮落 的画面,透露着重阳节对人生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一年 年衰老的无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 一个书生在山巅仰天长叹百姓之苦;“赢,都变做了 土;输,都变做了土”,这是一个智者在断璧残垣处 低头沉思观照宇宙;“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 野,不恁么渔樵没话说。”富丽堂皇的秦宫与汉阙到 头来也终被茫茫草原上的衰草和野牛羊取代了。
古代戏曲常识
你所知道的元曲?
元曲
•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 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 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 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 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 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 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 戏曲”。
关汉卿: 《蝴蝶梦》《望江亭》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 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汉宫秋》
《西厢记》的主要内容: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 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 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 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 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 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 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 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 为妻。
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 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 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 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 得答谢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但老 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 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 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 张生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 中了状元,最后两位有情人终于成 了眷属。
张生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
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 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 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 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 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 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 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结为夫妻。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

强秦灭亡、项羽自刎、刘邦兴汉、韩信成败、蒯
通装疯明确……元曲作者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更
迭的反思,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现出了无
奈,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元杂剧的结构 1
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只有个别的是一本五折、六折(如《赵 氏孤儿》、《秋千记》),或多本连演 (如《西厢记》五本二十折) 。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
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 于中国北方。是歌唱、说白、舞蹈 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元曲产生的社会背景
• 少数民族统治下的社会 • 时立时废的科举 • 文人社会地位低下 • 书会才人
• 元曲的内容:元曲的雅俗性使它走近百 姓
1.情思是元曲艺术永恒的主题
元杂剧的结构 3
题目正名:元杂剧剧本的末尾或开头有
两句、四句或八句韵语,用以概括全剧 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西厢记》结尾的“题目”是“老夫 人闭春院 崔莺莺烧夜香”,“正名”是 “小红娘传好事 张君瑞闹道场”。
元杂剧的内容构成: 曲: 剧中人物的唱词。
白: 人物的对白、独白和旁白 。 科: 人物的动作和表情。
• 两情相悦,相互爱恋是人间最美的感情。元曲把爱情描写得惟妙 惟肖,而又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独具其艺术魅力。如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 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意思是一位已经许配于人的少女期盼情郎,忽一日,猛见他从门 前走过,想喊住他又怕让别人瞧见,踌躇间他却已经远去,且急 且悔,只好高唱《水调歌》,希望情郎哥能听出是我。这里表现 了少女“盼成婚又怕成婚,渴望见面又羞于相见”的矛盾心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