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转变育人模式
-----浅谈科学有效性教学
温溪镇第一中学林杰摘要:自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现在的科学教学是离不开有效性教学的。
初中科学教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素材在科学教学中发挥着规范教学程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等独特作用。
关键词:科学新课程科学教学改革
背景:科学教学是一个舶来品,它的理念源于杜威的教育哲学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在这本著作中他概括出科学教学的五个步骤。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掀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人士对教学效益的思考。
本人从事中学科学课教学十年时间,对新课程科学教学有一定的感悟,对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有初步的研究。
比如新课改中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各学科互相整合,注重知识的迁移,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旨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改以来,对传统的课堂模式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每节课的教学有效性,不断摸索和积累有效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
同时,我们也要从学生的基础和生活入手,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展开。
以下是我在新课标的学习与教学改革中摸索出的几点感受。
感受之一:课堂要从学生的惊奇和疑问中开始
为什么装满水的杯子反过来为什么不会掉,为什么我们能抱起比自己重的同学,却怎么也抱不起自己?一个去壳的熟鸡蛋怎样才能进入口径比鸡蛋小的牛奶瓶,却仍保证鸡蛋完整无缺呢?……这些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强烈。
爱因斯坦曾说:“人类的一切经验和感受中,以神秘感最为美妙。
兴趣是人们关注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对一定对象所持的积极态度,是认知内驱力的原始因素。
”在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就要设法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的故事、谜语、诗歌、图片等信息、情境,或富
有趣味的魔术引入。
例如:《电功率》一课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观察“220V 100W”的灯泡和“220V 40W”的灯泡各自在220V电压下独立工作时的亮度(“220V 100W”的亮,这符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再将两灯泡串联,闭合开关,学生会惊奇地发现“220V 40W”的灯泡居然比“220V 100W”的灯泡更亮。
此时,学生心里充满了迷惑,且一时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过程。
感受之二:注重因材施教,渗透合作学习。
在科学新课标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
同时也指出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我认为在平时课堂教学上也要渗透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看看是否能利用现有的学生资源进行“取长补短”,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独立与合作并存,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帮助组里基础较差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氛围,鼓励组里学生主动向老师或小组其他成员请教,合作小组的其他组员能主动帮助,且重点讲解方法和思路。
再次,在弄懂之后,每个同学针对这道测试题找出错误原因和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写出自我订正后的收获与下一次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入情感教育,重视激励性,并采取不同形式进行评价,维护学生的自尊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合作态度。
例如有一种不纯的二氧化锰(MnO2)粉末,经实验测得其中含氧得质量分数为38.5%,若只含一种杂质,该杂质可能是下面的()(A)Zn (B)Fe (C)CuO (D)SiO2此题当时错的同学较多,经老师的提示,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最终在得出结果的同时,也知道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用“极端假设法”来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中等生和后进生可学习到优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优生同样也可在别的同学身上发现自己的问题,使组内成员都有发表自己意见、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探讨的能力,同时消除了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的现象,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感受之三:挖掘生活题材,丰富科学课堂。
从事教学工作十年,我发现学生对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课堂知识会比
较感兴趣,学习态度也相对积极主动。
因此,教师须多关注生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挖掘和积累教学素材。
每日的报刊、电视上的科普知识,都是我们的灵感的源泉。
例如:在讲《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时,可以拿出一瓶酒精,先请使用过的学生谈谈对这种药的认识。
再指导学生查看药物说明书,观察其主要成分酒精的化学式为C2H6O,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它属于有机物还是无机物,说说该有机物的元素组成,看看该药剂的作用,然后在某位学生的皮肤上喷上一点药剂,询问他有什么感觉(清凉),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在观察、感受、分析中轻松愉快地复习了有机物的概念,并掌握了有机物的某些特点,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了教学效益。
感受之四:引进实验探究,丰富科学教学。
实验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掌握实验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手段,也是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种手段。
科学课堂可以少一些死记硬背、空洞的重复和强调,适当减少影像信息,但一定开展好实验。
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缺少实验仪器、药品,教学时间紧张等原因无法开足实验,这时候我们可以改装实验:把金鱼藻产生氧气的实验改装成雪碧瓶,以增大吸收氧气的量,使实验效果更明显;把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搬进教室(投影仪当作太阳,3片树叶相互交错留出三角形的小孔,屏幕上就能看到圆形光斑)。
教师可以在课前不断研究实验、课后改进实验,或寻找替代性实验,尽量开足分组实验和做好演示实验,让实验丰富课堂教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时增进学生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加深了对概念、现象、规律的理解。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变得灵活多样,使学生爱上科学课。
感受之五:关注基础,更要培养学生思维
上课,不是简单地把事先备好的课原模原样的上一遍。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
所以我们要学会“弹性备课”,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课堂表现,随时改变教学行为,设计有效的提问帮助学生思维的推进,甚至有时需合理升降目标、增减环节等。
同时,教师要试图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接纳学生的想法,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
这里的“抓住”,不是指批评或嘲笑,而是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帮助他们找出犯错的根源,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例如在回答一个开关控制两盏灯的电路连接方式时,很多学生都会认为是串联。
分析学
生的思维,不难发现:如果灯总是同时亮起,同时熄灭的,学生误把这一现象当作是串联电路的独特点。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生活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行分析和相互之间的讨论,就能意识到正确答案是串联和并联都可以。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要多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感受之六: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渗透探究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斯托利亚尔认为:“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从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解题思路和技巧进行归纳小结,从中获得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除了要求会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之外,可改编几个题目让学生思考,讲解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课外再去探究其它类型的题目改编,并相互交流。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科学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创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才能逐步领会教育的实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2]《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林华民朝华出版社2010年2月
[3]《课堂更新与教师行为的改变》林正范等2011年6月
[4] 《学习创新与课堂教学改革》高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7月
20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