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刘炜[1][2]陈景新[3][1]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3]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这里深入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我国的循环经济箭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箭式发展模式Research on the Rocket Mode for Developing CircularEconomy in ChinaLIU Wei[1][2]CHEN Jing-xin[3][1]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2]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Hebei, 065000[3]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gfang Department,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 Although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China, but the situation is still austere. Here we analyse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academic gist of developing Chinese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struct the rocket mode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Key Word: Circular economy, Rocket form, Development mode作者简介刘炜(1970.10-),男,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循环经济,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2006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参加人)、第十一届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主持人)。
注:本文发表在《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多差异,这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为:1.1 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后工业化阶段。
当时较先进和较清洁的产业技术、工艺及管理基本到位,并逐步解决了工业污染和部分生活型污染问题,由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引起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资源化(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1]。
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快速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和压缩型的道路。
我国是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发展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1.2 经济面临复合型的环境问题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他们面临的特有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消费型社会所带来的新的环境问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因此,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源头削减、废弃物资源化等综合手段,解决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所产生的环境压力问题[2]。
我国在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由工业污染、城市生活型污染、生态退化、新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等组成的复合型环境问题。
此外,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大,浪费严重,资源生产率低下。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已经丧失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曾经拥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当前无论是资源空间、环境空间、法律空间、政治空间都不允许我们再走发达国家先粗放再集约的老路子。
因此,我国政府明确地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3 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废弃物管理或生产过程的后端,其原因: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大部分产生在生产的后端,二是政府容易在废弃物管理上发挥作用。
所以,他们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从我国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探索实践看,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从工业领域开始,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拓展到包括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等三个层面。
具体讲,就是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3R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实现“三赢”发展[1]。
2 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由于我国循环经济实践与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独特的发展背景,使我国的循环经济问题更加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时,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重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对于我国而言,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原因,许多问题最终需要靠发展来解决。
然而,如果一味的强调发展或为发展而发展,可能会导致种种不协调的结果,进而制约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出现了某些不协调性[3]。
2007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大连首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特别致辞中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城乡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当突出,10多亿人口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和问题非常复杂。
虽然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对外贸易稳步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但是,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物价上涨压力增加,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
特别是目前我国东部一些地区和典型示范区人均GDP已达到3000-5000美元,考虑到购买力平价因素,我国东部等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接近转折点。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已经到了重新定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
第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1962年,美国学者格申克龙首次提出“后发优势”的概念,“后发优势”论也成为落后国家成功地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进国家的赶超策略,成为经济界和理论界公认的经济发展理论之一。
我国在现阶段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克服后发劣势,发挥后发优势,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充分利用后发的技术优势,可以少走弯路。
目前的循环经济战略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应用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
一些欧盟国家已出现了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耗脱钩的现象。
在资源能源效率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同时意味着我们有更大的改进潜力,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借鉴和利用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后发的技术优势,可以少走弯路,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之,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赶超先发国家的基础和条件,把这些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党十七大所提出的奋斗目标[4]。
3 箭式发展模式的产生过程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快速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瓶颈、环境压力以及复合型的环境问题,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循环经济作为我国解决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一个综合途径,远远超出了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所具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决定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1 我国的实际情况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为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小废弃”,如下图所示[5]。